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国与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摘要:1874年春,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湾被“土番”杀害为借口,发兵侵犯中国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英勇抵抗和清政府的积极设防。
为了维护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公使进行了积极的调停活动。
最终该事件以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而结束,日本得以体面退兵,中国维护了在台主权,而英国则成了最大赢家。
条约的签订让英国获得更多的在华利益,为以后的英日外交奠定基础,促使日本“北进”,还助长了英国的侵华野心。
关键词: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中日《北京专条》;英国调停;威妥玛Simply Analysing Britain and the Signing of Peking Treaty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1874Abstract:In 1874,Janpan invaded Taiwan in the excuse of its Ryukyu boatmen being killed by Taiwan aborigines. The invaders met with brave resistance from Taiwan residents and the positive defens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protect its great interests in China,English ambassadors made great efforts to stop the conflict between Japan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finally brought it to an end with the signing of the Sino-Japanese Peking Treaty. Japan withdrew the army. China preserved her sovereign in Taiwan and Britain became the great winner.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let Britain gain more interests in China,making a basis for the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Britain and Japan in the future. Besides,it prompted Japan to carry out "northward advance" and made Britain more ambitious to invade China.Key words: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Taiwan in 1874;the Sino-Japanese Peking Treaty;Britain's Intervention;Thomas F. Wade1874年的日本侵台行动,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
这一事件以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结束,不仅对近代中日关系,而且对东亚政局都带来严重影响,因而倍受史学界的关注。
据学者叶纲不完全统计,涉及日本侵台事件的论文有200余篇,论著、译著达50余部。
[1]一些学者主要根据英国外交部档案,《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甲戌公牍钞存》①等资料,考察了此事件中英国的活动。
①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①《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根据清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卷九十三至一百中有关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资料汇编而成,共得200多个文件,分编四卷。
通过此书可窥见当年日本如何出兵台湾、巡视台湾大臣沈葆桢如何交涉与布置、总理衙门如何与日使柳原前光及大久保利通在北京反覆争辩以及中日双方如何获得协议。
《甲戌公牍钞存》的作者是王元稚,1874年时为台湾道幕,得以将日本侵台事件的公牍录存副本,辑编成书。
全书共载179个文件,除20个奏章及17个上谕与《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所载相同外,其余多为原始资料。
此书与《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相比较,前者內容重在日兵侵台事件实地发展情况,后者内容重在清政府办理此事的经过。
两书各有特色,互为表里。
具体可见于:佚名编.台湾文献丛刊.第38种.《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G].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9;王元稚.台湾文献丛刊.第39种.甲戌公牍钞存[G].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主要简述英国调停的原因、经过及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对英国的影响。
一、英国与1874年中日《北京专条》的签订的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改革与封建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政府决定推行大陆政策,中国和朝鲜成为了日本的首选侵略对象。
1874年4月9日,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湾被“土番”杀害为借口,发兵侵犯台湾。
英国密切关注此事,并进行积极调停,以免损害其在华尤其是在台的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战略利益。
当日,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得知此事后致书外务卿寺岛宗则,要求说明日本军队开往台湾的目的。
次日,他面询寺岛,是否将出兵之事预先通知清政府。
13日他又向寺岛声明,如清政府认为日本出兵台湾为敌对行为,英国将立即召回参与此事的英国人。
虽然巴夏礼对日本出兵台湾合法性的质疑和英国的中立态度未能阻止日本出兵,但对日本政府造成很大的压力。
4月15日,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收到巴夏礼发的关于日本出兵台湾的电文后,立即准备告知清政府。
怎奈同治皇帝不在宫中,也无大臣在总理衙门办公。
直到4月18日,英使馆汉武参赞梅辉立才得以向董恂递交了威妥玛的一份备忘录,告之日本人正派大批军队去台湾,并且询问生番之地主权归属和中国对日本侵台的态度等事关日本侵台是否合法的关键问题,准备以此来作为英国决定其本国船只与臣民是否被日本雇用的重要依据。
4月20日,总理衙门回复威妥玛,“台湾生番之地系属中国版图”[2],否认日本出兵台湾的合理性。
4月21日,威妥玛指示英国驻广州领事沙德维尔要保护台南和淡水。
可见,威妥玛非常担心事态的发展会损害英国在台的利益。
5月,日军在琅桥登陆,出兵遭到台湾高山族人民的顽强抵抗。
清政府也命沈葆桢入台巡视,做好台防。
随着日军在台受阻,国际压力加大和日本国内的不稳定,日本政府明白无法占领台湾,却又不甘心,于是企图通过谈判达到侵略目的。
7、8月究室,1952.①在关于英国与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关系的专论中,王绳祖的《1874年日本侵占台湾和英国的外交活动》与张建华的《英国与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都考察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居间“调停”活动。
前者认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调停”完全不是为中国人民打算,而是在“维护和平”的假面具下阴谋进一步削弱中国;后者认为中国在外交上的失败,并不可以归咎于威妥玛,归根结底还在自身。
另外,王秀俊的《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英国的调停活动研究》主要通过研究巴夏礼的对日交涉活动、威妥玛对中日双方的交涉活动,剖析了英国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只有保持中国的国内和平、领土完整,才能保持英国在华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具体可见于: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64;张建华.英国与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J].北大史学,2001,(8):320-345;王秀俊.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英国的调停活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间,柳原前光与总理衙门进行谈判,但一直无法谈妥。
这让威妥玛看到了调停的契机。
7月底,威妥玛向总理衙门表示:“中国所立和约多有不足取信者,且而日本近来革去旧规悉从西法,而中国仍多窒碍不通之处,是以各国人似亲日本而不甚亲中国也”[3],暗示清政府必须给英国更多的侵略权益,英国才会在调停中帮助清政府。
清政府顾忌英国借机索取利权,未作明确请求,不过流露了邀请各国公使公断之意。
8月13日,威妥玛找柳原谈话,要求日本立即退兵。
柳原以其所接训令是日本军队不要急于撤退为由拒绝退兵,而威妥玛则表示如果中日开战,英国将派军舰保护侨民。
8月14日,威妥玛又建议总理衙门在指定时期,将中国沿海和内河划为中立地区,防止中国这些通商口岸遭受战争破坏。
清政府看清英国企图将其势力深入到中国内陆的意图后,在9月12日的节略中,只是要求各国公使评是非,对此建议则予以谢绝。
不甘心的威妥玛又于8月下旬向总理衙门提出“台土通商”的建议。
[4]无疑此建议将为英国商务扩展到整个台湾提供极大便利,但清政府不同意,日本也不会让其如愿,因此该建议也未成事实。
9月初,中日两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困境迫使征台倡导者大久保利通亲自来华。
他与总理衙门争论的焦点是台湾生番之地的主权是否应归属中国,并为之争论不休。
与此同时,威妥玛见机又开始活动。
9月16日,威妥玛拜访大久保,询问日本是否可在一定条件下从台湾退兵。
见大久保不肯松口,他则表示为了保护在华的英国人,希望日本有事及时通报。
9月22日,威妥玛派梅辉立去总理衙门重提仲裁建议,希望能得到正式调停人的身份。
对此,清政府并未同意。
不甘的威妥玛又于9月26日拜访大久保。
大久保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日本可以撤兵,但还未将此条件提交清政府。
见其态度暧昧,威妥玛以增兵远东舰队来威胁大久保退兵。
从上文可见,威妥玛一直非常积极主动地与中日双方进行交涉,并企图充当调停者。
虽然中日两国政府都没有正式邀请英国出任调停,但在此后的中日谈判中,中日双方的态度都有所软化。
同时他们又都向威妥玛诉说原由,试图通过他,促使对方就范。
10月3日,总理衙门大臣董恂、沈桂芬、崇厚拜访威妥玛,表示为使日本及早退兵,清政府愿作两点让步:“1、关于日本侵占中国领土的非法行为,清政府不做怨言。
2、对于被害的琉球难民家属,清政府愿给恤金。
”[5]不过,清政府如此的让步仍未让威妥玛感到满意。
10月10日,大久保扬言5日内如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办法,即行回国,以示决裂。
后来经总理衙门驳辩,他又暗示清政府只要先赔偿“兵费”,日本就可以退兵。
对此,清政府同意继续商谈,不过双方很快又因“兵费”的问题而相持不下。
大久保转而寻求威妥玛的支援,而威妥玛也非常热心。
10月24日,大久保拜访威妥玛,宣称中日交涉破裂,他已准备回国,暗示威妥玛要向清政府施加压力。
次日,威妥玛就来到总理衙门为日本索要兵费说词:“日本所欲两百万两,数并不多,非此不能了局。
”[6]总理衙门害怕得罪威妥玛,使英国转而支持日本,权衡利弊后,答应给日本50万两银。
威妥玛马上将此消息告知大久保。
大久保表示可以考虑,双方当晚约定再行商谈。
至此,威妥玛才真正取得了以调停者身份参与中日谈判资格。
10月25日晚间8时,大久保如约来到英国公使馆与威妥玛商谈,表示愿意放弃对台湾领土,但要求中国以书面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