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技师考试资料全

影像技师考试资料全

2016年放射医学技术(师)考到的那些关于“打印机”的题,现在我把它们一一亮出来,大家看一下,总共涉及17题,有难有易,有在书上好找的,有在书上难找的,涉及新老教材。

虽然题涉及有点多,但是部分题还是可以掌握,应该不会影响你及格的。

真题如下,并配有教材截图:1、纵观医学图像的发展历程,从成像技术上看,最早用于医学影像诊断的是A、湿式激光胶片成像B、干式激光胶片成像C、喷墨成像D、热敏胶片成像E、视频多幅相机2、干式打印机中需要使用色带的是A、彩色热升华打印B、非激光、非银盐、直接热敏打印C、非激光、含银盐、直接热敏打印D、黑白热升华打印E、激光热敏打印7、控制激光打印机激光束强度的是A、激光调节器B、激光发射器C、模数转换器D、控制板E、驱动电机10、激光打印成像,胶片曝光利用的是A、激光束B、软X线C、紫外线D、阴极射线E、电子线11、非激光、含银盐直接热敏胶片结构不包括A、防反射层B、片基C、保护层D、抗静电层E、热敏层16、湿式激光胶片一般分5层,其中乳剂层也被称为A、感光层B、片基层C、结合层D、防光晕层E、保护层19、热敏相机分为A、直热式、热升华式、热敏式和干式B、直热式、热敏式C、直热式、热升华式和热敏式D、直热式、热升华式E、直热式、热敏式和干式21、基于双膜部件系统设计的相机是A、湿式激光相机B、红外激光相机C、热升华式热敏相机D、直热式热敏相机E、干式激光相机25、热敏成像技术中,直接在胶片上产生“热印”作用实现影像还原是通过A、红外激光B、激光C、热敏头D、X线E、氦-氖激光26、目前彩色热升华打印机多用于A、MRB、DRC、CRD、ECTE、CT41、各种类型干式相机成像原理的共同点是A、像素尺寸B、打印方式C、胶片结构D、无需显影液E、系统结构43、关于干、湿式激光打印机的叙述,错误的是A、干式激光打印机又分为干式卤化银激光成像、干式热敏成像及干式喷墨成像B、湿式激光打印机不利于环保C、干式激光打印机是集激光打印与自动洗片机为一体的设备D、干式激光打印机有利于环保E、干式激光打印机也需要用显、定影液化学处理这个题感觉有点问题,C和E都感觉不对。

大家认为呢?50、图像质量可以与传统的卤化银照相纸相媲美的彩喷照片相纸是A、RC相纸B、铸涂型相纸C、不防水照片纸D、彩喷胶片E、膨润型相纸55、激光相机控制激光打印机程序及幅式选择的系统是A、胶片传送系统B、信息传递系统C、激光打印系统D、信息存储系统E、控制系统59、医用干式激光相机的关键部件是A、热鼓显像组件和分离器B、终止调节器和废膜滚动轴C、供片滚动轴和激光成像组件D、控制板和片盒E、激光成像组件和热鼓显像组件68、激光打印机的基本结构不包括A、激光打印系统B、信息传递与存储系统C、胶片传递系统D、温度控制系统E、控制系统71、要求激光相机打印出照片的最小密度为A、0.4~0.43B、0.1~0.13C、0.2~0.23D、0.3~0.33E、0.5~0.53看完上面的真题,大家应该会发现,41题和43题,55题和68题两两属于重题,即使不会,两个题一结合应该也可以猜对的。

里面确实有几道是不好推敲的,但是这17道题,应该还是会对10道左右的。

干式相机所采用的成像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1.激光热成像技术。

2.直接热敏成像技术。

3.热升华成像技术。

下面对于这三种技术的胶片分别做一介绍。

一、激光热成像方式(一)胶片结构及性能适宜激光热成像的胶片是一种含有银盐而对激光敏感的单乳剂层胶片,其结构分为以下四层:1.保护层明胶,对乳剂层的保护。

2.乳剂层又称感光层。

主要由溴化银、有机银盐(如脂肪酸银盐)、热显影剂(还原剂)、疏水性组合体、胶质体、调色剂及稳定剂等成分组成,敏感波长约在660--810nm。

功能是记录和显示X线影像信息。

3.片基采用175μm厚的PET,是胶片的支持体。

4.防反射层明胶加深色染料,既起保护作用又防止透射线的反射。

(二)激光热成像原理利用红外激光光源对胶片进行激光扫描,胶片乳剂中的银盐吸收光后,在胶片内形成潜影。

潜影通过干式激光打印机中的加热鼓加热,热能作用于潜影,经过催化反应使银原子和邻近具有一定晶格的晶体结合,银原子围绕潜影中心堆积到大约10^7,形成了可见的银微粒。

银原子的还原量与激光光子的照射量成正比,未感光的银盐保持原状。

扫描激光光子照射量受采集后重建图像的数据量控制,故打印出的影片与显示图像保持一致。

加热使潜影显影,显影的效果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有关。

为保证影像的显影质量,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必须保持恒定。

加热温度一般设置为120℃左右。

加热时间是指胶片中任一点通过加热鼓的时间,该时间一般设置在15秒左右,可见,胶片的稳定运行十分重要。

当胶片离开加热鼓瞬间,温度即刻降低,于是停止显影,图像被固定下来。

这类成像方式和湿式激光成像方式相比,胶片曝光过程相同,区别点在于湿式为化学显影,干式为物理显影。

二、直接热敏打印原理1.非激光、非银盐直接热敏成像原理1996年,富士公司研制开发了利用微隔离技术,即胶片的影像记录层是利用热反应微型胶囊(MI)技术制成的。

靠直接热记录方式。

(1)胶片结构:胶片由保护层、影像记录层和片基组成。

1)保护层:明胶,对影像记录层的保护。

2)影像记录层:内有微型胶囊,它是成像的像素单元,直径在μm级,囊内有受体(显色剂),囊外有显影微粒(发色剂)。

3)片基:采用175μm厚的PET,是胶片的支持体。

(2)成像原理:正常温度下,胶片影像记录层的受体(显色剂)与显微颗粒(发色剂)被胶囊壁隔离,互不相干。

当遇到一定温度时,发色剂可透过囊壁进入囊内与显色剂接触,发生反应变黑,变黑的过程由发色剂进入囊内的多少决定,囊壁允许发色剂的进入量受温度控制。

温度高透入囊内的发色剂多,产生的密度越黑;反之温度越低透入囊内的发色剂越少,产生的密度越淡。

胶片通过热力头时,发热电阻将温度传给胶片,每个发热电阻的发热温度,由输入发热电阻的电能控制,电能的高低又受图像数据转换的电脉冲控制,发热电阻的瞬间温度变化取决于数字图像的每一点数据量,于是如实地将图像的数字量信息转换成照片的灰度级,形成照片影像。

胶片离开热敏电阻后,温度马上变低,胶囊壁即刻恢复到隔离态,影像被固定。

2.非激光、含银盐、直接热敏成像原理与富士FM-DP技术的区别在于胶片结构不同。

而热力打印头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1)胶片结构:有保护层、影像记录层(热敏层)、片基和抗静电层组成。

1)保护层:明胶,对影像记录层保护。

2)影像记录层:爱克发称为热敏层,主要成分是有机银盐和减化剂。

因没有卤化银的参与,仅有对可见光不敏感的有机银盐,完全可在明室下操作。

影像记录层后为25μm。

3)片基:采用175μm后的PET。

是胶片的支持体。

4)抗静电层。

(2)成像原理:在正常温度下,胶片影像记录层内的有机银盐与减色剂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当遇到高温度时,有机银盐与减色剂之间发生反应,生成黑色银原子和氧化减色剂:AgOS+减色剂→Ag+氧化减色剂银原子生成的多少与受热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生成的银原子越多,影像越黑,温度越低,生成的银原子越少,影像越淡。

温度来源于热力打印头热敏电阻,热敏电阻与胶片是靠300g/cm^2的压力紧密接触,这样,胶片热敏层的显像剂在温度控制下发生变化,使热敏脉冲产生后在胶片上产生灰阶影像。

促使热敏电阻发热的脉冲值受控于数字图像数据,由于热敏头的加热线是由许多个热敏电阻构成,这些元件在控制电路下按其相应的顺序单独被激活,这就保证了能形成不同的灰阶。

热敏电阻的温度控制范围约为100~20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变化,胶片获得的最小密度<0.2,最大密度>3.5。

当温度低于130℃时,银原子几乎分解不出,此时的密度为胶片的本底灰雾。

三、彩色热升华打印原理彩色热升华打印机多用于核医学和超声学科的图像打印。

此项技术,胶片使用透明片基或纸基,没有成像层结构。

打印机的成像结构主要是热力打印头、色带和鼓筒。

有黑白和彩色两种打印模式,黑白采用直热式,彩色采用热膜式。

打印彩色时,换上色带和片基,透明片基在鼓筒表面上运行,片基与打印头之间加入色带,色带内含有三种颜色,即黄色、品红色和青蓝色。

热力打印头发热电阻的热能透过色带打印在片基上,随着热敏电阻温度高低的不同,在片基上留下不同的颜色。

片基尺寸一般为8X10。

打印黑白时,取下色带,装上热敏纸,变为直热式打印。

随着热力头热敏电阻温度的变化,热敏纸上呈现出黑白不同灰度的图像。

一、颅脑(一)病变的基本CT表现1、脑实质密度改变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病灶的密度变化分为:(1)高密度灶:指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钙化、血肿、肿瘤等。

(2)等密度灶:指密度类似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

通常根据脑室、脑池的移位和变形或在周围水肿带的衬托下,可以判断等密度病灶的存在。

(3)低密度灶:指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陈旧性出血、脑水肿或脑脓肿等。

(4)混杂密度灶: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的病灶,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等。

2、结构、形态改变发现病灶后,还应该注意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以及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有无变化等。

3、对比增强改变根据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情况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

(二)颅脑常见疾病的CT表现1、颅脑损伤 (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脑实质损伤)(1)颅骨骨折①颅盖骨折:多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压迫脑组织;位于大静脉窦部的骨折。

②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CT表现: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折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氛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

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血管,并可发生鼻窦粘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筛板骨折易造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鼻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

(2)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

CT表现:①损伤区局部低密度改变:其大小从几厘米至全脑,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白质区明显。

约有1/3为多发病灶。

低密度区数天至数周后,有些可以恢复正常脑组织密度,有些进一步发展为更低的密度区,提示脑组织软化。

挫裂伤重并且范围大者,晚期可出现脑内囊性病灶。

②散在点片状出血:位于低密度区内,形态常不规则,有些可融合为较大血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