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 三、培养责任心的途径和方法 • 依据责任心的心理构成,一个人的责任心主要是由责任认知、责任需要、 • 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五个部分构成的。[*2] 其中,责任认知和责任需要是形
成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它是对于责任心内涵及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是责任情感、意 志行为的基础。责任情感是伴随责任需要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责任意志是形成责 任感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与责任情感一起,在责任心结构中处于中间环节,是责任认 知向责任行为转化的内部条件与内部动力。责任行为则是责任认知、需要、情感、意 志的综合表现,是责任心的实践②。 • 1、提供多种角色,提高责任认知 • 责任认知是形成责任心的前提和基础,是责任情感、意志行为的基础。提高责任认知 就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提高其对责任感的认识。我们都有 经验:在一个班级里,那些学生干部、团员经常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甚至这些学生中 如果出现问题,其他学生也会说,“他是班干部,应该做好。”他们身上的头衔经常 影响着这些同学本身的做法以及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特定的角色 赋予学生的魅力,在班级中除了每个同学都具有的“学生”这一特定身份之外,一部 分学生还兼顾着另一重身份,比如说小组长、课代表、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班长、 团支书,这些角色赋予了学生新的责任,他们会努力让自己和这些身份相称,这就是 责任认知的范畴,因为有了“我是xx,我应该怎么做”的想法,这些同学往往比普通的 同学做事更积极,对待学习、工作更有热情,更愿意到位地完成一件事,而且这些同 学还会告诉其他同学应该怎么做。因而在学校这个环境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各 种角色,设立多层面工作岗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培养主人 翁的负责精神,提高他们的责任认知,像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在 他的班上,有专门管花的花长,有专门管炉子的炉长,还有管桌椅的桌长——任何事情 ,都交给孩子们做,让学生在这种岗位责任的规范中历练出自己良好的岗位责任感, 孩子们的责任心就这样逐渐培养起来了。
• 的网络调研活动中显示,有74.1%的网友认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目前最缺乏的是 责任心教育,责任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现代中学最缺乏的却是责任心 教育,导致其缺乏主人翁精神,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那么责任心缺乏到底有 哪些表现呢?
•。 • 2、学校教育目标有待完善 • 目前的学校教育,素质教育有名无实,重视成绩,忽视责任感的教育,哪怕
浅谈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来 自24个国家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 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 合作的,也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可以说:“学会负责”已成为进入21世纪的 通行证。可是,现实堪忧,据爱调研2009年5月展开的一次名为“教育体制— —建国60周年系列调查”(附图)
• 2、发挥榜样作用,唤醒责任需要 • 有了责任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但是由于这种认知的有
意识性以及学生的自制力是有限的,使得影响力并不能永久,应此应该让学 生把认知内化形成需要,这样才能促成良好的责任行为。现代心理学表明需 要是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引发人行为的动力。责任需要对人的责 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具有原动力作用。责任行为应主要 归因于责任需要而非责任认识。没有学生对责任的需要就不会有责任的内化 ,就不会有自觉、主动的责任行为,忽视学生责任需要的责任心教育实际上 就是“没有学生的教育”。因此,学校责任教育首先应当激活学生的责任需 要。 •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过渡期,可塑性极大、模仿性极强,是非观念还很不 明确,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唤醒学生 责任需要的捷径。榜样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榜样的作用在个体性格形成过 程中的影响极大,在班级教育中经常注意发挥三种榜样的示范作用:一是古 今中外伟人和楷模的榜样作用;二是学生群体中先进分子的辐射作用;三是 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榜样作用发挥得好,学生亲眼所见,使抽象的责任认 知具体化,无需教师加以强调,让有责任意识的榜样带动责任心教育,在班 级内形成“尽责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个人的行 为进行褒贬评价,让其他同学产生努力向他们靠拢的想法,从而唤醒学生的 责任需要,使学生的责任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达到班级责任心上的 共同富裕。
有此方面的教育,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只限于空洞的说教。而仅仅停 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的教育,注定要失败。现在的教育传授的知 识结构也欠合理,存在着本末倒置的现象,小学学生学中学的知识,中学生 学大学的知识,大学却学小学的做人道理,人之初,性本善,在最应该进行 道德教育的阶段,我们的教育却更重视学习成绩、技能,使得以后此方面的 教育事倍功半。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出现个别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教师一 点办法也没有,只想着平平安安过完每一天,教师这样的“责任感”怎么去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呢? • 3、社会不良风气有待转变 • 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也影响着学生责任心的发展,诸如受经济利益驱使的 假冒伪劣现象、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以及身边一些损人利己行为,言行不 一致的现象等,使学生无形中受到影响,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混乱,从而 影响了责任心的形成。大众传媒缺乏对主流的价值观、责任观的推介,对非 责任现象缺乏打击力度,甚至于在传播内容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健康的因素 ,使一些辨识能力相对低下的学生产生了迷茫甚至盲从的心态,比如汶川地 震中的范跑跑,5月7日杭州交通肇事案中的胡斌,还有各类交通肇事案中明 星的逃逸事件,他们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以及最近风靡网络的90后“三 重门事件”中那些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往往还 能抵消学生的多年来所接受的正面的道德教育的影响。 • 当前,家庭、学校、社会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观念和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 不统一。在家庭中,学生享受到的是“先己后人”,在学校里,学生却被告 知应该“先人后己”,社会给他的影响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 “损人利己”。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功利思想的消极影响、负面影响,在 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抵消了学校教育的效果,使得学生在多样化的观念中难 以抉择。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