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池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安徽省池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安徽省池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2019·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道德的本质不是远离“得”,而是要学会如何在处理现实复杂利益关系中获得正当性;道德的完满也不是不要“得”,而是能够自如地运用符合“德”的方式去“得”。

儒家“孝”伦理发展到“德”的阶段,便在个体自身内部完成了“孝”的内化,但这只是抽象地完成。

儒家“孝”伦理的意义与价值,决不仅仅是精神的自我完成,而是“外化为他物”。

这种现实外化就是“得”,就是使儒家“孝”伦理能够更有效地干预现实社会生活。

“得”是儒家“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目的。

但“得”的实现与获取也不能偏离伦理的逻辑。

在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互相投射,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逻辑结构。

第一,“得”必须有“德”。

在中国传统社会,因为孝行而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孝子不乏其人,这种认可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嘉奖:在物质上能够获得上层的封赏,比如对孝子实行放免赋税的优惠等;在精神上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孝子们被旌表门间、载入史书,甚而能够因为孝行被速入官,反之,如果有不孝者,则被除名削身,永世不得续用。

第二,“德”必然能“得”。

舜因何能贵为天子,因为舜是大孝之人,德行高远。

而且这种大德能使老百姓受益,自然就会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大德之人必然会“得”。

“德”不以“得”为目的,但“德”却必然有“得”的报答。

父子是血亲相连的天伦关系,如果孝敬双亲是为了赢得孝子的美名和求得功利,则损害了亲亲之情,使人失去最基本的情感依托。

所以,“得”并非最终目的,只是在进行价值预设时,人们确信孝子必然会得到好的归宿。

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德”并非为了“得”;但在客观效果上,“德”却必然“得”。

第三,有“德”就是“得”。

孝的根本是对父母的血缘情感的真实流意,而不是出于机心和利益,那种对自然本真的背离会导致孝的矫揉造作。

特别是汉代以来,越来越多外在的物质利益附加在孝上面,使孝越来越远离人性的自然。

而孝本该是为人子女良善本性的流露和自然天性的表达,有父母可以供养就是福气,就是大“得”。

孝是道他的始源,是源自人的真性情。

这种发自内心的亲爱父母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思的感念和追思,是儒家“孝”伦理深刻的情感基础。

人们为了孝敬父母而孝敬父母,不掺杂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

由“德”至“得”的逻辑运行过程解决的是孝德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

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

(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

B . 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

C . “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

D . “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

B . 文章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

C . 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

D . 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 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

B . “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

C . 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

D . 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

2. (1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小题。

张岱年:士林楷模①《张岱年自传》前,他亲笔题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言有物而心有恒。

”这完全可以作为张岱年一生的写照了。

以下一些小事可以使我们对张岱年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1982年,张岱年与他的一个学生、清华大学的刘鄂培教授有过一次谈心。

刘教授回顾往事时,说到自己在前半生的历次运动和改造中饱受磨锉,如今已经像河床中的鹅卵石一样,没有了棱角,而且还感叹道,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是很难的。

为了能够不随波逐流又不丧失良心,刘教授说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像铜钱一样,内方外圆。

张岱年听了这番话,沉默良久,提起笔来写下了“直道而行”四个字。

刘鄂培教授看过这四个字,深感惭愧,他说:“岱年师与我有相同的坎坷遭遇,他的胸襟如此广阔,精神境界如此高尚。

这四个字体现出他的刚正性格,亦即岱年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③张岱年为人谦虚谨慎。

即使是对于《中国哲学大纲》这样一部得到学界公认的名著,他也总是会自觉地指出其中的不足,几次修订,每次书写序言,都会明确地指出书中的缺陷。

你可以感觉到他的这种谦虚决不是刻意的造作,而是完全发自其内心的。

④张岱年生活非常简朴,在衣食住行上从不讲究。

他几次迁居,住房都很狭窄,而且房中几乎都堆满了书籍。

每次有客人去拜访,走进他的书斋,几乎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下,以至于大陆以外的学者像台湾的陈鼓应等拜访张岱年时,对如此大师竟居于这样的陋室,深为惊讶,后来甚至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

可据说张岱年对此从不抱怨,好像挺满足,也很习惯的样子。

⑤张岱年的穿着也是极为朴素,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大学问家,好像只是一位平凡的老者,过着平平常常的生活。

他的一个学生曾忆道:“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看望他,在路上碰到了张先生,张先生正好从小商店里买好了馒头之类的食品拎在手里走回家,张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使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誉满海内外的大学者做着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事情,我想张先生这样恐怕在国内外学术界是少见的。

”⑥张岱年对于中国哲学史料的熟悉,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赞不绝口。

他的一个弟子曾回忆: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十分熟谙,每提及历史上一个著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材料,都能够做到背诵,从先秦到近代,先生如数家珍,使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每当张先生开始背诵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生一片轻轻的唏嘘声”。

⑦张岱年为人诚恳,对后学的培养和鼓励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张岱年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向他求教、请他审阅文章或者求他为自己的著作作序的人不计其数。

他对此从不会拒绝,对于求教的稿子总会认真修改,这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工作,但他总是不厌其烦,可见对于后学一片爱护、提携之心。

张岱年在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学生来听课。

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师叫姜法曾,很认真地听张岱年的课并做了详细的笔记。

后来姜法曾把听课笔记做了细致的整理,张岱年后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便是以这个笔记为基础完成的。

不幸的是,这位姜老师因为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后来张岱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时候,就把大部分稿酬送给了姜老师的遗属,其余部分则购书送给每一个听这门课的学生,他自己则分文不取。

⑧季羡林与张岱年在清华时是校友,工作后又在北大是同事。

两人友谊深厚,相互了解也深。

季羡林曾在为刘鄂培的《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作的“序”中说,自己“对于先生的为人,则心仪已久”,并称赞张岱年“他奖掖后学,爱护学生,极有正义感,对任何人都不阿谀奉承,凛然一身正气,又决不装腔作势,总是平等对人。

这样多的优秀品质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再加上真正淡泊名利,为学是务,在当今士林中,真堪为楷模了”。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相关链接】①张岱年(1909-2004年),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文化理论家、为中国现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哲学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②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影响及于国外,对于世界文化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选自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张岱年先生在《张岱年自传》前亲笔题写的评价自己一生的几句话,表现了他自强不息、好学深思的为学与为人的品格。

B . 台湾学者陈鼓应直接上书邓小平要求为张岱年解决住房问题一事,突显了作为一代著名学者的张岱年先生生活上的简朴。

C . “背诵完毕,教室里便发出一片轻轻的唏嘘声”,这里的“唏嘘声”不仅是因听课者对张岱年先生非凡的记忆力的赞叹,更因为听课者感到先生对祖国优秀的哲学文化遗产充满了感情。

D . 张岱年先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中国文化对外国文化有吸收也有巨大贡献,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2)文章的第②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张岱年被称为“士林楷模”,他在“为人”与“治学”上分别有哪些表现?3. (18分) (2016高一上·沽源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荆轲之死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怎么改?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

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

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