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校本课程教研

历史校本课程教研


1999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 课程” 三级管理的课程范围,这里学校课 程就是校本课程。我国的校本课程是在学 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 资源优势、学生的个性需求,又与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是一种具有多样 性和可选性的课程。
附录

历史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1.1课程
“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唐宋期间。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诗经.小雅.小弁》 “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孔颖达 “课程”一词指“寝庙”,这里喻义为“伟业”,所包含 的涵义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的范围。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 这里的“课程”主要指功课及其进程,指学习内容的安 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 更为准确。
课程是指“系统的知识、知性技能及情感 内容的复合物”,是“学习经验的总体” 。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美国经验主义教育论主张,“所谓课程, 是指旨在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所准备的经 验的总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 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 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它包括 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 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 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的历史回顾
2.1我国早期历史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 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但我国早在清末 时期历史课程的设置上已体现校本特色。清末时期 的一些新型的学堂中开设了分科型的历史。历史教 学着重讲授本国历史,“先讲乡土历史,次讲亚洲 各国史,……,次讲欧洲、美洲史,宜就欧美诸国 将其古今历史之重要事宜(上古不必多讲)……注意 在发明实事之关系,辩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 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这里的乡土历史, 有些校本的意义。1929年,教育部颁布的《初级中 学历史暂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点中,要求中学历 史教师注意“补充未及编入的,而又是最近发生的, 需要让学生了解的重要事件材料”。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 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也称“学校本位课程” 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的说“校本课程就是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 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 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 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 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 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 畴。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 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转义为“学习之道” (course of study), 简称学程。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 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 体系.而“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 跑”,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程强调个体 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
1.3 历史校本课程
历史校本课程就是由历史教师基于所在学 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个性需要和本校的 资源优势而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 与国家课程并不冲突,是对国家课程也就 是狭义上的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
历史校本课程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 校本课程
前者指那些由全体、部分或个别历史教师编制、 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也就是表露的课程。
隐形的历史校本课程是指历史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 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 表现形 式有: (1)拓宽课程范围。在实施国家课程中,历史教师有 意无意的使全班同学的学习范围超越国家课程规定的 界限。如讲授一些没被编入国家课程的乡土内容,比 如:当地的风俗、历史遗迹、著名人物、乡土文化、 地方方言等。还比如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最 新史学动态。或把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综合起 来。或补充国家课程中欠缺的,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2)适应个别需要。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利用课余 时间,对优秀学生“吃不饱”现象“开小灶”。 (3)发挥创新意识。历史教师依据自己的学业水平、 教学能力、教学素养、教学风格、洞察力和想象力, 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课程提出独特的见解,使之更加适 合教学情境,充分体现历史教师的创新意识。以上的 隐性历史校本课程有人将之比喻为“口袋课程”,它 具有随意性、偶然性、独家性,教师可以信手拈来。
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 张伟迪
一、 历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 二、 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的历史回顾.......................... 三、 历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 开发的特点、条件、类型、策略、管理 四、 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 开发的设计、步骤、实施、评价 五、 对历史校本课程实践的几点思考........................ 地位、与必修课程的关系、与高考的关系、 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2 校本课程
何为“校本”呢?从英文字面“school-based” 来理解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华东师 范大学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 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 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 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 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 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 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 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