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_吴琳

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_吴琳

[摘要]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存在诸多差别。

文章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出发,简要叙述了二者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以及人才培养中各自所具有的优势,提出几点针对性、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双学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作者简介]吴琳(1985—),女,四川宜宾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0)11-0006-03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11期随着知识的不断创新与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各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程度更加深入,趋势日益明显。

这些显著变化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迫切需要的优质资源。

各高等院校在适应新情况、顺应时代发展中,纷纷实行第二学士学位、辅修、双学位等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与公众的认识中常出现概念模糊、意思混淆、相互替代等情况。

因此,准确理解与辨别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就显得重要且必要。

一、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双学士学位,英文为“Double Major Program”,意为双主修教学计划,在我国相关政府文件以及各高等院校中普遍以“双学位”作为统一名称。

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尚没有确切的文件予以规范,目前比较统一的一种认识是:双学士学位是高等院校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跨学科门类攻读另一学科专业的学位课程,同时获得另外一个学科的学士学位[1]。

第二学士学位,英文为“The Second Major”,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按照招生计划,经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制两年,学习合格可获得第二个学士学位[2]。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教育部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该文件是由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于1987年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

二、发展历程(一)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双学位模式是伴随着学分制在我国的普遍推行而出现的。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在教育部所倡导的“在有条件的学校试行学分制”这一政策激励下,部分重点高校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探索学分制、选课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模式[3]。

1983年前后,学分制的试行从少数重点大学、综合院校推广到普通大学、单科院校。

学分制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普遍推行为双学位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武汉大学率先开始了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探索,经教育部(原国家教委)批准于1983年正式出台了辅修与双学位的相关制度[4]。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自此到20世纪80年代末,双学位模式开始在我国部分重点院校及少数普通院校试行。

经过部分高校的试点与探索,20世纪90年代双学位模式在全国高校开始普遍推广。

199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方面”,“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

在深入推进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教育部号召有条件的高校通过校际联合办学、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推动区域高校发展和办学效益提高。

由此我国部分高校开始了双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起校际联合办学机制,鼓励在校大学生跨校辅修另一专业并攻读双学位。

例如,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机构于2000年开设跨校第二专业,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5];始于2001年的武汉地区“七校联合办学”,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联合办学的目标[6]。

(二)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我国于1984年开始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少数高等院校开始了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模式的探索。

如北我国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比较研究吴琳(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6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86年开始,通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招收来自航空航天系统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工业管理工程和工业外贸两个专业学习;经过两年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出一批批航天航空领域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外向型人才[7]。

1987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使得高校第二学士学位的培养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有条件的高校陆续开始推行第二学士学位这一培养模式。

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同时,为规范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名称,以利于实施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培养、就业工作,提高教育质量,高教司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了整理。

至此,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达到81所[8]。

但是,由于教育部在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申报、招生规模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加之辅修与双学位制在各高校的普遍施行,近年来,部分高校减少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培养专业与人数,某些大学甚至停止了对第二学士学位生的招生。

如清华大学的软件学院、微电子所、中文系自2004起不再面向社会招收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大连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工业工程、市场营销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目前已停止招生。

三、培养模式比较从双学士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存在着差异,不能混为一谈。

结合《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高校开展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的情况,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授位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目标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双学士学位教育与第二学士学位教育都明确地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跨学科背景人才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

但是,在具体的办学定位上却有区别,双学士学位属于大学本科教育层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办法》第一条的规定,第二学士学位“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其主要目标是“有计划地培养某些应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可见,双学士学位教育偏重于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更加偏重于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对象目前,教育部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没有明确的管理规定,将更大的自主办学权利下放给高等院校,形成了各地区各高校各具特色的双学位培养模式。

因此,各高等院校对双学位的招生对象具有不同的规定与限制,例如中国人民大学规定申请双学位的资格与条件为:本校全日制本科二年级学生;政治思想表现好;学有余力,主修课程成绩优良,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9]。

而大连理工大学却要求申请攻读双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是获得第一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且满足各专业的具体报名条件[10]。

从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双学士学位招生情况来看,大多数高等院校都要求培养对象为在校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良好,主修专业的学分绩点要达到某一标准以上[11]。

根据《办法》第五条的规定,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也可以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

可见,是否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是满足第二学士学位招生对象的首要条件,这与双学位的要求显著不同。

同时,由于第二学士学位偏重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部分高校在招生上形成了与企业合作,定向招生的培养模式。

(三)招生计划由于各高等院校对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有很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招生计划一般都由开展双学位教育的各院系自行制订,而各院系一般又根据该专业前一年的招生情况来确定。

常常出现热门专业招生计划年年递增,而冷门专业招生计划逐年缩减,甚至取消招生的现象。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培养模式,根据《办法》第三条,“第二学士学位生只能根据国家的特殊需要有计划地按需培养,不大面积铺开,招生规模要从严控制,原则上限在部分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试行”,“年度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并严格按计划招生”。

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规模与计划有着较大的干预与控制,第二学士学位每年的招生计划比较稳定,招生人数少。

(四)专业设置对于双学位专业的设置,国家教育部给予各高等院校较大的自主权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其目的是让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所处区域优势,设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专业。

从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展双学位教育工作实际来看,大多数学校都将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强势专业作为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的专业。

对于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设置,《办法》中规定“均须由学校根据国家需要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提出包括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内容的申请报告,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家教委审核批准”。

从2001年至今,教育部每年都会对高校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进行审核并予以批复。

相比较而言,第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数量较少,需要综合考虑学校专业优势以及企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育部对第7二学士学位的专业设置审批严格且过程复杂。

(五)经费来源目前,国家没有给予高校开展的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而给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拨款[12]。

双学位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生缴纳的相关费用(按照各个学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学成本,每个学分缴纳100—300元不等)。

《办法》第九条规定,“经国家教委批准,列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内的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其所需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和财政管理体制,按照研究生班的经费标准及其他待遇,分别在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事业费中开支”。

但是,随着高校全面收费政策的实施,大多数高校将第二学士学位生的学费按照本科生学费标准收取。

(六)授位条件目前,对双学士学位授位的一般观点是:要求该双学位专业与主修专业应该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否则不能取得双学位文凭[13]。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双学位”中“双”的含义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各高校在双学位的授位工作中意见不一,双学位的含金量因学校而不同。

教育部颁布的“办法”中第二条规定第二学士学位与原主修专业原则上要求跨学科门类,但“如果国家有特殊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同一学科门类中,修完一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攻读第二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也可以授予第二学士学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