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下《安塞腰鼓》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
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
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
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
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多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
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3、朗读课文。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腰鼓图片:你们知道关于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
导语: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电视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我们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今天我们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一起去感受它的风采,它的魅力。
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安塞腰鼓的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
谈观感:同学们,通过刚才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现在请大家都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几个方面谈,也可以用一两句话或词来概括。
如: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二、检查预习
(一)介绍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
安塞腰
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二)作者简介:
刘成章 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当代作家。
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他的散文多以黄土高原为题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结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极度兴奋。
亢,过度,极,很。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冗杂:繁杂。
晦暗:昏暗,不明显。
狂舞:纵情的跳舞。
恬静:安静,宁静。
蓦然:突然,猛然。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烧灼:烧、烫,使受伤。
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朗读训练。
1、不作任何提示,学生读课文,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学生自我评议:刚才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听读课文的配乐朗诵。
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
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
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
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
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自由读,小组合作。
教师指导。
比赛朗诵;个人或小组,找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
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内容。
1、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
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话。
(进行朗读训练,可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如:个别读、师范读、齐读、分组读等)
A、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B、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C、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三、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四、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壮阔
豪放
火烈
好一个有力安塞腰鼓
元气淋漓
惊心动魄
奇伟磅礴
五、教学反思:
本文的朗读时关键,朗读可激发起学生的激情,带动文章的品味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