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实践论文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实践论文

刍议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繁杂,教学难度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运用各种手段使之真正掌握课程内容是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

本文结合作者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重点的把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实践
0 引言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该课程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大,而且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教
学难度较大。

在现代高中教育中,由于地理教学侧重于解决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倡导通过探究地理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人类提供服务,因此学好高中地理已成为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素质的重要手段。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深入开展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中教育对课堂教学提
出的要求。

教师教学应当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新者,而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1 突出学科特色,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富有成效,必须突出地理学科空间性、
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色。

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是系统地理,但也要突出空间性,揭示空间规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不能形成空间概念和空间分析能力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无效教学。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案例,都应当在区域背景下加以讨论。

讲究区域性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高中地理课程属系统地理,体现综合性也至关重要。

必须使学生掌握从哪些联系上加以综合,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体现综合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2 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

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

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

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学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能够合拍;教师要能够使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尽量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

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是一门生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各种直观教具,或者利用投影仪和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教学
内容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生动的画面,化抽象知识为具体
知识,直观易懂,给学生以亲临现场的感受,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比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大大提高教学信息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再现地理环境本身和人地关系的种种特征。

利用投影仪、多媒体、录音机、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的地理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

4 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叉、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但是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单一的信息输出式课堂结构。

其弊端之一就是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而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课堂教学以
教师讲授为主,强调学生接受记忆、掌握、做题,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心里没底,教学过程的调控也往往处于盲目状态。

这种教学方式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破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不仅
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多方面开展师生互动。

一方面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与议论,对重点、疑难处做详细讲解,最后进行总结。

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

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改变灌输式教学为师
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教学方式。

5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等个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一环。

采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有目
标、有计划地互相讨论、合作探究。

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

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

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式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课堂上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

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感到探究会有收获,合作会有好处。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6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相结合,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密切联系与统一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如进行天文观测、气象观测、水文观测、酸雨观测和野外地质地貌、河流、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考察等研究,这些活动都经历了明察问题、重现知识和知识迁移三种心理活动过程。

由此可见,本课程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搞好实践教学环节。

所以,可以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材料,以帮助教师讲授和学生理解,同时,也使地理学科的学习意义得到体现。

在平时的教学中,布置学生考察、调查、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搜集等,并利用一定的时间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评价。

7 结论
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创新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通过正确合理定位、认真选定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