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活着”的建筑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

当2012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余温未散之时,王澍的又一件作品已经悄然伫立在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内。

在保护自然传统、保留文化多样的课题上,永远孜孜不倦的王澍,此次将目光集中到了距今几千年的我国古老建筑材料——夯土上。

当全世界都在热衷挖掘新奇的建筑形式,寻求新型建筑材料的时候,只有少数人愿意停下脚步,回头看看,思考建筑的本源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需求。

建筑是一种载体,做有生命力的建筑,是解决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建筑师王澍曾说过:对于“活”的传统,不能轻言放弃。

留住材料上的时间,留住生命的痕迹,乡土建筑最玄妙的地方就在这里。

水岸山居位于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
是一处背山临水的建筑群,建筑主体全部
采用生土建造,并加入了类似村落的设计,
可以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夯土现代建筑
群。

关于夯土建筑,根据历史记载早在
4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夯土技术,
这种传统的建造方法是将生土经过加固处
理,形成结构紧密,坚硬的夯土,进而层层
夯实,用作建筑。

古代的宫殿,土楼等都是
采用夯土技术,事实证明,福建著名的裕昌
楼距今已经600多年了,却依旧坚固。


混凝土住宅的保质期相比,夯土建筑如果
保存得好可以存在千年,这样对环境的影
响也就相应地减少了。

从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可以看到整
个建筑的全貌:曲折的空间,蜿蜒的长廊,
土黄色的夯土建筑墙体,以及以木结构支撑
的灰黑色屋顶和竹条饰面的建筑立面……
回转的空间和大尺度的建筑构件显得古朴
而现代。

这样如诗如画的建筑群,谁又能
想到它仅仅是用打地基时挖出的泥土建造
而成呢。

同时,在整个建筑群中,还能看到
许多旧材料的运用,包括当地一些拆迁老
建筑时留下的废弃砖瓦,石块等。

它们被
回收重新利用起来,以另一种形态重现在
新的建筑当中。

虽然原来的房子不见了,
但原来的记忆和痕迹却到处都是。

因此,
在建筑师看来,这不仅仅是对老建筑的保
护,而是让其以传统和文化载体的形式,继
续有“生气”的活着。

专辑072
AUG
2014
工程名称:水岸山居酒店坐落地点:浙江杭州竣工时间:2013摄
影:张静
01水岸山居全景
02树木和花草的掩映中的水岸山居
073
074
AUG
2014
在水岸山居中,除了建筑之外,还有山有
水,有鱼塘有桥梁……在这个亲近自然的大
环境中,建筑已经不是主体,朴实谦逊的隐藏
在自然之中,这合乎建筑师之前说过的,与西
方建筑学截然不同,在中国传统人文建筑学
说里,自然比房子重要得多的说法,这也正是
建筑师对于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理解。

建筑中
除了夯土的主体结构,其余的构建以及装饰
都采用了源于自然的材料。

我们看到包括入
口处、长廊、部分建筑外墙、室内天花墙面等,
大面积的都是以天然竹条饰面。

未经雕琢的
清水泥室内墙面和地面,配合简单的木制家
具让人回归无负担的最自然状态。

同时,回
收来的瓦片摞成的室内外装饰墙面,古朴而
充满趣味。

依靠纵横交错的木结构支撑的灰
黑色屋顶高低错落,一条匍匐其上的长廊将
所有的建筑贯穿起来,走在吱吱呀呀的屋顶
长廊之上,俯视脚下的建筑群落,有种时光倒
流的意味。

075
07巨大的竹条饰面构建出一个门罩08最朴实的材料使建筑回归自然09建筑、自然与人的对话
10、11纵横交错的木结构支撑的灰黑色屋顶高低错落12木结构支撑的巨大屋顶
专辑
076
AUG
2014
在这个建筑中,建筑师很好地回答了
怎样的建筑形式和美学效果能够让人感觉
到既是当地的传统,又存有现代气息的问
题。

正如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
爵对王澍的评价一样,他的作品能够超越
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
时的世界性的建筑。

也正是建筑师这份扎
根于中国传统和文化,扎根于平民生活的
心态,才能使他和他的建筑在面对全世界
的时候,可以同别人对话。

这是建筑师又一次对建筑与自然、与
传承、与美学之间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也将
成为“美丽中国”的又一次体现。

本次对于
夯土建筑的重新认识和运用,更为全球拥
有传统土建筑的国家和地区,关于传统建
筑的保护和发展给予了全新的启发。

收稿日期:2014.07.14
077
专辑
078
AUG
2014
13酒店内部的楼梯也如同外部的长廊一样,蜿蜒曲折14会议室
15别致的门牌与夯土墙16小景17标准间18双人房19客房会客区
07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