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7篇范例: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积极情感因素的激发一、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地理不重要,对地理的学习熟视无睹,没太大的兴趣,也不愿意花太多的心思去学习,虽然上课也听讲,但都是应付了事,为考试而听课。
上课容易思想抛锚,积极性不高,状态不佳,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高中生虽然比初中生高一级,心智上相对更加成熟,但更容易情绪化,常常会因为家庭纠纷、同学纠纷及生活中的不快等影响上课的情绪和心情。
另外,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不重要,所以态度不端正,学习被动。
另外,一些学生虽然不是应付了事,知道学习地理的重要性,给自己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但也是三分热度,等热度稍退,便开始放松。
还有一部分学生很认真地去学,但是缺乏恒心和毅力,抵抗力不强,当遇上难点而无法解答时,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半途而废。
种种现象分析可得,现在的高中生并非智力水平低下,而是不愿意用心去学。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上课太过于僵硬化,不生动,缺乏情感因素的渗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太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在课堂上情感因素的渗透,弥补学生情感缺失的现象,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二、激发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情感因素的有效策略(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动机,积极进行情感渗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放松学生的心情,做到融情于景。
此外,教师要亲切和蔼,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主动性,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还要用愉快的心情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自身的积极情感形象,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在采访一位学生时,他说过:“之前地理成绩很差,后来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原因在于地理老师的热情强烈地感染了我,让我倍受鼓舞,在课堂上,让我们勇于思考,调动我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地理学习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地理本身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其规律,人文地理中还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人文情怀,各地文化各有特色,而这些丰富的情感资源正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这种特色是地理学科的优势,如果教师积极挖掘这些因素并将其应用于课堂上,那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不在话下。
例如,对于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地理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现有的素材,在讲重点和难点的时候补充一些奇闻轶事,这样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布置适当的任务,恰当地进行情感评价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便选择放弃。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布置适当的任务,要求和任务要稍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有挑战感,激发自主性,在学生稍稍取得进步时,加以表扬,使其重获信心。
这样,就让更多的学生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可以独自学好地理。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学生问教师:“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为什么呢?”有些教师采取漠然或含糊其辞的态度,并批评学生上课随意乱发言,扰乱了课堂秩序,结果极大地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平时要细心观察和关心每一位学生,看他们平时的行为表现,猜想他们的心理,积极进行心理疏导,无论何时何地对他们的进步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恰当地进行情感评价,在心理上满足学生的渴望。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自去思考。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友爱之手,和他们一起渡过难关,进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维护其上进心,为他们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能使他们重拾自信心,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地进行情感渗透是相当重要的,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融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提升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价值所在,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作者:姚亚林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参考文献:[1]闫爽.高中地理教学中积极情感因素的激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7).[2]艾群敏.浅谈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中学),2010(05).[3]李素芹.地理教学与情感教育[J].教育艺术,2010(04).第二篇: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整个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同时为课堂增添一定的色彩,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充分挖掘案例素材,构建案例运用平台快速对案例进行获取,并保障案例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地理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但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当今教学工作节奏较快,难以通过自己的查找获取有效案例。
因此,各年级地理教师可以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成立一个地理教学网站,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地理教学的探讨。
每个地理教师都可以将相关教育素材上传到该网站上,相关网站管理人员可以建立起一个案例资料库,地理教师可以在这一网站上注册,从而在资料库内对案例进行查找。
在此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对案例进行科学整理和分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建立案例库。
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参与到相关社会实践中去,对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收集,例如当地城市环境、地质矿产以及气象规律等等,学校也可以和相关单位合作,从而从这些单位中收集真实案例。
如果有教师可以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案例,学校可以在职称的评定上做出鼓励。
二、注重案例教学的效果,科学评价学习效果一些教师认为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只要有案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较为直观,教学效果就一定好。
案例教学实际上属于一种教学方式,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将知识更好地向学生传递。
但是,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最终还需要通过评价进行确定。
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对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需要,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因此案例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科学结合,并且将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评价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有关知识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球在银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阐述自己对地球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掌握不同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的结果和学生的以往学习情况相对比。
最终将对比作为依据,进行接下来的课堂讲解。
三、对案例进行合理运用,加强学科之间的配合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对案例的应用方式高度重视。
例如在学习“热岛效应”相关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本市环境作为案例,并就本市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从而让高中生对所处城市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在这样的基础上,对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对这部分知识牢固把握。
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所收集的资料,就需要将地理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科学结合,从而使学生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并且增加了所学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学习“煤炭燃烧产物”以及“臭氧性质”或者“酸雨”等方面内容的过程中,高中教师可以将生物知识渗透到地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酸雨的形成条件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学也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教学方式进行使用,教师需要科学选择案例,与其他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建立地理教学平台,将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作者:吴志明单位:江苏高邮市第二中学参考文献:[1]郭立霞,张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2]雷竹.案例教学法在高二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2011(2).[3]严士清.案例教学法在人文地理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案例教学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9).第三篇:区域探究在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中的应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和区域性[1]。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侧重单点知识的复习,而二轮复习侧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因此二轮复习应立足区域,选择主题,提供图文资料,设计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串,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问题探究中实现知识重构和思维突破。
本文运用案例从建构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路径、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三个方面分析区域探究在高中地理二轮复习中的应用。
一、立足区域,建构分析区域问题的一般路径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特征。
区域性要求地理研究的主题落在某个具体区域,区域是地理研究的背景,是地理问题探究的素材和载体。
因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围绕某一区域,立足区域设计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引导学生建构起区域问题的一般思维路径。
下面以东非高原的气候成因为例加以分析。
二、围绕主题,由表及里揭示地理问题的本质围绕某一主题,以区域为背景,提供相关材料,从地理位置、空间结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与区域差异、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地理因果关系等方面设计问题[3]。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揭示地理问题的本质,从而深刻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分布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
三、选择主题,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支撑。
基于区域,围绕某一主题,深入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渗透地理研究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如2014年全国乙卷36题,以“文――图――问”的题目结构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围绕“错那湖东部沿岸冬春季节多风沙主题”,分层次分步骤探索“高原荒漠化”问题。
从探讨“沙源(就地起沙)”到“成因分析”,从危害影响到措施防治,呈现出一条清晰的探究思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