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一、《次北固山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大景小景相互映衬,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的景象。
画面: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放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视野也因此开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
“阔”:一个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给人一种无限的空间感。
“悬”:悬写出了海上行驶的形象,在广阔无限的海上,一笔小小的帆影高高悬立,写出大景中小景的形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1.在描写景物时令中,蕴含着一中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3.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4.“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5.对仗工整,形象生动。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理解: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4)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明时令,杨花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融情入景,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路途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赏析:这两句抒情,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月亮人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愁心”是指:与王昌龄辞别时的离愁别绪。
(3)古诗内容:以景传情的怀念友人的诗。
(4)情感基调:感伤悲苦,思念惆怅(5)思想感情: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切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赏析:写早春之景,用“如酥”为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绿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如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2)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面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私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进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3)“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赏析:写早春之景远远胜于晚春景色,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揭示了一切美好事物,最好的季节就是在它萌生阶段,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5)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赤壁》(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1.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反映出作者怀才不遇的心境。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赏析:这两句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由此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中的风云人物,借物起兴,抒发了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慨。
画面:一把折断的战戟深埋于沙中,但并未被销蚀,我将它磨洗过后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3)东风指的是:火烧赤壁(4)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气。
五、《水调歌头》(1)“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而不是题目(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中的“恐”字“恐”字把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炼字:“转”和“低”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
(4)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句蕴含浓郁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同时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内容: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离别的时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炼字:“婵娟”是美好的样子,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6)全诗思想感情本诗上阕写对月饮酒,下阕对月怀人。
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及无限热爱。
六、《使至塞上》(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交代了作者出使的任务,“单”字是“少”的意思,透露出诗人出使边塞随从很少,路途艰苦,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无依之感。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征蓬”与“归雁”相对,“出汉塞”与“入胡天”相对。
既是实写塞上秋景,也是以“蓬”“雁”自比,慨叹身世浮沉,抒写思乡之情。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烽火台上燃起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中冲天而起,蜿蜒的黄河映衬着夕阳西下。
2)炼字:“直”“圆”二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直”写出孤烟之高。
“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大,画面开阔,其实雄浑。
3)手法:对仗工整,描绘出塞外雄奇壮阔的独特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为千古名句。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语透雄豪,显示出一位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5)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伤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6)全诗情感变化:因被排挤出朝廷而孤独、悲伤,但看到大漠雄浑的景色后,产生了慷慨悲壮之情。
七、《观刈麦》(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
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农民顶着烈日劳动,脚下是被烈日熏蒸的暑气,阵阵向上冲,弯下的赤裸的脊背被灼热的阳光烘烤得黝黑发亮。
(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赏析1)手法: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而且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
2)炼字:“惜”字用得好。
是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刻的感情态度,也表明了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
(3)“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态度?将农民的辛苦劳作与自己的安逸享乐对比,表现了作者自疚自愧,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社会的隐约批评,达到了讽喻的目的。
(4)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图景?描绘了一幅炎热夏日,忙于收割的场面。
(5)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官僚贵族社会的批判。
八、《破阵子》(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词人想领兵杀敌而不得,只能在醉梦里回忆当年杀敌快意的落寞。
(2)“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是演奏的意思,写出了所奏音乐之雄壮,以及士气的高昂。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画面:将士们骑着像的卢一样飞奔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
(4)“沙场秋点兵”赏析1)内容:秋天在沙场上点兵,人山人海,沙场上响着震天动地的军号,军令声,气势磅礴。
2)炼字:“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二楼肃杀的气氛。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1)“天下事”指什么指的是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天下大业。
2)这两句写出了战争胜利,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洋溢着词人忠君报效朝廷的理想,使诗的情感上升到了极点。
(6)“可怜白发生”赏析炼字:“可怜”写出了词人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空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
心生一种悲哀,一种无奈。
本句所起作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与前面雄壮的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作者痛苦无奈的感情。
(6)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强烈悲愤之情。
九、《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风烟:显出杜少府所任之地卑湿荒远,上任路途艰险。
2.“辅”:形象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者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3.“望”:将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正面写离情,急转为劝勉。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赏析: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是永恒的,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心中有朋友,那么朋友就好像在身边。
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6.这首诗和其它送别诗的不同: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7.全诗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十、《望岳》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赏析“小”字也是这个答案)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画面: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的画面,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骏奇险。
钟:有汇聚之意,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阳光好像被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高峻绵长,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
3.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赏析:极言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表达诗人心胸开阔的感受,突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绝顶的雄心和气概。
4.“会”和“望”可以看出作者未登顶。
5.中心思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人生高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思想感情。
十一、《春望》1.国破:二字点名时间,次句点名季节。
2.破: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3.望:统领全文,是全文的线索。
4.草木深:表面上写山河依旧,草木茂盛的情景,实际上写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赏析: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
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落泪,鸟使我心惊。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赏析:这两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7.思想感情:整首诗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十二、《钱塘湖春行》1.“春”字是全文的线索。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出了早春景象。
3.“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了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两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湖东一带景色的迷恋,又交代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赏析:“几处,谁家”,说明初春时分,飞鸟不多,符合季节的特点。
“争暖树,啄春泥”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活力。
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赏析:“渐欲”说明早春时节花渐开渐多;“没马蹄”表明草长得很浅。
这两句从植物变化写早春景象。
7.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赏析:直抒胸臆,表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9. 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喜爱早春风光,闲适自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