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六章_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第六章_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复习教师与学生
一、选择题
1、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2.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发展学生的智力
C.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进行科学的发现
D.探索未知领域
4.教师的“楷模”、“榜样”、“引路人”的角色,都充分说明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引导性
D.长期性
5.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长期性
6、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
为学生具有()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7.师生关系的特点表现在()
A.尊师爱生,民主平等
B.相互启发,合作对话
C.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D.包括以上三者
8、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10、教师或学校不得以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
学生有()
A、身心健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11、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A、示范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传道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13、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学生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力,并受到法律保护
B、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是学生的一项义务
C、学生的家境贫寒,家长可允许学生辍学,这并不违法
D、偷看学生的私人日记,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14、学生区别于社会上其他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学生的思想是不成熟
B、学生是以学习为主
C、学生的发育不健全
D、学生缺乏直觉性
15、下列哪种课桌摆放方式不利于师生的交流()
A、秧田式
B、圆桌式
C、马蹄形
D、蜂巢式
16、以下儿童个体发展的哪一特点体现了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A、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B、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C、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D、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7、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

这体现了儿童个体发展的什么特点()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8、在我国、以下哪一项不是对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
A、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B、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C、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较高的专业技能
D、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19、人们常说:“教育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20、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分别是()
A、教书育人教学科研
B、教学科研教学育人
C、教育教学教书育人
D、教书育人教育教学
21、《教师资格条件》规定,依照教师法第14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他就()
A、3年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B、5年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C、10年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D、不能再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22、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要求贯彻()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量力性
C、巩固性
D、直观性
23、倡导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人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瓦•根舍因
24、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质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25、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隐私权
26、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27、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
2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30、“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师在教育中有哪些角色?
2.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四、论述题
2004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833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

期中考试时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

学生的年龄越高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

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间歇性精神错乱“的学生,高考后却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了。

后来是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了谜。

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30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骗局,瞒过老师、同学和父母。

为了避免他再次“犯病”,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

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

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生活也开始变得轻松。

自己也没有了来自家庭和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

问题: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