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导语】讨论一般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理由,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

综合学界的看法,讨论的目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帮助参与者对正在思考的论题形成更具批判性的理解;(2)提高参与者自我意识和自我批判的能力;(3)当有人率真而真诚地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时,培养参与者对不断出现的不同的观点正确评判的能力;(4)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来帮助人们通晓外面世界的变化。

讨论是实现人们互帮互助以及培养人们情感,发展人们技能的重要途径,而且也只有满足这几方面才能使民主参与成为可能。

◆什么是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指由教师引导、组织、参与、催化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分享、批判各自的想法,以此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为什么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学会讨论有助于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可打破课堂教学机械刻板的僵化局面,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处于主动状态,有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承认和研究学生的假设,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并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尊重,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民主讨论的过程和特点,使之成为知识的共同的创造者,从而促进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协调整体的发展。

◆什么时候适合这样做?采用讨论式教学法的历史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教师和学生是否具备相当的讨论式教学法的知识、方法、观念?·教师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典范作用?·供讨论的问题是否可操作并具备成为课堂讨论对象的价值?教师是否能够准备较充分的促进学生展开讨论的材料?是否保证学生提前并同等地获得相关资料?·学生是否系统地批判地提前阅读有关资料?能否为讨论作好认知准备?·本节课试图指向的讨论内容是否能与学生原有学习方式较为顺利衔接?·本节课是否可以找到适当的进行即时课堂评价的手段?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另外,一般在历史教学内容时间跨度小,跳跃性小时讨论教学更容易进行。

《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陈新祥教学目标△理解课本所记载和评说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与真实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存在区别;理解牛顿对自己的科学成就的评价与真实的牛顿取得的科学成就之间存在区别;理解其他后人对牛顿的记载和评说与真实的牛顿历史存在区别;强化历史课本、历史材料等记载和研究与过去真实客观历史的区别;强化历史知识的正确性是有一定条件的,学习研究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是重要的,强化历史知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意义的认识。

△感悟在探究中师生、生生之间讨论、质疑中产生的互动张力和民主讨论促进自己合作学习中热情倾听、积极参与、高度注意、谦逊、专注、赞赏、信任、自主、争取民主等的积极意义,感悟民主讨论对于智力与人格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感受历史探究中假设的意义、规则和进一步研究的关系。

*有初步的史料“互证”及其重要作用的印象。

注:打“△”号者为基础目标,打“☆”号者为重点目标,这两类目标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而打“*”号者是对少数学力较高的学生的期望。

课前准备:教育。

2.听取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意义、方法、内容、要求的意见和建议,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后决定。

预设的讨论主题:不同材料不同作者对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的看法有什么不同,我们怎么来看待?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牛顿究竟是怎样一个科学家?具体问题:(1)课本记载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怎么样的一个历史人物?(2)材料一中牛顿对自己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你怎么看待牛顿对他自己和自己的科学成就的看法?(3)材料二中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又(4)有人说课本记载和评说的“近代科学之父牛顿”是很不真实的,你同意这一说法吗?(5)你原来对牛顿的认识是怎么样的?现在对牛顿的认识如何?你还有什么想法,为促使你的想法成立,你应该怎样去寻找证据以支持你的假设?3.要求学生预习课本,包括课本中用以支撑课本观点的材料;复印并发放牛顿自我评价的言论、牛顿与胡克的争论、牛顿与莱布尼茨之间关于微积分发明权的争论的材料,并要求学生进行系统地批判性阅读,并根据材料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材料中最感兴趣、对课本编写者最想问的一个问题的简短的文章,以便为开放的讨论作准备。

分发材料:材料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牛顿材料二:“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材料三:牛顿和罗伯特·胡克既有学术上的交流又有矛盾,如胡克对牛顿的光的微粒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胡克对光的本质是站在波动说一边的。

1675年,牛顿向皇家学会递交了他关于光的第二篇论文,这篇论文又受到胡克的批评,并且说论文的一些观点是抄袭他的。

这使牛顿无比愤怒,虽经皇家学会调解,牛顿的怒气未消,于1675年2月向胡克写了一封回击的信。

信中说:“笛卡尔所做的是搭了一架好梯子,你在很多方面都把梯子升高了许多,特别是把薄膜的颜色引入哲学思考。

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百度“牛顿”词条材料四:“他(牛顿)和德国哲学家高特夫瑞德•莱布尼兹之间发生了更严重的争吵。

莱布尼兹和牛顿各自独立地发展了叫做微积分的数学分支,它是大部分近代物理的基础。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牛顿发现微积分要比莱布尼兹早若干年,可是他很晚才出版他的著作。

随着关于谁是第一个发现者的严重争吵的发生,科学家们为双方作激烈的辩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为牛顿辩护的文章均出自牛顿本人之手,只不过仅仅用朋友的名义出版而已!当争论日趋激烈时,莱布尼兹犯了向皇家学会起诉来解决这一争端的错误。

牛顿作为其主席,指定了一个清一色的由牛顿的朋友组成的“公正的”委员会来审查此案。

更有甚者后来牛顿自己写了一个委员会报告,并让皇家学会将其出版,正式地谴责莱布尼兹剽窃。

牛顿还不满意,他又在皇家学会自己的杂志上写了一篇匿名的、关于该报告的回顾。

”——英国,霍金《时间简史》材料五:这个故事(指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得到启发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出自牛顿的朋友也是一位传记作者威廉·斯图克莱写的牛顿传记,当时就传开了,真假已不可考。

重要的是,牛顿当时确实想到过重力支配苹果的下落也支配月亮的旋转。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4.教师事先在课本和另三则材料中各选取一些句子或段落,打印在纸上,并提出问题,主要问题除了问“是什么意思”外主要问“为什么”或“怎么看”两类开放性问题。

如:(1)“自童年时代起,牛顿就从事发明活动。

还在五六岁时,他就用木工工具制作了一架木质四轮车,来帮助外婆运送东西。

”对教材中的这句话你怎么看?(2)“有一天,外面狂风大作,下起大雨。

牛顿只披了一件斗蓬跑到院子里,在雨中跳来跳去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

”课本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怎么看?(3)对材料一牛顿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4)对材料二牛顿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看的?(5)对材料三“笛卡尔所做的是搭了一架好梯子,你在很多方面都把梯子升高了许多,特别是把薄膜的颜色引入哲学思考。

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至胡克信中说这段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说?(6)材料四《时间简史》中霍金对牛顿的一段评说,你怎么看?(7)材料五作者的意图是什么?你怎么看?5. 规定有利于民主讨论的基本原则。

导入:师:前面我们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了解了课本的重点知识,分析和理解了牛顿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的过程和原因。

但问题是,真实的牛顿是不是完全就是我们课本中所说的那样呢?有没有不同的关于牛顿的历史的记载和评说的观点呢?历史记载与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关系?我们课本中有记载和评说的历史是不是就是确定无疑的历史真相呢?我们应该怎么去研究和理解真实的关于牛顿的历史呢?下面我们进行讨论。

第一环节:次讨论的记录和看时间。

其他49人分成7个小组,每个小组7人。

现在我宣布讨论方式:今天讨论的方式叫“智力拼图”式。

1.每个学生先对规定要求讨论的题目进行研究,时间是3分钟。

在集合之前提出自己的“专家”意见。

2.研究同一题目的学生集合成一个小组,提出问题、交流心得。

交流时写下评说结论。

时间是10分钟。

3.当学生把变“专家”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真知灼见融会贯通、集于一身的时候,开始建组新的小组。

每个小组至少要有一名关于每一个最初题目的“专家”代表,并补充、修改结论。

4.每个学生“专家”轮流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关于自己独特问题的“专家”的意见。

5.当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表示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所有题目的知识时,小组讨论结束。

师:在讨论之前,我先宣布讨论的原则。

2.不许有人不按顺序发言。

3.每个人只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

4.每个人都要尽力呈现出自己的发言内容是如何与前面发言者所谈内容相关联的。

5.每个人提出新观点新假设时,需作出解释。

6.按座位轮流发言,可以选择不发言。

7.当每个人都发过一次言后,就可以自由发言了,前面的原则就不再起作用。

(教师分配问题给学生)Array老师先安静地看学生研究思考。

3分钟后要求研究同一问题的同学集中讨论。

教师巡视。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情况,教师应当预先有所准备:1.小组内没有形成观点的冲突,很快陷入无话可说的困境。

2.学生的观点不能充分表达,词不达意。

在这两种情况下,对于前者,教师可以选择从某一个材料或者某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向学生暗示其中存在的疑点,挑起学生的争论;对于后者,教师可以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或者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将观点分割,使学生能够进行逐步、分阶段地回答。

在指导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利用“沉默”这一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沉默”有可能是思考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部分,而从教师来看,在面对学生提问时保持适当的沉默,可以把问题的思考再掷还给学生,促使其进一步思考。

教师另外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以便于在学生陷入僵局或者提出质疑时进行适当的引导:1.材料五“苹果的故事”的真假问题与证据可靠性、讲述者立场的关系;2.对牛顿的天赋神话化的问题;3.牛顿的人格与其成就的评价问题;4.不同作者之间立场差异的问题;10分钟后,结束第一次讨论,重新分组。

各组交换组员后继续进行一个3分钟的自由讨论,教师巡视。

小组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评价整体的讨论情况,简单指出讨论中学生表现上的优缺点,如参与充分或讨论跑题等等。

要求每组协商后派代表提出本组讨论中最有价值的观点。

交流完毕后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讨论体会文章。

本书意见对本课设计的赞扬:本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方法和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