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评论应怎样写How to write a literary comment

文学评论应怎样写How to write a literary comment

文学评论应怎样写?什么是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影视等);评论的目的主要是分析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对其思想内容,创作风格,艺术特点等方面议论、评价,评论作家创作的得与失,提高阅读,鉴赏水平,评论时当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种材料论证,但这旁征博引的各种材料,应是与文学作品有关的,而文学评论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来自所评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另外文学评论与一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

当然从某一角度讲,文学评论首先要基于对作品的分析,没有分析何来评论;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对作品的评价。

但之间仍是有区别的,分析作品侧重是谈作品“是这样”;而评论侧重是谈作品“为什么是这样”,“这样好不好”。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你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另外在写文学评论时,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样会用原材料挤掉你的论述;评论点要集中,鲜明。

评论角度不要过大,比如你写“评《红楼梦》”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你从何处下手评?很难写,如果你把它缩为“评《红楼梦》中人物的对话”,进而再缩小角度为“评《红楼梦》凤辣子的语言特征”就容易下笔了。

观点要鲜明,要用确凿的材料的阐析去支持观点,引证的材料首先要来自作品本身,当然还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观点要始终保持一致。

对读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评论前要对其有关方面作一定的交代。

文学评论和(读)观后感的异同:值得一提的是,初学写文学评论时,容易把它写成读后感。

从广义上讲文学评论也是(读)观后感,因为它们都有具体的感评对象,评、感都是缘于作品本身的激发。

但文学评论又不同于一般的观(读)后感,它是一种特殊的(读)观后感。

文学评论和读后感虽然都同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重在“评”,重在对作品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作者创作风格等方面的评价,要始终围绕原作展开议论,从分析中得出结论。

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则重在“感”,写作品给自己的启迪,引起的感受,要生发、展开联想,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怎样写文学评论呢?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

这是写好文学评论的关键。

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受;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譬如《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很高的评价,有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之说。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不是像茅盾那样运用正确的观点作深入研究,就不可能写出那样精辟深刻的评论来。

2. 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

一般的议论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

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水浒》这部作品评论的角度和评论点很多,茅盾确定了两个评论点,一是其人物描写,一是其结构,“善于从阶级意识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以及全书的结构不是有机的,局部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就是作者观点(评价),没有这样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

3. 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

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叙”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

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引出来的,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对《水浒》人物描写第一个特点的揭示就是这样的,有的是一开始就明确提出的,如茅盾对《水浒》人物描写第二个特点的揭示就是这样的。

4. 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

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5.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

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

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要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精当地“鉴赏”,要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恰当地“评价”,突破这两个考点的最佳途径是从写作微型文学评论入手。

如何写作微型的文学评论呢?先看一则例文,就本文的内容和形式中的某一点作简要赏析,写一则短文。

午后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

阳光明亮亮的,街道上是像流水一样的行人。

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

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紧张地往街道两边挤成两堵人墙。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

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止水。

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还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老人大喊一声,声如洪钟。

壮汉这次听见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

但很快壮汉又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

”“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

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胸前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

这三次我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不,你让开。

”“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

人们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群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三个歹徒殴打一个年轻人,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这里首先要弄明白的是,文学作品的“内容”涉及到人物、情节、题材和主题等四个方面;“形式”涉及到思路、结构、表达技巧和语言等四个方面。

题目中说的“某一点”就是要在上述八个方面中选择。

如何选择呢?答案一:本文写了一个发生在午后的故事,故事中的“老人”大义凛然,面对着手拿菜刀“满脸杀气”的壮汉,临危不惧,制止了一起流血事件。

文章用满街行人的胆小怕事和老人的见义勇为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老人的形象。

在文章的中间,作者还巧妙地借人们的回忆,插叙了老人的儿子惨死的经过,这样就使老人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制止壮汉杀人的行为,显得真实可信。

这则答案,表面上是围绕“老人”这个人物形象在作鉴赏,而实际上是既有人物形象的评价,又有表现手法和文章结构的分析,要点不集中,显得不深不透(而且结构把握得很不好)。

因此,关于选点问题,一定要做到选择自己容易驾驭的“某一点”集中突破,切莫面面俱到。

至于这“一点”,到底以多大为宜,要视自己对文章把握的情况而定。

如果对文章理解得较透,就可以具体到某“一小点”。

例如,本文中有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描写,这是对比描写,也是细节描写,更是心理描写;又如故事的结尾处,写道“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一细节,反映了壮汉复杂的心情,如果对这两个小点加以品析,是可以写成好的赏析文字的。

如果对这样的某一小点难以挖深挖透,就可具体到“某一方面”,比如,选择“表达技巧”这一方面进行鉴赏,就既可说到上述的对比描写、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又可从人物描写方式上说到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衬托等,这样就容易展开一些。

解决了选点问题,再来说如何写作。

写作微型的文学评论,一定要讲究规范。

这个规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行文格式。

表达方式规范。

就是要做到叙、析、评相结合。

叙,即叙述作品中的例子,一般是要么引用文中有关原句,有的要用自己的话概述;析,就是对叙述的例子作分析,揭示出叙和评之间的联系;评,就是评价,也是自己的观点。

行文格式规范。

微型文学评论的行文格式一般是“总分总”。

开头总说,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接下来是分说。

分说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先叙后析,一种是边叙边析。

但无论哪一种,所叙的例子一般不应少于两个。

当然,如果对某一个例子分析得较深较细,还可再分层展开。

答案二:“老人”是一个大义凛然而又充满仁爱的人物形象。

当他看见一壮汉持刀狂奔,准备前去杀人时,毫不畏惧,“巍然挺立”在大街中央,如“炸雷般吼”道:“站住!放下你的刀!”当壮汉声称威胁他“如果不让开,就要先杀了你”时,他用自己三次都可以死而没有死的经历告诉对方,自己不怕再有一次死。

老人的义正词严,使壮汉受到了震慑;老人的仁爱威严,让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这样,一个严厉而又充满爱心的人物形象便活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就人物形象进行了赏析。

第一句是总说,提出观点;第二句到第四句是分说,叙中有析;最后一句是总说,收束全文。

答案三:本文为了塑造老人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

第一,在表现人物上,把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结合起来。

文中除了从正面对老人的语言、行动进行了生动地刻画以外,还多次写到街上“围观人群”的冷漠和胆小怕事,这样进一步反衬出老人的仁爱之心和大义凛然。

第二,细节描写耐人寻味。

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壮汉手中的菜刀进行描写,当壮汉在街上狂奔时,“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当壮汉对老人进行威胁时,他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当他终于敬服老人,感到悔恨和痛苦时,“手中的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这种对比性的渐次变化,既反映了壮汉由疯狂到恐惧的心理活动轨迹,又从侧面有力地表现了老人强大的震慑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