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了解元杂剧发展过程的演化,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元代杂剧的演进(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五章元代杂剧的演进(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了解北杂剧形成的背景、体制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北杂剧形成的背景、体制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北杂剧的体制
1.音乐结构
2.演出结构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了解戏曲是世界最古老的戏剧形态之一,通过比较讨论重点掌握戏曲的特征。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戏曲”的含义和特征。
教学基本内容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5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唐五代的戏剧(一)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了解唐五代戏剧专门机构出现的意义,歌舞戏的发展状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唐五代戏剧专门机构出现的意义,歌舞戏的发展状况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倡优与俳优
1.倡优来源
2.优戏状况
二、宴乐百戏结构
1.百戏内容结构
2.宴乐
3.百戏演出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优戏与百戏的发展状况、意义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优戏与百戏的发展状况、意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戏曲”的起源特点。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秦汉六朝的戏剧(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掌握角抵戏产生的意义,掌握魏晋南北朝歌舞戏和优戏的发展。
教学重点及难点:
角抵戏产生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歌舞戏和优戏的发展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方法及手段
一、“戏曲”含义
引用代表性观点进行解析探讨
二、戏曲的特征
1、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等。
2、外国戏剧形式的对比解析
三、戏曲史的研究对象与学习方法
引导讨论
理论讲授
对比分析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戏曲”的含义和特征,中外戏剧形式主要特征的比较
课后小结: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明确“戏曲”的含义,通过对比分析和理论讲授使学生认识“戏曲”和外国戏剧形式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掌握“戏曲”的独特性。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6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六章元代杂剧的创作(三)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汉卿的杂剧创作艺术成就,以及关汉卿的创作对后世杂剧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2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一章中国戏曲的萌芽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了解原始戏剧形态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原始戏剧形态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方法及手段
一、概述
二、北宋杂剧
1.商业演出环境的形成
2.北宋杂剧的内容
3.北宋杂剧的体制
三、南宋杂剧
南宋杂剧的内容
2.南宋杂剧的体制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宋杂剧形成的背景及其内容与体制的发展,南北宋杂剧的不同。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宋杂剧形成的背景及其内容与体制的发展,南北宋杂剧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把握“戏曲”的形成时期的特点。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参军戏
1.参军戏
2.陆参军
二、五代优戏的承启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参军戏的具体种类、特点、意义及其与五代优戏的比较。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参军戏的具体种类及其与五代优戏的比较,从而进一步把握“戏曲”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7
授课方式
(请打√)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关汉卿的其他杂剧创作:
1、公案剧作品
2、婚恋剧作品
3、历史剧作品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作品细读。关汉卿的其他杂剧创作及其成就。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关汉卿的创作概况,掌握代表性作品的成就,课堂讨论和课后阅读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一、仪式拟态
1、交感巫仪模仿
2、图腾拟态
3、驱傩仿生
二、人化拟神
1、巫祭
2、葛天氏之乐
3、《九歌》
三、史诗型祭祀乐舞
1、部族乐舞
2、《大武》
3、宴飨乐舞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原始戏剧形态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使学生明确原始戏剧形态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从而进一步掌握“戏曲”的起源。
3.北杂剧的分类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北杂剧形成的背景、体制特点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北杂剧形成的背景、体制以及发展特点,了解元杂剧发展的基础阶段,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1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一、角抵戏
1.角抵戏来源
2.角抵戏与百戏
3.角抵戏的戏剧性展开
4.《东海黄公》
5.歌舞小戏
四、魏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
1.歌舞戏
2.优戏的演进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角抵戏产生的意义,魏晋南北朝歌舞戏和优戏的发展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角抵戏、魏晋南北朝歌舞戏和优戏的发展状况、意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戏曲”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方法及手段
一、北杂剧的形成
1.北曲体系
2.北杂剧形成的时间
3.前后期发展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北杂剧形成的背景、体制以及发展特点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北杂剧形成的背景、体制以及发展特点,了解元杂剧发展的基础阶段,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理论基础。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0
授课方式
(请打√)
使学生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的进一步成熟的特点和意义,熟悉戏曲演进过程的状况。
教学重点及难点:
戏曲舞台艺术的进一步成熟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舞台艺术的成熟
1.表演的发展
2.创演活动
3.剧场的繁盛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戏曲舞台艺术的进一步成熟的特点和意义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戏曲舞台艺术的进一步成熟的特点和意义,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储备舞台理论基础。
第五章元代杂剧的演进(三)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使学生了解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教学重点及难点:
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南戏的演进
1.概述
2.南北交融
3.南戏与北杂剧的比较
理论讲授
引导讨论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南北曲的交融以及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一、宫廷乐部机构
1.唐初宫廷乐部机构
2.教坊与梨园
3.地方与民间演出活动
二、歌舞戏
1.概述
2.大面(《兰陵王》)
3.《钵头》
4.《踏摇娘》
理论讲授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唐五代戏剧专门机构出现的意义,歌舞戏的发展状况
课后小结:
通过讲授分析使学生了解唐五代戏剧专门机构出现的意义、歌舞戏的发展状况,从而进一步把握“戏曲”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案
课次
14
授课方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其他□
课时
安排
2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六章元代杂剧的创作(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