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及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1班,老师:齐英艳摘要:社会主义的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改革历史进程中,既有成功改革的典型,也有失败的例子,这些真实的案例给都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以苏联为主,苏联在改革过程中的特点,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引言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并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
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政之后由军事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国家迄今已经历多次改革浪潮。
从历史的维度纵向梳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进程,我们便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实际上是一个递次深化的过程,而且每一次改革浪潮都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历次改革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史的认识,而且也会给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二、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思路与政策2.1 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从列宁时期的苏俄就开始了。
在经济层面上,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对前一时期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它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方案。
但是,有关新经济政策,列宁还没来得及形成系统的理论就去世了,但列宁晚年有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思考却是相当深邃的。
历史表明,斯大林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模式与列宁晚年的思路并不一致。
也正因为如此,列宁晚年的探索本身就蕴涵着对斯大林体制弊病的否定因素,即改革的因素。
1.这次改革发生在社会主义制度尚处于草创阶段,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刚刚开始探索,还远未定型。
在这一背景下,所在国的国情,所在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制度奠基者们的认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态的塑造。
2.这次改革发生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而苏俄/联的前身沙俄帝国虽然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它却是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极端不平衡的落后的农业大国。
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时,俄国的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到革命后的1920年代初,俄国的文盲率仍在70%以上。
正如列宁谈到俄国时所说,“在一个农民人数相当可观的国家中,社会主义革命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要采取特殊的形式。
”[1]3.就制度设计者群体即俄共(布)中央领导集体而言,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19世纪确立的一些观念还占据着人们的头脑,这直接影响着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
社会主义似乎不是为其自身而存在,而只是为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而存在的。
苏俄初期的建设与改革都摆脱不了这种社会主义观念的影响。
4.这次改革发生时,社会主义政权处于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国际环境极其恶劣,从而在相当大程度上束缚着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探索。
苏俄在从军事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改革方案的设计、比较、选择与实施都不能脱离这个大环境。
“孤岛”困境是任何可行性方案都必须予以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40年代苏联改革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倾向。
一批积极倡导或支持改革的领导人先后受到整肃,各领域相继掀起了大批判运动。
苏联错过了战后第一次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改革开放的时机。
东欧地区出现的人民民主国家从一开始就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
东欧各国领导人也大都有建立不同于苏联的新模式的愿望。
但随着苏联发起声势浩大的批判南斯拉夫运动,东欧国家试图探索适合本国模式建设道路的尝试也被遏止。
这次暗潮涌动的改革的主要特点是:1.与列宁时期不同,这时的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已经定型,这一模式的制度优势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但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建设时期的到来,过去被备战和战争所掩盖着的制度弊病开始暴露出来,传统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继续维护传统模式的合理性并进一步强化这一模式,还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模式进行彻底改革,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苏联的历史发展又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2.就国际环境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间是苏联建国之后所遇到的难得的改革和发展良机。
首先,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苏联不再是资本主义包围之下的社会主义孤岛。
其次,苏联经过30年的发展,综合国力有明显提高。
最后,大战之后,各国都面临经济恢复与国家重建,这同时也为各国祛除积弊,厉行革新,重塑国家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
事实上欧美各国都利用战后重建之机兴利除弊,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3.就国内环境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为苏联迎来了建国之后难得的改革与发展良机。
首先,苏联的经济文化水平较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有相当大的发展和提高,社会主义建设也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其次,战后苏联已经具备在正常的和平环境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
最后,全国上下,党内党外都有强烈的改革呼声。
4.战后斯大林的地位更加坚固,威望如日中天,对他的个人崇拜被进一步强化并被国际化,他不仅是苏联的“圣人”,也是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世界的“圣人”。
同时,经过几十年政坛风雨的洗练,其政治经验丰富,政治驾驭能力极强。
斯大林的这一个人因素既可以成为苏联改革的强力推手,也可以成为阻遏苏联改革的杀手锏。
5.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具备了改革和发展的良机,但苏联国内萌动的改革大潮由于没有得到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支持而迅速夭折。
倘若斯大林能够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推动苏联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苏联会得到彻底改革传统模式的机会,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也极有可能因此走上另一种发展模式,同样道理,中国也完全有可能继续沿着建国之初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道路前进而不会去搬用在苏联国内病态已显的建设模式了。
这样,也许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都会重写。
2.3 5、60年代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南冲突的背景下,南斯拉夫开风气之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冲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自1950年起开始自治社会主义探索。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也踏上了改革之路。
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等相继跟进。
中国也在“以苏为鉴”的口号下尝试走自己的路。
这次改革波及众多国家,前后绵延近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进展并不顺利: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被视为异端,中国的探索在接踵而至的大跃进、反右、中苏论战、“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中逐步走向反面,走上了一条比斯大林模式更“左”的发展道路。
苏联东欧阵营的改革则以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被镇压为标志也发生了整体逆转,各国相继放慢甚至停止了改革的步伐。
整体上看,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的这次改革浪潮表现出如下一些特点:1.与40年代末苏联酝酿的那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在各国几乎都是由最高领导层或最高领袖推动的。
在南斯拉夫,铁托、卡德尔等人直接领导和推动了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2.在绝大多数国家,这次改革都是在没有充分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试点的情况下突然在全国展开的,改革的经验与理论准备不足,社会心理准备不足。
以苏联赫鲁晓夫的改革为例,首先,改革之前没有任何经验积累,对苏联国情认识不深刻,改革措施的出台没有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和事先的试点。
其次,改革没有充分的理论准备与理论创新,只破不立。
一是改革思路不明确,摸着石头过河,就事论事,走一步说一步,瞻前顾后。
二是在旧的信仰体系式微之时,没有及时提供新的精神支持,使社会陷入精神混乱。
最后,改革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往往是先则操之过急,遇挫后则惊惶失措。
二是改革超出整个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
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抱着极高的期望,但对改革的曲折和挫折则没有心理准备。
3.这次改革没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首先,在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遇到了来自资本主义阵营的挤压和挑战。
社会主义国家的任何改革措施都要考虑到国际影响,甚至不能不顾忌意识形态因素的困扰。
其次,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造成了相当消极的影响。
2.4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浪潮1976年,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新一轮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改革浪潮。
1982年1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继任的安德罗波夫重新开启了苏联改革的闸门。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的改革势头进一步强化。
随之,东欧国家的改革相继复兴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苏联和东欧国家20世纪80年代改革收效不大,没能扭转各国经济发展的颓势。
1988年以后,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开始发生急剧变化,体制改革也逐渐失去其原本含义,演变成了制度转轨。
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则顶住了苏东剧变造成的巨大压力,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这次改革浪潮的主要特点如下:1.改革不再局限于政策的调整,而是从一开始就把改革的矛头指向了制度本身,承认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不完善的。
如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已经确定要改革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所确定的改革目标也是要改造旧的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
在这次改革浪潮中,政治体制改革被作为改革的目标明确确定下来,而且被视为衡量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2.改革的参照系从改革一开始就与以前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
过去的改革所指向的多为政策失误,最多是要纠正或清算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路线错误,但基本不涉及制度本身,也从不怀疑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而这次改革从一开始就坦然承认自己在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包括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管理制度。
改革的目标指向在理论上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实际操作上却是大量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现实中的发达国家逐渐取代理想中的制度设计成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参照物。
3.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就深度而言,它触及基本制度层面,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在认识与观念上则整个地颠覆了几十年来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理解。
就其广度而言,它基本上波及世界上除极个别国家之外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并波及大多数国家的各主要社会领域。
4.改革所酝酿出来的社会气氛不断膨胀,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张力,对改革本身造成了压力,甚至成了改革顺利进展的破坏性力量。
长期以来压抑的社会情绪一旦被唤起,便会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发展,整个社会对改革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社会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失望,对政府的敌意越来越强大,社会气氛也越来越紧张。
5.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复杂和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