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桩基础工程静压管桩监理控制要点

桩基础工程静压管桩监理控制要点


压桩施工完成后,桩位偏差应符合
下表规定。按标高控制的桩,桩顶 标高允许偏差:-50mm—+ 50mm。斜桩倾斜度的偏差, 不得 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 预制桩位置的平面允许偏差
序号 项 目 允许偏差(mm)
1 单排或双排桩条形桩基(1)垂 直于条形桩基纵轴方向(2)平行 于条形桩基纵轴方向 100150
的性能、型号、重量合理与否;
c.测量放样桩的方法及保证试样桩位置 精度的措施;
d.压桩施工流程的安排; e.施工计划安排和保证工期的措施;f.
压桩质量标准。
(4)参与检查现场的测量标桩、建筑 物的定位及水准点的精度。
(5)了解打桩场地附近的地下管线等 市政设施情况,审查环境保护措施及施 工监测方案。
c.桩位测量放线图,包括工程桩位 线复核签证单;
d.成桩质量检查报告;
e.单桩承载力检测报告;
f.基坑挖至设计标高的基桩竣工平 面图及桩顶标高图。
(2)对有问题的桩说明情况,分 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3)基坑土方开挖到设计标高后, 督促施工单位对桩位的桩顶标高进 行实测,绘制竣工图,监理人员应 进行抽查复验。
⑤ 焊接后自然冷却时间不பைடு நூலகம்少于8 分钟;严禁用水冷却或焊好即打。
(5)多节桩接桩完成后,做外观 检查,合格后办理隐蔽工程验收;
(6)桩压到地坪后做中间验收;
(7)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压桩原始 记录,精确测量桩顶标高。按贯入 度控制的桩,在符合规范规定的条 件下准确量测最后贯入度,现场监 理人员必要时亲自抽测校验;
1.压桩施工前的控制
(1)参加设计交底,了解设计意 图,掌握质量标准,分析桩的设计 入土深度和压入的可能性,最后由 “试桩”的实测记录核对与修改桩 设计桩长。
(2)分析地质资料,预估压桩难 度以及须采取的保证措施。
(3)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 设计或施工方案。审查重点:
a.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技术措施; b.施工机械、设备的配备和压桩机械
(4)焊接
① 管桩接长时,宜在桩头高出地 面0.5m至1m处进行。
② 接桩时,上下节桩段应保持顺 直,错位偏差不宜大于2mm。
③ 对接前,应清理干净接驳面和 坡口。
④ 焊接时,先对称点焊4~6点,再 由两个焊工对称施焊;焊接层数不 得少于二层,内层焊必须清理干净 后方能施焊一层;焊接应饱满连续。
(8)发生质量事故或对有较大疑 问的桩,须及时汇报并协助进行处 理;
(9)对压不到标高的桩,须正确 判断停压与否。
3.施工完成后的验收
(1)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资料。
基桩验收应包括下列资料:
a.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基施工图、 图纸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单及材料 代用通知单等;
b.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 案及执行中的变更情况;
2 桩数为1-3根桩基中的桩 100 3 桩数为4-16根桩基中的桩 1/3桩
径或1/3边长
4 桩数大于16根桩基中的桩(1) 最外边的桩(2)中间桩 1/3桩径 或1/3边长1/2桩径或1/2边长
上表值是指送桩深2m以内的允许 偏差,如因地质、降水、基坑开挖、 送桩深度超过2m等原因产生的位 移,不在此列。
由于送桩后会加大桩位偏差,规范 规定压桩有送桩时,须做二次验收, 即每一根桩压到地面后,在送桩前 进行一次中间验收,全部压完后, 开挖基坑至设计标高后再进行一次 最终验收。
(4)撰写桩基施工质量评估报告。
(5)按照有关桩基工程质量评定 标准和办法进行竣工验收。
桩基础是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 的结构部 分,属于隐蔽工程,对 质量有严格要求。但是,保证工程 质量,使桩能顺利压至设计深度且 不发生事故和隐患,取决的因素又 是多方面的,有地质资料方面的, 有桩身材料和结构设计方面的,也 有制桩和压桩施工管理方面的。
桩基础质量控制,可根据不同的阶 段,分为施工前控制、施工中控制 和施工完成后的验收。
(6)检查预制桩的制作质量,审查制 桩原材料质保资料和混凝土强度报告。 外观质量重点检测桩身垂直度、多节桩 的钢桩帽、顶板面的水平度。
2.压桩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样桩位置的抽验; (2)严格控制压桩施工流程,尤其是在建
筑群密集和地下管线密布的区域压桩,必 须按照施工组织设计确定的流程进行施工; (3)观察桩的入土情况,一旦出现异常, 如贯入度突然增大或减小,桩身发生倾斜 和移位,桩顶桩身出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等 要暂停压入,待查明原因后方能继续压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