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任务速度和任务准确性
1 引言
速度-准确性权衡问题是关系到一切反应时实验信度的基本问题。
在反应时实验中,当被试追求较快的速度时,必然要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
同样,当被试力求高的准确性时,也必然要以放慢速度为代价。
在具体的实验中,被试究竟会如何权衡二者的关系,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被试对实验目的的理解,被试的实验动机等等。
本实验的目的是加深理解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
2 方法
2.1 被试
两名21岁在校女大学生
2.2 实验器材
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
2.3 程序
(1)准备好一支笔、一本英文教材、一个计时器。
设置30秒时间,请被试以正常速度浏览英文教材的某一段,要求划掉每个字母“e”统计正确划掉的字母数、划掉的字母数、浏览过的行数和任务的正确率。
(2)第二次仍设置30秒时间,要求浏览行数增20%。
第三次时间相同,但浏览数减少20%。
第四次增加行数30%,第五次减少行数30%。
(3)统计比较结果。
3 结果
两名被试对于速度和准确性的权衡标准是不同的,被试甲基线实验所读的行数就比被试乙多出一行,可见其更追求实验的速度,但是准确性就相对较低,其准确性最低为0.659,但被试乙的最低准确性为0.837,可见被试乙更追求准确性,但速度较慢,具体结果见表1:
4 讨论
从整理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被试甲的速度与准确性关系严格来说是不成反比关系的,在
4.8行与
5.2 行的实验中,5.2行的准确性反而更高,这并不符合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性是存在反比关系这一理论,我们认为只是由于被试原因导致的,对于被试甲来说,以4 行为基线并不是一个理想开端,因为在30 s的时间结束时,被试甲的第四行也只是刚刚开始划到第二个“ e ”,所以基线的正确率不高。
计算被试正确性的方法是用被试正确划掉的字母数除以总字母数,基线实验为结果为4行,说明在4 ~ 5.2行这一系列实验中被试甲出现了速度与准确性权衡的心理过程,也意味着被试对速度与准确性做出了选择。
我们认为被试甲更倾向于选择速度。
相比较与被试甲,被试乙是更侧重于选择保证准确性这一倾向的,首先被试乙各次实验的准确性都较高。
其次,被试乙的基线实验结果为3 行,对比被试甲就相对保守一些。
但这也会使实验结果不明显,有可能 3.9行这一最高限度的实验速度还没有达到被试乙需要作出选择的水平,使她可以同时兼顾速度和准确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会选择让被试乙做要求更快速度的实验,来观察被试乙对速度和准确性的权衡倾向。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从被试来说,有的被试明明知道剩下的时间不够再找一行,还不如就此打住来确保自己准确性。
从实验材料来说,一行英文字母中所包含的 e 字母数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原因,例如如果在基线实验时的字母行中所包含的 e 字母数多,那么被试就需要在这一行上停留的时间就越多,就会导致被试的基线水平较低,但是在后来的实验中每行所包含的e 字母数较少,被试所用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那么对于速度和准确性的选择就会发生变化。
5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更加深理解了速度与准确性的权衡问题,速度与准确性成反比.
参考文献
[ 1 ]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 2 ]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