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

河北省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操作规程新华网河北频道( 2007-05-09 17:23:58 )稿件来源:河北省文物局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国有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管所及其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护管理。

具有科学价值的馆藏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及其他标本也适用于本规程。

第三条文物收藏单位对馆藏文物有科学管理、有效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示等职责。

馆藏文物管理和使用应当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档案完善、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操作规范。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制度:(一)馆藏文物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二)库房管理制度;(三)文物出入库、注销和统计制度;(四)文物保养、修复和复制制度;(五)文物安全检查制度;(六)其他文物收藏保管制度。

第四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设立馆藏文物保管部门或配备两名以上专职保管人员,实行帐、物分管,保管人员名单上报省文物局备案。

保管人员应经过岗位培训,并保持相对稳定。

所有与馆藏文物保护管理有关的人员,遇有调动、退休及其他人事变动,应在办理有关人事手续前点清并交接所保管文物。

第二章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建档第五条文物接收接收文物时,征集人应逐件(套)填写入藏凭证。

入藏凭证一式三份,征集人、总帐管理员和库房保管员各执一份。

入藏凭证按年度装订成册,归档保存。

接收文物同时收集文物的原始资料,包括发掘记录、征集记录、调查证明材料、收购发票及相关文字、图纸、音像资料等,总帐管理员将入藏凭证与原始资料一并保管。

第六条文物鉴定拟入藏的文物,由收藏单位组织专业人员根据《文物定级标准》进行初步鉴定,确定真伪、年代,提出分类、定名、定级初步意见。

文物收藏单位进行初步鉴定后,向省文物局提出申请,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最终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

经鉴定为馆藏一级文物的,应报国家文物局确认。

文物收藏单位应做好鉴定记录,内容包括鉴定日期、鉴定地点、鉴定人员、鉴定意见及重要分歧意见等。

总帐管理员应及时将接收文物全部登入《文物、标本流水帐》。

经鉴定符合入藏标准的,应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文物入藏程序,登录《文物藏品总登记帐》。

不够入藏标准的,应另行集中存放,不得随意处置。

第七条文物登录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文物、标本流水帐》、《文物藏品总登记帐》和《文物藏品分类帐》。

《文物藏品总登记帐》设专人管理,其他人员不得随意翻阅。

《文物藏品分类帐》由库房保管员管理。

文物帐目采用纸质文本,同时备份电子文本,永久保存。

帐目格式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印制。

登录文物帐目应使用不褪色的蓝色或黑色墨水逐页、逐件、逐项填写,不得任意涂改。

如有订正,应经单位主管部门领导批准,在订正处用红色墨水划双线,线上方书写更正内容,并加盖更改人图章。

文物帐目登录方法:(一)文物编号总登记号按照文物登录《文物藏品总登记帐》的顺序编排,一件(套)一号。

总登记号一经确定即永久使用,不能更改和重复使用,文物注销后原总登记号仍应保留。

总登记号应用小字清晰地标写在文物上,书写位置以不妨碍观瞻和不易摩擦为宜;不宜直接书写的文物,可以贴、挂编号标签,标签贴挂应确保牢固,避免遗失。

总登记号应及时标注在入藏凭证和《文物、标本流水帐》上。

分类号是藏品的辅助管理号,按各类文物登记《文物藏品分类帐》的先后顺序排列。

(二)文物定名文物名称通常由特征和通称两部分组成。

古代文物特征指年代、款识、作者、地域、工艺、纹饰、颜色、质地、器形等信息要素,近现代文物特征指物主、时间、地点、事件、用途等要素。

通称是器物的通用称谓。

自然标本按照国际通用的动物、植物、矿物和岩石的命名规则定名。

(三)文物计件单件文物编一个号,按一件计算。

成套文物按不同情况分别处理: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的,按个体编号计件,每套文物集中登记,号码相连,备注内注明同属一套;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的,整体编一个号,每个部分列分号,按一件计算,在实际数量栏内注明整套文物的实际数量。

(四)文物计量文物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以厘米、克、毫升作为常用文物计量基本单位,较大、较重或较长的可采用米、千克、公升计量。

一般文物不称重量,贵重金属、宝石等文物称重量。

文物测量方法:平面文物量长和宽,书画类文物量画心;立体文物量长、宽、高或口径、底径、高,口径、底径均量外径;不规则形状的文物,量其最长、最宽、最高处。

(五)文物时代登记文物所属的地质时代、考古文化期、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

1949年10月1日以前的文物,有具体纪年的写具体纪年,并加注公元纪年;具体纪年不明的写历史朝代或历史时期。

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文物,一律写公元纪年。

(六)文物现状写明文物及文物附件的完整、损伤、残缺或污染等具体情况。

大致可按下列情况填写:(1)完整。

文物没有损伤,残缺等情况。

(2)残破。

文物局部破损,如破洞、破孔、裂口、裂纹、磨损等。

(3)发霉。

如霉点、霉斑、霉迹等。

(4)皱折。

如皱痕、折痕等。

(5)污迹。

如油污、墨污等。

(6)脱浆、脱线。

(7)生锈。

如铜锈、铁锈、锈蚀等。

(8)褪色。

(9)焦脆。

(10)残缺。

(七)文物来源写直接来源的地区、单位和个人,注明发掘、采集、收购、调拨、交换、捐赠、旧藏等征集方式。

出土文物写明出土时间、地点和发掘单位;近现代文物写明与使用者或保存者的关系;自然标本写明产地、采集单位或个人。

第八条文物编目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反映馆藏文物基本情况的编目卡片。

编目卡片除填写《文物藏品总登记帐》的项目外,还应配有文物照片,详细描述文物特征,记录历次专家鉴定意见、展览和研究提取情况等。

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规定格式编制《一级文物目录》,并上报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备案。

馆藏文物数量较多的单位,还可编制二、三级文物目录及文物分类目录。

目录可以做成表格式或书本式。

第九条文物建档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文物档案。

文物档案一件(套)一档,分类保管。

档案内容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规定的《藏品档案》册逐项填写。

凭证、单据、提取记录、研究资料复印件、鉴定记录、化验单等与文物有关的各种材料也应及时整理归档。

文物档案只供在文物收藏单位档案室内查阅,不得外借。

因特殊需要拍摄、复印馆藏文物档案,应经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意,报省文物局备案。

文物收藏单位之间调拨、交换文物时,应将文物档案加以备份,原单位保留备份档案,原件与文物同时移交。

经批准退出馆藏的文物,档案不得销毁,永久保存。

第十条文物备案县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三级以上文物档案,报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备案;设区市文物行政部门应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三级以上文物档案,报省文物局备案;省文物局应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一级文物档案,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三章库房文物管理第十一条文物移交文物登记、编目后,应及时移交给库房保管员。

交接时按照入库清单逐件、逐项清点核查。

办理移交手续后,保管部门负责人、总帐管理员与库房保管员签名。

文物点交入库后,由库房保管员负责。

第十二条文物入库排架文物按质地分类入库排架。

在不损害文物的前提下,可以将所需保存条件相近的几类文物合并一处存放。

文物柜橱可用木材或金属制成。

木质柜橱要求密封,并进行杀虫灭菌处理。

金属柜橱内隔板和抽屉应设防震防滑层,或将文物放于囊匣内,文物不能直接接触金属柜体。

文物柜橱应稳定摆放在库房内,按顺序编制柜号。

文物排架应遵循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前小后大的原则。

超过柜层高度或比较沉重的文物,可在库内单独存放。

小件文物和文物附件应加包装,以防损坏或丢失。

易折、易碎文物,摆放时不能叠压和磕碰。

一级文物、保密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文物,应当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

文物排架后,应填写文物方位卡(也称库藏卡)。

一件文物一张卡片,按文物分类顺序号排列。

卡片内容包括文物编号、名称、时代、存放位置及使用记录。

存放位置栏标明放置文物的库房编号、柜橱编号和层位编号。

使用记录注明使用原因、提取时间、归还时间和提取人、归还人。

第十三条文物借用借用馆藏一级文物应提交国家文物局批准文件,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和一般文物提交省文物局批准文件,借用文物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

未建立文物档案、未上报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文物不得借用。

本单位提取文物应经单位主管领导批准。

个人使用文物只限于库房工作间内,不能提取文物出库。

借出文物的安全保护由借用方负责。

长期展出或因其它原因较长时间借用的文物,借出单位也应定期检查核对,对文物安全进行监督。

第十四条文物的出库与归还因陈列、研究、保护、鉴定、拍摄及其他原因提取文物,应当按规定办理出库、归还手续。

包括:(一)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本单位的批准文件。

(二)填写文物提取单。

借用人应逐件、逐项填写文物提取单,借出与借入双方仔细核对文物编号、名称、时代、尺寸、来源等项目,重点检查文物完残程度。

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文物损伤,可拍摄彩色照片为证。

单位主管领导、部门领导、提取人和库房保管员应共同在文物提取单上签字。

提取单一式三份,借用人、库房保管员和总帐管理员各保存一份。

(三)文物归还手续。

文物归还时,总帐管理员和库房保管员按文物提取单内容逐件逐项验收,在提取单上注明归还时间,由接收人签名。

如退还文物完残情况与提取单不符,库房保管员不能签收,由责任方书写情况报告,根据文物级别和损害程度报相应级别的主管部门批示后,再进行签收并填写归还栏目,同时将新伤情况在有关帐、卡、藏品档案上注明。

第十五条库房安全管理文物收藏单位的文物库房和库区属于重点要害区域,应当按规定安装防盗报警和消防设施设备。

库区应保持良好的视野,整洁通畅。

禁止存放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文物安全的物品,严禁烟火。

库房保管员进入库房,应认真检查库房环境、门窗、电闸、电灯开关等,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注意保护现场。

离库时柜应上锁,桌面、地面应清理干净,关闭门窗、电灯和电闸。

不经常进入的库房,每周应定期检查。

文物库房不接待参观。

因特殊原因非保管人员进库,应经文物收藏单位领导签字批准,并登记姓名、单位、入库原因及入、出库时间。

文物库房钥匙应统一管理,保管员入库时按规定登记领取,用完及时归还,不得将钥匙带出单位。

两人以上方可开启和进入库房。

库内准备处理的箱柜或杂物,应当经过认真清理。

出库时由保管与保卫部门共同检查,确认未夹带文物再行处理。

第十六条文物保护库房内应采用无毒、无污染、无有害气体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库房地面应铺设防滑防震材料;注意库房防尘,库房光线、温湿度及空气质量应符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见附表);每年定时采取防虫防霉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