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秋)RFIC习题_参考答案

2015年(秋)RFIC习题_参考答案


d avg
假设 R s 完全由趋肤效应所引起。
9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解:
第五章
5.1 试比较本章介绍的几种接收机结构的优缺点。 答:见教材。 5.2 比较超外差接收机、 零中频接收机和低中频接收机在解决镜像抑制问题时所采用方法的 异同。 答:见教材。 5.11 某一超外差接收机射频部分各模块间相互匹配,它们的增益、噪声、输出三阶互调点 如下图所示,求: (1) (2) (3) 系统总的增益。 系统总的噪声系数。 计算级联后,各模块输入端的 IIP3,各模块输出端的 OIP3。
o
(d) Zin jZo cot d j 300 cot120 j100 3
o
1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2.5 求出下图所示各电路的输入端反射系数 Γin 及输入阻抗 Zin 。
解:
Γ IN = Z IN Z 0 Z IN Z 0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1)系统总增益:Gtotal =-5+10-2-5-2+20+4-6+50=64dB (2)系统总噪声系数:使用 FRIIS 公式计算(注意公式中的变量均为非 dB 值)。
Ftotal F1 F 1 F2 1 F3 1 nn1 GA1 GA1GA2 i 1 GAi
混频器1 双工滤波器 混频器2 I中频滤 波器
LNA
镜频滤 波器
中放
II中频滤 波器
中放
Gain NF OIP3
L=5
10 2
L=2
L=5
L=2
20 3
4 10 5
L=6
50 12
100
5
100
30
100
10
100
15
解:注意图中的增益均为功率增益,由于各模块间相互匹配,故 GT=GP =GA 。
10
将下表中 dB 值转换为非 dB 值:
混频器1 双工滤波器 混频器2 I中频滤 波器 L=5dB 0.316 5dB 3.165 30dBm 103mW 35dBm 103.5mW L=2dB 0.631 2dB 1.585 100dBm 1010mW 102dBm 1010.2mW 镜频滤 波器 L=2dB 0.631 2dB 1.585 100dBm 1010mW 102dBm 1010.2mW II中频滤 波器 4dB 2.512 10dB 10 5dBm 3.16mW 1dBm 1.26mW L=6dB 0.251 6dB 4 100dBm 1010mW 106dBm 1010.6mW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Ri
(1 Q )
2 n
RS

50 10 1 22
满足 R i <R P 条件,设计方案可行。
Qn C1 RS R 50 X C1 S 25 X C1 Qn 2 1
X C1
X L1

1 2.65pF 2π 2.4 109 25
Q
RS 50 1 1 0.816 RL 30
1 1 ) QRL (1 2 ) 61.24 2 Q Q QRL
X Lp X L ' (1 Q
L
L '
RL
QRL
L'
15

0.816 30 15 0.63nH 2π 2.4 109
2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解: 曲线性质 某频率点上的 LC 网络阻抗匹配 某频率点上传输线的阻抗变换 一端接负载传输线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较低 Q 值 RLC 串联电路阻抗在某段频率上的变化 较高 Q 值 RLC 串联电路阻抗在某段频率上的变化 曲线编号 4 5 1 2 3
L=0.64nH
C=1.09pF
( b)
C=1.67pF
L=4.06nH
5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参考答案 Z. Q. LI
2)具有最大节点品质因数为 2 的 T 型匹配网络
Qn=2 947.6fF 890.9fF
4.58nH
Qn=2 2.91nH
2.9nH
1.53pF
(a) 3)具有最大节点品质因数为 2 的型匹配网络 (a)
3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4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2.19 已知工作频率为 2.4GHz,有一阻抗为(30+j15) Ω 的负载,需要将其匹配到 50Ω。试 分别设计 L 匹配网络,具有最大节点品质因数为 2 的 T 匹配网络和匹配网络(使用两种方 法实现,计算法和 Smith 圆图法) 。 (修改) 解: (一)用 Smith 圆图 1) L 型匹配网络(取参考阻抗为 50Ω) (a)
-5 2
L
n2 d avg c1 c2 2 ln c3 c4 , 0 ,c1 , c2 , c3 , c4 1.27, 2.07,0.18,0.13 , 2
d din dout din , out 2 d out din
(a) ZIN , ΓIN =1 (b) ZIN Zo , ΓIN =0 (c) Z IN 2Z o , ΓIN = (d) Z IN 2Z o , ΓIN =
1 3 1 3
2.7 请将下图中 Smith 圆图上的曲线与它们的性质对应起来,并填入到下表中。 曲线性质 某频率点上的 LC 网络阻抗匹配 某频率点上传输线的阻抗变换 一端接负载传输线输入阻抗随频率的变化 较低 Q 值 RLC 串联电路阻抗在某段频率上的变化 较高 Q 值 RLC 串联电路阻抗在某段频率上的变化 曲线编号
X Lp 61.24 LP 4.06nH 2π 2.4 109
1
2 LP C 1 C
L 0.63nH C 1.08pF
2 LP

1
( 2π 2.4 10 )
9 2
4.06 109
1.08pF
2)型匹配网络计算
负载阻抗 ZS=R S+jX S=30+j15 可以等效为 R P 与 jX P 的并联电路
RP (1 Q 2 ) RS 1.25 30 37.5 1 X P 1 2 Q X S 5 15 75
由于 37.5 <50,因此最大节点品质因数 Qn 在信号源端。
L1 L RS C1 XC2' C2 jXP RP L2
7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2.9 在阻抗圆图上某一点 z 与圆图中心点 1+j0 连线的延长线上可以找到一点 y,使得 y 和 z 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证明 y 点的阻抗读数即为 z 点阻抗对应的导纳。 证明:见教材。 2.14 下面所示的传输线电路工作在 900MHz,Z1 、Z2 、Z3 为各段传输线的特征阻抗,Z1 = 80 Ω,Z2 =50Ω, Z3 =200Ω,负载 R1 =R2 =25Ω,L=5nH,C=2pF,请通过 Smith 圆图求出 A 点和 B 点处的输入阻抗(向负载方向看)和反射系数。
L2

第三章
3.2 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说明下图所示电路中电感的具体作用。
答:
8
东南大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
习题参考答案 Z. Q. LI
1)电容和电感在电路中的作用如下:阻抗变换、滤波、串并联谐振、反馈、直流偏置、单 双端转换、分布放大等。 2)直流偏置、阻抗匹配、并联谐振、电感负反馈、滤波、差分到单端转换、分布放大器。 3.3 随着工艺的发展,晶体管性能已经获得大幅度的提高,电感在电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 用,请问集成电路设计时可以使用哪些种类的电感,各有什么特点?集成无源电感 Q 值往 往成为电路性能的瓶颈,说明限制电感 Q 值的因素和提高电感 Q 值的方法。 答: 1)集成电路设计可以采用的电感及特点如下: 平面螺旋电感:低 Q 值,较高的自谐振频率,电感值较精确; 键合线电感:高 Q 值,高自谐振频率,电感值不易精确控制; 有源电感:很高的 Q 值,占用面积小,噪声大。 2)影响电感 Q 值的因素主要有: 金属材料、金属厚度、绝缘层厚度、衬底电阻率、电感线圈尺寸等。 3)提高电感 Q 值的方法主要有: 使用高导电率的金属材料做电感; 增加电感的金属厚度; 使用多层电感并联; 使用厚绝缘层; 使用低损耗衬底或挖空衬底; 优化电感几何尺寸; 使用具有特定图形的地屏蔽层。 3.6 一个平面螺旋电感由 6 圈金属构成,总面积 300× 300m2(如下图所示) 。金属宽 16m, 间距 4m, 厚 1m, 趋肤深度约m; 主线圈与下层引出线之间间距 1m, 与衬底相距 5m, -18 -7 2 绝缘层介电常数ox=3.9× 8.854× 10 F/m,衬底等效的 Gsub =10 S/m ,Csub =7× 10-3 fF/m2 , 请给出该电感(在 2GHz)的模型参数和等效 Q 值,并估计其自谐振频率 f SR。如果忽略衬 底的影响(Gsub =0,Csub =7× 10 fF/m ) ,Q 和 f SR 各为多少?(计算 Q 和 f SR 时将电感的一 端接地) 。 说明:电感的计算使用公式:
1 1 3.82pF X C 2 2π 2.4 109 17.37
X L2 16.6 1.1nH 2π 2.4 109
X L2 Q2 Ri 1.66 10 1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