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概单选题

毛概单选题

单项选择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 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毛泽东)2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其中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3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前期)4 “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的)5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据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6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的一个主要理论问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10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11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12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13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14 在我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 对“实事求是”首先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人是(毛泽东)2 思想路线又称为(D)A 政治路线B 组织路线C 群众路线D 认识路线3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党的(C)A 十三大B 十二大C 十一届三中全会D 十四大4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首要条件是(B)A 理论联系实际B 一切从实际出发C 坚持执行党的政策方针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5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重视(A)A 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B 理论决定实践C 理论指导实践D 理论对实践的基础作用6 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和归宿是(C)A 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B 批判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C 实事求是D 坚持真理,发展真理7 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D)A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 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D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A)A 实事求是B 毛泽东思想C 邓小平理论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9 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然得出的结论是(B)A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B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C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D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党的执政基础10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A)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 事物量变质变的统一C 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D 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B)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 消灭贫穷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D 巩固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2 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要(C)A 走出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B 延续“第一次结合”的内容C 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 走出中国自己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道路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D)A 前提条件B 主要特征C 经济实质D 根本任务4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D)A 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 概括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C 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D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5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A 科学技术B 生产工具C 生产关系D 先进思想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D)A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B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D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最终取决于(D)A 社会主义公有制程度的不断提高B 按劳分配水平的不断提高C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D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8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A)A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B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C 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D 实现按劳分配9 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D)A 强大的人民政权B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 强大的人民军队D 自己的发展10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是(D)A 马克思和恩格斯B 列宁C 毛泽东D 邓小平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 邓小平强调,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而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C)A 商品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B 生产力落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C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人口多且国民素质有待提高2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B)A 马克思B 列宁C 毛泽东D 邓小平3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提到全局高度加以论述的是(C)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主要是由(A)A 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B 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C 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D 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决定的5 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长历史进程中的(B)A 初级阶段B 初始阶段C 准备阶段D 奠基阶段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B)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D 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 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C)A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C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 “三个有利于”标准8 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是(C)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围绕的“一个中心”是(B)A 人民当家作主B 经济建设C 四项基本原则D 改革开放10 新时期正式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是(C)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二大C 中共十三大D 中共十四大11 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提法是哪一年首次提出来的(B)A 1978年3月B 1979年3月C 1980年3月D 1982年3月1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D)A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C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D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3 根据“三步走”发展战略,我国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是(C)A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B 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生活比较富裕C 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D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协调发展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A)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C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 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是(B)A 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B 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 1987年的党的十三大D 1992年的党的十四大2 毛泽东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的著作是(B)A 《论十大关系》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D 《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3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是(B)A 完全相适应B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C 完全不相适应D 具有对抗性4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是(D)A 改革政治、经济体制B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C 发展生产力D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的重点是(B)A 科教体制改革B 经济体制改革C 政治体制改革D 文化体制改革6 我国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它决定于(A)A 改革的任务B 改革的方向C 改革的性质D 改革的本质7 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A)A 生产力标准B 综合国力的增强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 整个社会的发展8 我们应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C)A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B 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C 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上D 吸收、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9 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的会议是(B)A 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 1984年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C 1988年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D 1993年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0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B)A 1995年1月1日B 2001年12月11日C 1948年1月1日D 1950年3月6日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 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的党的领导人是(C)A 毛泽东B 周恩来C 陈云D 邓小平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C)A 刘少奇B 陈云C 邓小平D 江泽民3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D)A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B 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C 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干预的经济D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A)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C 私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以“三资”企业为主体5 现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A 量的优势上B 质的提高上C 控制力上D 再就业上6 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实行的制度是(A)A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C 按资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 按要素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7 在下列各种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的收入是指(C)A 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B 私营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C 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D “三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8 实行承包经营的某国有企业厂长,由于超额完成了利润等指标,除正常工资收入外,还获得5万元按承包合同规定的奖励。

这5万元收入就其性质来说属于(D)A 按劳分配收入B 按资分配收入C 超额劳动报酬即津贴收入D 机会收入或经营风险收入9 某员工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利用业余时间在民营企业兼职,年薪2万元;购买股票分得的红利2万元;出租住房收入2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