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围棋文化史清至今第十二章清朝围棋第一节围棋异闻纪晓岚爱下围棋,自称“观弈道人”。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了很多他亲身遭遇过的离奇故事。
一日,纪晓岚和门人吴惠叔、棋友程念伦正在扶乩问事,仙人张三丰降临,于是请仙人指导程一盘棋,仙人欣然应允。
刚开局数着,程就开始手抖直冒虚汗,以为“仙机莫测”……相传乾隆年间,国手范西屏(后详述)闯荡京师,所向披靡。
一日,偶游武庙山,路遇僧人摆棋,两人乘兴开始方圆论道。
僧人事前做了一梦……第二节群雄争霸人云:“围棋之于清,犹诗歌之于唐。
”仅清末邓元鏸《国朝弈家姓名录》就收列国手多达169人,在这众多国手中,(一)周懒予率先崛起。
他五六岁时,每日旁观祖父下棋,渐晓围棋攻守进退之法,取舍大小之妙。
十来岁便在嘉兴老家无敌手,人称神童。
纵观棋坛,明末过百龄仍然享有第一国手的美誉。
究竟谁是王中之王?明·清新老争霸黑方:周懒予白方:过百龄弈至白58,后续不详。
双方经过“十番”大战,最终年轻人得以胜出。
清初棋坛进入战国时代,周懒予之后(二)周东候名噪一时。
与此同时,雄视天下的风云人物黄龙士横空出世。
(三)黄龙士(1651~1691),天资极高,16岁那年,父亲带着他去拜访当时著名诗人棋家杜睿。
初次交手后,杜认为少年已达二流水平;再次交手后刮目相看,声称“已达国手水准”。
18岁时,开始向霸主盛大有发起挑战。
盛当年是与过百龄齐名的重量级人物。
双方对垒七场,黄龙士连下七城,所向披靡。
众皆望风而逃之际,唯有老将周东候一人敢与之争锋。
时人称黄龙士为龙,周东候为虎,两人棋逢敌手。
周东候精研棋理,见解独到。
他认为,弈棋是为了研究棋艺,决不只为了输赢,因此,他在对局时不太计较胜负,每次对弈都呕心沥血、竭尽全力地去创造。
黄龙士一改前人之弈风,他的棋灵活自然,注重大局,招法堂堂正正,这与一味寻衅斗力的平庸之辈大相径庭。
正当他的功名如日中天之时,对棋坛后辈的帮助亦不遗余力。
时年略长于黄的(四)徐星友(1644~?)在棋界尚是无名之辈,家境却很富裕。
他拜黄为师,经常请到家里来指导……双方竭尽才思,呕心沥血鏖战十局,时人称之为“血泪篇”,这对徐星友的棋艺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可惜的是,黄龙士身体欠佳……徐星友继承了师父的优良传统,积极提携后进,培养新人。
当时人们把黄龙士尊为“棋圣”,与名望高、品德好、学问造诣深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一代大儒巨匠相提并论,列入“国初十四圣人”,足见其盛名之极了。
说来也巧,当年日本也出了一位被尊为“棋圣”的人物———名人本因坊道策,他连续击败安井、井上和林三大棋派掌门人,统一了古代日本围棋界。
那么,道策的棋力有多强呢?围棋大师吴清源认为两位棋圣的确难分高下。
黑方:周东候白方:黄龙士弈至第100手,后续不详。
局面白棋占优。
弃子·进攻之名局黑方:安井知哲白方:本因坊道策第一谱(1~100)宽文7年(1667)10月20日于御城道策(1645~1702)和黄龙士是同时代的中日棋圣,可惜无缘切磋棋艺。
这里介绍的是本因坊道策与安井掌门人知哲在“御前”的殊死鏖战图,道策的名局之一。
第二谱(101~185)简评:摘自《圍碁古典名局選集》·玄妙道策(酒井猛九段·日本棋院92版)肩负着门派的荣辱,双方展开了殊死的搏斗……白36、黑49皆手筋。
白66·68匪夷所思的弃子……嗯?! 白78~82又把刚做活的左下角弃掉了!为的就是争抢84攻击黑棋大龙啊。
白98·100开始对黑棋展开猛攻,102~122更是“缠绕”攻击的典范,顺势吃去右边黑两子,相当成功。
白150·152次序妙,160断吃黑3子,胜定。
(共185手下略,白胜5目)康熙48年,神童(五)范西屏(1708~?)出世,其父爱好围棋,常在家里以棋会友,3岁的范西屏,竟然在旁咿咿呀呀地指指点点,似乎了然弈中之妙,棋友大惊,谓“此童必以弈名扬天下。
”山阴高手俞长候见此幼童天资聪慧,必是天生下棋的大才,收为关门弟子,悉心指导。
不出所料,范西屏12岁时方圆百里无敌手,与师父齐名,众皆惊羡不已。
次年,又一同乡(海宁)神童(六)施襄夏(1709~1770又名定庵)呱呱坠地,幼时见父亲焚香抚琴,对客围棋,显示出极大的好奇。
……父亲对他说:“学琴轻松一些,也很淡雅;学棋就不一样,要有健康的身体,要吃苦耐劳才行。
你身体赢弱,还是学琴为宜。
”不料,小襄夏死活不依。
无奈,只得带着他投到俞长候门下,成了范西屏的小师弟。
雍正元年,范西屏15岁,师父让他先连战十盘,一城未失,从此师徒不再对弈。
……光阴荏苒,施襄夏已经23岁了。
由于起步较晚,始终差了师兄范西屏一先。
……乾隆四年,范西屏时年31,施襄夏30,两人棋艺炉火纯青,无人可及。
他们究竟谁更胜一筹? 时人期待着他们一决雌雄……家乡东道主张永年盛情相邀,于平湖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据记载,两人在平湖对弈十多盘,但无确切数字。
“当湖”是平湖的别称,后人取其整数,冠以“当湖十局”编辑成帙,流传至今)两位大国手的这些棋局出神入化,精彩无限。
“当湖十局”不但在当时围棋界博得掌声一片,直至今日,仍被奉为我国古代围棋的经典之作。
棋局欣赏:《当湖十局》第一局白方:施襄夏黑方:范西屏第一谱(1~100)本局解说摘自陈祖德老师著《当湖十局细解》(中华书局2005年版)白7古风,黑8·10所谓‘五六飞攻’,白11断展开激战,双方骑虎难下之势。
黑40可先42位靠,白43强烈;49·51好手,65跳吃掉黑数子,实空占优。
白83形之急所。
黑100挖试探应手,时机绝好!诱白101长,然后顺势102接,由此产生了108位的托,同时左下黑棋将死灰复燃。
第二谱(101~200)第三谱(201~260)白141过分,应149位小尖补净。
黑142·144抓住战机,白153错觉,当于162位断吃,胜负尚难预料。
黑200顶,右上角和上边必围一处,胜定。
对弈结果:黑胜7子施襄夏在大好局面下痛失首局,这并没有把他打垮。
双方最后各胜五局,平分秋色,皆大欢喜。
观棋的人们意犹未尽地谈论着各局的精彩,更有人即兴贴出打油诗于赛场门外,诗云:“手谈古艺生辉,二妙棋冠南北。
龙虎相争竞雄威——难分伯仲”大家正在议论纷纷之时,只见门口又贴出一首云:“诗坛李白杜甫齐名,棋坛西屏定庵齐名。
到底谁为最——范西屏”显然这是范西屏的崇拜者所为,那边岂能容忍,当即有人要去撕下。
幸亏张永年出面劝阻,才避免了棋迷之间的一场乱斗……。
激动的人群尚未安静下来,又有一诗贴出:“昔有诗圣诗仙,今有棋圣棋仙。
到底谁是真仙——施定庵”施襄夏的支持者不甘寂寞。
正在混乱之中,还是两位国手亲自出场,说服大家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终于平息了这场剑拔弩张的大混战。
第三节名人诗词(一)题八仙对弈图①纪昀(1724~1805)局中局外两沉吟,犹是人间胜负心。
那似顽仙痴不省,春风蝴蝶睡乡深②。
纪昀,字晓岚,乾隆进士。
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博学多才,善诗文。
注:①录自《阅微草堂笔记》。
乾隆36年冬,有人拿《八仙对弈图》来求纪晓岚题字,画面是韩湘子正在和何仙姑手谈,五仙旁观,铁拐李头枕着葫芦正入梦乡……②蝴蝶睡乡:《庄子·齐物论》记载:“从前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欣然自得飞舞着的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一会儿苏醒了过来,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了蝴蝶呢,抑或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呢?(二)遣兴·其六①袁枚(1716~1797)弈棋贪有伴,降心似相从。
应付吾手上,高低吾心中。
袁枚,字子才,乾隆进士。
曾任江宁知县等职。
善诗文,为清朝一大家。
喜欢下棋,有多首棋诗留世。
时称“南袁北纪”。
注:①录自《小仑山房诗文集》卷15。
作品表现了弈者手中行棋,心中品棋的乐趣。
再来看看他的“观弈三首”吧。
观弈三首①其一悟得机关早,都缘冷眼睛。
代人危急处,更比局中惊。
其二张步临奔悔,陈宫见事迟。
分明一着在,未肯报君知。
其三肯舍原非弱,多争易受伤。
中间有余地,何必恋边旁。
注:①同上。
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围棋的爱好非同一般,对弈理理解颇深。
第四节《红楼梦》精彩弈棋片段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板石凳上睡着了。
”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
”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已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上,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
…………宝钗等吃过点心,大家也有坐的,也有立的,也有在外观花的,也有扶栏观鱼的,各自取便说笑不一。
探春便和宝琴下棋,宝钗岫烟观局。
林黛玉和宝玉在一簇花下唧唧哝哝不知说些什么。
只见林之孝家的和一群女人带了一个媳妇进来。
那媳妇愁眉苦脸,也不敢进厅,只到了阶下,便朝上跪下了,碰头有声。
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便折了官着,两眼直瞅着棋枰,一只手却伸在盒内,只管抓弄棋子作想。
林之孝家的站了半天,因回头要茶时才看见,问:“什么事?”……第87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宝玉无处可去,忽然想起惜春有好几天没见,便信步走到蓼风轩来。
刚到窗下,只见静悄悄一无人声。
宝玉打量她也睡午觉,不便进去。
才要走时,只听屋里微微一响,不知何声。
宝玉站住再听,半日又拍的一响。
宝玉还未听出,只见一个人道:“你在这里下了一个子儿,那里你不应吗?”宝玉方知是下大棋,但只急切听不出这个人的语音是谁。
底下方听见惜春道:“怕什么,你这么一吃我,我这么一应,你又这么吃,我又这么应。
还缓着一着儿呢,终究连得上。
”那一个又道:“我要这么一吃呢?”惜春道:“阿嗄,还有一着‘反扑’在里头呢!我倒没防备。
”宝玉听了,听那一个声音很熟,却不是她们姊妹。
料着惜春屋里也没外人,轻轻的掀帘进去。
看时不是别人,却是那栊翠庵的槛外人妙玉。
这宝玉见是妙玉,不敢惊动。
妙玉和惜春正在凝思之际,也没理会。
宝玉却站在旁边看她两个的手段。
只见妙玉低着头问惜春道:“你这个‘畸角儿’不要了吗?”惜春道:“怎么不要,你那里头都是死子儿,我怕什么。
”妙玉道:“且别说满话,试试看。
”惜春道:“我便打了起来,看你怎么样。
”妙玉却微微笑着,把边上子一接,却搭转一吃,把惜春的一个角儿都打(提)起来了,笑着说道:“这叫做‘倒脱靴势’⑴。
”惜春尚未答言,宝玉在旁情不自禁,哈哈一笑,把两个人都唬了一大跳。
惜春道:“你这是怎么说,进来也不言语,这么吓唬人。
你多早晚进来的?”宝玉道:“我头里就进来了,看着你们两个争这个‘畸角儿’。
”说着,一面与妙玉施礼,一面又笑问道:“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听了,忽然把脸一红,也不答言,低了头自看那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