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汾城镇体系规划-文本101027

临汾城镇体系规划-文本101027

第一章
第1条修编背景与目的
为落实国务院和山西省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资源型产业的相关政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新的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协调和管理市域城乡空间发展,促进临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制《临汾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9-2020)》。
(3)工业布局园区化。扭转工业(不含采掘业)布局分散的现状,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三级园区体系。
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全部进入统一规划的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采取远离城镇、“大分散小集中”的据点式布局模式;
新兴加工制造业应集聚在临汾、侯马两个省级开发区,或者安排在平川各县城的工业区内,采取依托大运发展轴的轴向节点式布局模式;
(3)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职能得到加强,承载新兴产业的能力显著提升。
(4)生态环境发展目标。市域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性改善;重点人居空间生态环境显著优化;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第9条发展目标指标体系
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分为引导型指标和控制型指标,其中控制型指标是考核规划实施的主要依据,详见附表1。
(3)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将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作为临汾接替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与山东半岛在纺织、家电、装备、食品等产业上的合作,利用产业链的整体移植,形成东部侧重创新研发、市场拓展,临汾侧重产品生产、技术成果转化的跨界产业联盟。
第三节 市域主体功能分区
第14条主体功能分区
优化开发区以功能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要目标,兼顾人口与经济的集聚;重点开发区以人口或经济规模化扩张为主要目标,分为两类,Ⅰ类重点开发区侧重于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Ⅱ类重点开发区侧重于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鼓励人口向大县城集聚。限制开发区以总体上限制开发,局部地区适度发展,鼓励人口向大县城集聚为目标。
(2)产业政策:移出全部污染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吸引东部制造业转移,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
(3)生态政策:以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和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城市外围和城镇间生态廊道建设。
第16条Ⅰ类重点开发区范围与政策
包括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
(1)城镇化政策:扩大城市规模与健全城市功能并举;提高城镇体系结构的网络化程度,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工业小区增加小城镇就业机会,推进村庄整理。
(3)生态政策:对矿区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循环经济产业园选址必须进行生态环境评估,距离县城、重要生态功能地区应在4公里以上,距离小城镇应在2公里以上;严格保护本地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编制保护规划,严格管理。
第18条限制开发区范围与政策
包括西山的永和县、大宁县、隰县和吉县。
(1)城镇化政策:推进以县城为重点的据点式城镇化;实行移民扶贫;加强劳务输出职业培训,鼓励人口外迁和“异地城镇化”。
第7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标下划线的条文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第8条发展总目标
(1)区域发展目标。山西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示范城市和先导城市;率先并带动晋南地区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升级的增长极;山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晋南地区的能源化工和原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
(2)经济发展目标。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程度大幅度提高,污染排放大幅度减少,在循环经济园区中高度集聚;新兴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持续上升。
(1)安泽重点发展焦化。采取新的焦化技术,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加强煤焦电一体化建设,建设电力能源基地。
第20条钢铁机械工业布局导向
(1)市区重点发展精密铸造业和装备机械类零部件产品的生产。
(2)侯马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零部件,结合本地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
(3)翼城重点发展合金生铁、炼钢生铁、特优钢以及优质型材,建设煤电钢油一体化项目,建成临汾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生产综合体。
第二节 发展战略
第10条总体战略
实行双向转移的总体战略。
(1)资源型产业向东西两侧山区转移。山区发挥资源条件好、生态环境容量大的优势,着力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山区移民,保育生态环境。
(2)新兴产业和人口向平川城镇转移。平川发挥城镇基础好、发展新要素密集的优势,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人口集聚,优化人居环境。
(5)《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
(6)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08〕19号)
(7)《国务院关于同意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意见的批复》(国函〔2006〕52号)
(8)国家、省、市相关的其它政策性和法律性文件。
辅助工业(包括资源型产业的下游产业以及新型加工制造业的配套产业)原则上安排在平川地区的乡镇工业小区内,采取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卫星式布局模式。
(4)经济发展绿色化。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改进工艺、深化产业链,实现节能减排。
第12条城镇化策略
(1)城镇化分区策略。将平川作为城镇化的重点推进区,促进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汾河两岸集束交通走廊两侧城镇的串珠式开发,促进都市区的发育;两侧山区减少总人口,采取据点式城镇化模式,本地城镇人口主要向县城集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第三章
第一节 产业
第19条煤化工业布局导向
(1)霍州和洪洞重点发展焦化、气化和液化联产。其中霍州重点发展煤液化,兼顾煤气化,打造煤电一体化的煤多联产项目;洪洞在加强煤焦油和焦炭下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煤气化,兼顾煤液化。
(2)乡宁、蒲县、古县、襄汾重点发展焦化和气化。其中襄汾应限制煤化工产业总规模,更新改造焦化技术,发展气化项目;其他三县重点发展焦化和煤层气制二甲醚项目,结合煤气化有选择地开发下游产品。
(4)曲沃发展各类生铁、粗钢以及优特钢、优质型材和长材,建展以球墨铁为核心的铸造生铁和炼钢生铁,并以此为原料重点生产碳素钢和优质合金钢。
第21条新兴战略产业布局导向
(1)依托市区和侯马-曲沃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向食品制造延伸。依托各县县城发展具有本地原料优势的肉类加工、鲜肉冷冻包装、熟肉制品制造,果汁饮料、调味品、罐头制造,以及中药材的生产和加工等各类产业。
(2)将市区和侯马-曲沃作为医药制造业企业聚集地和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平台。
(3)依托各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以新型煤化工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
(4)建设两大综合物流基地、六个专业物流中心、八个一般物流节点,具体布局详见《综合交通规划》。
第二节 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区布局
第22条资源型工业产能布局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
对接省域城镇体系布局,依据临汾资源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特征对市域发展空间格局进行整体性重构,促进人口、经济要素和各项设施的合理分布。将产业空间布局调整做为工业化城镇化互动的枢纽,整合重组资源型企业,大力调整资源型工业的空间布局,推动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口和新兴产业向平川主要城镇集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分区以县市域行政边界为划分单元,各分区内若涉及空间管制规划中提及的限建区和禁建区,均应满足空间管制规划提出的管制要求。
第15条优化开发区范围与政策
尧都区为优化开发区。
(1)城镇化政策:做大规模、做强实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和区域地位,提高城镇化质量;构筑临汾城市功能区,率先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网络的一体化建设。
资源型工业产能布局规划包括产能总量规划和产能调整规划两部分。产能总量规划提出每个县(市、区)允许发展的产能总规模,产能规模按照鼓励发展、有限度地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的次序递减。产能调整规划提出每个县(市、区)在现状总产能基础上应当增加或者削减。各县(市、区)产能布局规划详见附表2。
第11条产业发展策略
(1)传统产业新型化。推动资源型企业整合重组,扶优汰劣,关小上大,延伸产业链条,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新兴产业规模化。通过传统产业链深度延伸、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依托开发区和重点城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扩大规模,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第3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4条规划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4)《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第5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临汾市域全部范围,面积20275平方公里;第二层次是城镇密集区,范围是霍州市、洪洞县、尧都区、襄汾县、曲沃县、翼城县、侯马市,面积6727平方公里。
第6条规划区
临汾城市规划区包括尧都区行政辖区、临汾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洪洞县甘亭镇、襄汾县襄陵镇和邓庄镇。城市规划区总面积1513平方公里。
(4)人口流动和定居促进策略。近期重点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远期重点促进农村人口在城镇定居;鼓励山区县实施生态移民,减少农村人口;鼓励平川农村非农就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推动集体土地流转,城镇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合理利用城中村、旧住房吸纳农村移民;推动城乡人口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政策的统一和衔接。
(5)分阶段促进就业策略。近期加大交通、环保、环卫、园林、基础设施投入,创造工程性就业机会;中期利用传统服务业和非资源型加工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远期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育,并促进传统服务业再次发展,以第三产业为吸纳就业的主力。
(2)产业政策:产业扶贫政策重点向本地区倾斜;鼓励依托煤矿、煤层气资源建设煤电气多联产循环经济项目;发展特色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以黄河风情游、黄河蛇曲地质游为重点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隰县的区域农产品和中药材集散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