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

日本园林发展脉络【摘要】园林是一种实现人们接触自然愿望的场所,体现着经过艺术处理后,大自然美的缩影;同时也承载着非常鲜明的文化与地域特征。

日本园林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发展与时代密不可分,不仅从侧面反映了造园时期整体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与审美倾向,同时也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及信仰。

【关键词】日本园林、造园史略、造园理念、造园手法1.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的造园文化日本文化曾一度以中国文化为蓝本,从中国古老的文明中汲取营养。

日本传统的园林亦具有浓郁的哲学思想,究其理念与思想的原点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道教的阴阳五行说以及对于蓬莱仙境的向往。

日本园林就是在这样的影响下发展起来,又无处不体现出日本特有的民族个性,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造园文化。

在理念与思想上,日本园林多以大自然为主,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试图营造出一种人间乐土的境界。

2.日本园林的造园史略日本历史可分为古代、中世、近世和现代四个时代,每个时代又分成若干朝代。

其造园史亦据此而分成四个阶段。

2.1古代园林——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2.1.1大和时代(300年—592年)大和时代正值中国的晋南北朝,大和国不断像中国派出使者,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提到了皇家园林的情况,其特点是宫馆环池、环墙或环篱,苑更有池、泉、游、岛及各种动植物。

园中有游船,表明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和舟游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园林一开始就很发达,并未经过像中国那样长久的苑囿阶段。

大和时代的园林和中国最初供帝王权贵打猎游玩的“囿”有着同样的作用。

2.1.2飞鸟时代(552年—645年)日本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在从中国传入佛教后,日本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也在日本兴盛起来。

我最先把佛教传入日本,受中国蓬莱仙境的影响,在院子里挖地造岛,请仙人居住。

《日本书纪》推古三十四年(626年)六月条,关于我马子宅邸园池有如下记载“家于飞鸟河之傍,乃庭中开小池。

仍兴小岛于池中,故时人曰岛大臣”。

此时的日本园林取法中国的园林形式,以池,岛为骨干的庭园形式,已基本确立。

在这一时期,不仅皇家有园林,私家园林也出现了,城外的离宫之制亦初见端倪。

藤原宫庭、飞鸟岛宫庭园、小垦宫庭园、我氏宅院亦是飞鸟时代的代表作。

2.1.3奈良时代(645年—794年)这是日本全面吸收盛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日本灿烂古典文化的繁盛时期。

这时的天皇们仿照唐代都城长安的模式建造了新的都城平城京,其城市布局与长安城非常相似。

奈良时代的造园分皇室宫苑与贵族宅园两种类型,其造园的形式、风格甚至园林游赏容都以模仿唐朝为特色,庭园池中放入水鸟,并伴以小桥,池中采用岩石,仿造海景容姿,使不易见到海的山间地带可以欣赏到大海风景。

皇家园林中的平城宫南苑、松林苑等以及私家园林中橘诸兄的井手别业、长屋王的佐保殿等都是奈良时期造园的重要容之一。

不过,这些往日庭园皆成为了过眼云烟,无处追寻遗迹。

2.1.4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为了避免奈良日益强大的佛教势力对政治的干涉,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现京城都)。

据载恒武天皇时期主要建筑都仿唐制,苑园多利用天然的湖池和起伏地形,并模仿汉上林苑营造了“神泉苑”。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提炼唐风神泉苑文化,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文化。

寝殿造建筑成型,形式都为左右对称的,由于宫殿式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布置的,因此园林皆修建在建筑的南侧。

在平安时期的初期形成了宫殿式建筑庭园,庭院整体的布局形式大多以水池为中心,亦称池泉式。

池泉表示漂浮着神仙岛的大海,同时池中还修筑有象征蓬莱山的小岛,有小桥将各个小岛之间以及小岛与池岸联系起来。

这些都源于中国的道教思想,引水造溪流的手法是这种形式园林的最大特征。

末期,伴随着中国佛教思想的传入与流行,净土庭院应运而生。

在宫殿式建筑庭园的形式当中融入了净土思想①。

在净土庭院中,漂浮着神仙岛的大海变成了表示极乐净土的黄金池,而象征着蓬莱山的小岛则变成了代表须弥山的石组②。

从容上看,与寝殿造庭院不同,然而在造园形式及技术上,二者确是一致的。

这一时代对庭园山水草木经营十分重视,诞生了日本最早的造庭法秘传书——《前庭秘抄》(又名《作庭记》)。

对日本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中式园林——镰仓时代、室町时代2.2.1镰仓时代(1192年—1373年)12世纪末起,武士当权,社会动荡不安,佛家思想深入人心,日本园林从此走向园林,形成朴素实用的宅园;后期宋朝禅宗传人日本。

禅宗讲究空灵颖悟,通脱不拘,所以这些流派的建筑也都简约素朴。

在寺园改造和新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庭院形式——枯山水。

随着时间的推移,庭院中水面变小,出现了建筑之间的庭,湖的形状也变得更加复杂,游览方式由舟游式向回游式发展,既可以沿湖欣赏景色,又可以从某个建筑中眺望远方的景致。

2.2.2室町时代(1373年—1573年)枯山水室町时期,传统贵族文化与新兴的武家文化即市民文化融为一体,同时完成了对唐、宋、元文化的吸收和消化,形成独立的日本文化。

室町时期是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

自这一时代开始,日本园林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前期产生的枯山水在此朝得到广泛的应用,独立枯山水出现;室町末期,茶道与庭园结合,初次走入园林,成为茶庭的开始;书院建造在武家园林中崭露头角,为即将来临的书院造庭园揭开序幕。

在日本进入武家统治的时代(即日本的镰仓时代、南北时代和室町时代)之后,产生的池泉·回游式庭园(池泉式)和枯山水庭园,都是禅宗思想在一般社会的精神渗透,通常将这两种形式统称为——禅宗庭园。

值得一提的是,枯山水创始人——梦窗疏石的作品京都西芳寺是日本传统园林的传世之作,同时亦是早期枯山水的代表作。

在日本造园史上,西芳寺标志着一个明确的转变,从此,禅宗进入园林之中,园林开始向抽象化方面发展。

2.3近世园林——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2.3.1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这一时期,战国时代结束,国家重新统一,社会趋向稳定。

在贵族武士们的建筑中生成了追求豪华壮丽的潮流。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书院式庭园以及室町时期出现的茶庭也逐渐盛行起来。

书院式庭园的表现特征多为池泉式庭园,一般都在池泉中修筑有象征蓬莱山的小岛,并且在岛上还建有休息和观赏景色的亭台。

此外,池泉多采用巨大的山石和色彩丰富的彩色山石表现繁荣和吉祥。

与书院式建筑风格相符合。

茶庭也被成为露地,是附属于茶室的庭园,也是随着茶室的兴起而产生的一种庭园形式。

这种庭园的主要特征是庭院与茶室的不可分离性,根据茶道的功能流程来进行茶庭的流线布局,这是茶庭的一个重要特点。

2.3.2江户时代(1603年—1867年)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家思想取代了佛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的中庸思想将园林的综合性进一步提高,而江户中期以后的庭园,也逐渐失去了室町时代的禅味。

出现了皇家园林以桂离宫庭园为首的,武家园林以金泽兼六园为代表的一系列著名庭园。

主要有回游式庭园和大名庭③两种园林形式:回游式庭园是一种以书院式庭园和茶庭相结合的综合式庭园,在一个院子中会有不同的分区,强调和突出不同区域的自然风景的不同性格和特点。

大名庭则是在平坦宽敞的土地上将各地的风景名胜进行再现和再造,如同颐和园中有谐趣园的缩影一样。

保留至今的桂离宫、仙洞御所、修学院离宫、京都御所号称京都四大名园,代表了日本传统庭院的主要风格和特征。

此时园林不仅集中于几个大城市,也遍及全国。

桂离宫茶庭回游式2.4现代园林——明治时代以后,包括明治、大正、昭和及平成时代的园林。

明治时代迎合了当时世界围的资本主义革命,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开始出现,大量地使用缓坡草地、花坛喷泉及西洋建筑。

许多古典园林在改造时也加入缓坡草地,形成开放公园。

同时许多传统形式的庭园仍在营造中,出现了代表明治和大正年代的草庭,代表昭和时期的杂木庭。

3.总结日本古典庭园的发展以及其独特的园林风格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以泉源为基地,创立池泉园,即中国的山水园。

平安时代加大模仿中国唐朝的山水园,由唐风园林发展为寝殿造庭园。

镰仓时代随着佛教的传入,创立了有唐风山水园风格的净土式庭园。

江户时代将前面出现的池泉园、枯山水、茶庭融于一园之中,形成了综合性回游式庭园。

日本的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一样,每个庭园都有一个创作的主题,即立意。

将人的心世界通过“庭园”这种三维的空间表达出来,寓情于景。

自然的美,佛教的宇宙观,蓬莱仙境,童话世界以及传说、诗歌中的情景都成为了庭园创作的主题,并且在庭园当众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拥有着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子,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日本民族就是这样,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去其糟泊,取其精华。

不是简简单单的抄袭,而是注入自己的文化涵,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便是属于自己国家的东西。

这是值得我们所学习的。

注释①远离烦恼和尘嚣,神仙和菩萨居住的极乐净土②所谓的须弥山是佛教的宇宙观中,被称为宇宙中心的山。

在佛教看来须弥山的四周分部着九山八海,日月环绕在其周围。

③大名指的是日本封建时代的诸侯,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大名庭就是各个诸侯在江户城或各个地方城市所建造的庭院形式。

【参考文献】1.《中外造园艺术》,中国建筑工业,海燕编2.《日本庭园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宁晶著3.《中外造园史》,华中科技大学,健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