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中,常用GDP和GNI(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共同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
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
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微观经济学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的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
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是用最终产品来计量的,即最终产品在该时期的最终出售价值。
一般根据产品的实际用途,可以把产品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所谓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可供人们直接消费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务。
这部分产品已经到达生产的最后阶段,不能再作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消费品、资本品等。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务,如原材料、燃料等。
GDP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各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在市场上达成交换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加以衡量的,通过市场交换体现出来。
一种产品的市场价值就使用这种最终产品的单价乘以其产量获得的。
第三,第三,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实实在在流通的财富,它只是用标准的货币平均值来表示财富的多少。
但是生产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完全的转化成流通的财富,这个是不一定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GDP虽然有许多的缺陷,但的确能够表示社会财富的增加,目前还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概念。
对于GDP概念的缺陷,我们也并非完全一筹莫展,可以在现行GDP概念的基础上作一些修正,使GDP的概念更臻完美。
我们姑且把这个概念叫做GDP的有效累积,它增加了两个要素,一个是有效,一个是累积,它的计算方法是当年的GDP总额,减去无效的GDP 和消失的GDP,它比纯粹的GDP概念更能反映一个地方的富足程度与发展速度。
什么叫无效的GDP?什么叫消失的GDP?现在各地都在搞工业园,省地县甚至乡镇一级也有,招商引资来的企业都在园区内跑马圈地,许多厂房建成以后并未投产就闲置起来,有的企业圈了一块地之后便杂草丛生,这些厂房与围墙的投资虽然也使当地产生了GDP,但周边的老百姓都非常痛心,认为这是极大的浪费。
究其本质,这种方式产生的GDP是一种徒有其表的无效GDP。
某地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大量房屋被冲毁,大片庄稼被淹没,老百姓哭天喊地痛心疾首。
次年,他们硬着头皮或支储蓄或举债务搞灾后重建,建筑运输等业一片繁荣,这一年的GDP是往年的130%,但老百姓反倒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比原来差了一大截。
原因很简单,洪水把多年来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而劳动成果就是往年GDP的累积,这些GDP因为洪水瞬间消失。
如果一边是GDP增加,一边是GDP的消失;或者是GDP在不断地增加,但增加的却是一些无效的GDP,那么再高的GDP发展速度也并不能证明社会的财富在增加经济在发展,因为,只有保留下来并为人们所需要的GDP才是真正的财富。
一个地方不断出现消失的GDP或者是无效的GDP,只能证明我们过去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或者我们现在的决策有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仍然比比皆是层出不穷。
中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大兴土木,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园层出不穷,有的学校斥资数千万修造一个大门,有的城市在几无人烟的郊区大道上通宵亮灯,这些远远超出实际需要的面子工程,难道不是无效的GDP?很多地方的城建规划是朝令夕改,房子是拆了建,建了拆,再拆再建,屡建屡拆,每一次的拆迁过程不都是过去GDP的消失?如果起用了GDP有效累积这个概念,我们对一地的经济发展状况财富拥有程度就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一地GDP的总有效累积数值越大,表明这个地方越富有;当年的GDP有效累积越多,说明当年此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因此,启用这个概念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与迫切,但愿政府与学界能够采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经济学概念里,其实蕴藏着一系列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非经深入研究透彻了解,并不容易明白其中的奥妙,这正是我们喜欢经济学的理由,同时也正是经济学被大多数人所滥用所误解的原因。
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这一定律认为,GDP每增加2%,失业率大约下降一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并不是十分严格,它只是说明了,产量增加1%时,就业人数上升达不到1%。
原因可能是产量的增加是通过工人加班加点来达到的,而非由于增加就业人数;也可能是社会增加了第二职业人数,从而使就业量小于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奥肯定律(Okun's law)失业意味着生产要素的非充分利用,失业率的上升会伴随着实际GDP的下降,描述失业率和GDP之间的这一关系的经验规律称为奥肯定律。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用来近似地描述失业率和实际GNP之间的交替关系。
其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NP便低于潜在GNP3%。
例如,假定失业率为8%,比自然失业率高2%,那么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NP就比潜在GNP低6%。
然而,这条规律如今在中国似乎不奥肯定律灵了。
因为,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先进科学技术的大面积运用。
机器代替了人力,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
GDP的劣势:任何一项统计指标,都有其确定的使用范围。
GDP也是这样,它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局限性。
首先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可能不消耗自然资源。
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就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同样,如果当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环境的恶化,这样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当前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GDP在反映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反映它所带来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的代价。
比如,只要采伐树木,GDP就会增加,但过量采伐后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GDP却不考虑相应的代价。
再比如,某些产品的生产会向空气或水中排放有害物质,GDP会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却不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GDP只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积极的一面,而没有反映出对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消极一面。
其次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固定资产存量大致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拥有的财富,那么这个财富能否有效地增长,不仅取决于当年新形成固定资产的多少,也取决于历年固定资产的质量。
如果质量不好,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没有到使用期限就不得不报废,那么当年新形成固定资产中就有一部分价值要用来抵扣报废的固定资产价值,一国的国民财富并不能随着当年新形成固定资产而得到有效提升。
而GDP只能反映当年新形成固定资产的多少,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质量好坏,因此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第三,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有些非市场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家庭妇女做饭、照顾老人、养育儿童,等等。
这些活动没有发生支付行为,按照国际标准,GDP不反映这些活动。
但是,如果这些工作由雇佣的保姆来承担,顾主就要向保姆支付报酬,按照国际标准,相应的活动就必须反映在GDP中。
可见,由于GDP不能反映某些非市场活动,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损失了可比性。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比如,大多数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去养育,许多老人被送到养老院去照顾,许多家庭经常到餐馆里去就餐,等等。
而发展中国家家务劳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家务劳动都由家庭成员自己来承担。
同样或几乎同样的家务劳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化程度高,对GDP的贡献就大;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低,对GDP的贡献就小。
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GDP与发达国家的GDP并不完全可比。
第四,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人们的福利状况会由于收入的增加而得到改善。
人均GDP的增加代表一个国家人民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从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增加时,这个国家的平均福利状况将得到改善。
但是从人均GDP看不出由于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生的福利的差异状况。
同时,人们的福利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休闲和家庭享乐也属于福利的重要内容。
如果人们从事更多的生产活动,得到更多的收入,从而能够购买更多的产品满足个人的需要,那么,他们在为社会创造GDP的同时,个人的福利也增加了。
但是,如果他们始终忙于生产活动,没有时间与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尽管社会的GDP因此增加了,但他们的个人福利并不一定增加,因为虽然他们因个人收入的增加而能够消费更多的产品,但他们也失去了很多享乐的机会,前者增加的福利可能会被后者损失的福利所抵消。
GDP的重要意义:(一)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也是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中国GDP心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经济领土是指由一国政府控制或拥有的地理领土,也就是在本国的地理范围基础上,还应包括该国驻外使领馆、科研站和援助机构等,并相应地扣除外国驻本国的上述机构(国际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常住单位,但其雇员则属于所在国家的常住居民)。
经济利益中心是指某一单位或个人在一国经济领土内拥有一定活动场所,从事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并持续经营或居住一年以上的单位或个人,一个机构或个人只能有一个经济利益中心。
一般就机构(单位)而言,不论其资产和管理归属哪个国家控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机构在所在国就具有了经济利益中心。
就个人而言,不论其国籍属于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上述标准,该居民在所在国就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因为常住单位的概念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