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共轨系统PPT
2. 需要活塞增压,增压过程响应慢;30ms
3. 可以实现预喷射,但是预喷射不能灵活调节; 4. 电磁阀采用高电压驱动,实现电磁阀的快速闭
合控制。 5. 整个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较高。
第47页
§2.3.3 BOSCH高压共轨系统
第48页
高压共轨系统在BMW轿车柴油上
第49页
BOSCH的高压共轨系统
第10页
位置控制式分配泵
油温传感器 喷油量调整 屏蔽轴
位置传感器 分配转子
分配转子
凸轮轴 定时控制活塞
出油阀 油量控制套筒 定时电磁阀
第11页
另一种位置电控VE泵
线圈
位置传感器
衔铁
断油电磁阀
定时控制阀
油量控制套筒
第12页
控制特点
•油量控制特点:
调速器被取消;对油量控制套筒实施位 置饲服控制;喷射量的间接控制
此需要的峰值转矩比较小,2升的轿车发动机的高压泵在 标定转速和1350bar压力的条件下,需要3.8Kw的驱动功率。
第81页
6 关于共轨系统的基本问题(续)
问题11:高压泵能否实现的省功率运行? 首先是很有必要,因为从PCV泄压的燃油已经被加 压,油温会升高而且能量损失加大。利用高压泵的 单个柱塞关断阀,可以进一步降低高压泵的能量损 失。
平最高
第62页
附:五十铃共轨系统
第63页
附:五十铃共轨系统
第64页
附:五十铃共轨系统
第65页
§2.3.5 压电晶体喷油器—共轨2
第66页
压电晶体相对线圈执行器的优点(1)
第67页
压电晶体相对线圈执行器的优点(2)
第68页
由压力控制模式向体积控制模式过渡
第69页
体积控制模式和压力控制模式的功率损失
(2)喷射压力的大小只和凸轮型线以及发动 机转速等结构参数有关,不能根据发动机的工况 灵活调节;
(3)无法实现灵活的预喷射和多次喷射。
第36页
§2.3 第三代高压共轨系统
1 共轨压力的反馈控制 2 喷油量控制 3 喷油定时控制 4 预喷射控制
第37页
§2.3.1 共轨控制系统的类型
1 中压共轨—HEUI系统 2 高压共轨—线圈电磁阀喷油器 3 高压共轨—压电晶体喷油器 4 共轨系统的控制特点
PCV阀
第57页
PCV阀
第58页
喷油器
第59页
喷油器
第60页
共轨系统的组成
第61页
§2.3.4 共轨系统的总结
1. 共轨压力反馈控制—PCV/高压传感器; 2. 喷油量、喷射定时、喷射压力和喷油
速率的综合控制; 3. 燃烧噪声、排放、动力性和经济性的
综合优化控制; 4. 系统最复杂、制造成本最高、技术水
第80页
6 关于共轨系统的基本问题(续)
问题8:共轨安全阀(限压阀)的压力是多大? 大约是1500Bar左右。安全阀打开一次后,共轨压 力降到很低的水平(200Bar左右),从而实现安全 停机。
问题9:高压油管的要求:可以持续承受较高的静态压力 和动态压力波动。油缸内径2.4mm时外径为6mm。
问题10:高压泵的驱动功率? 由于高压泵有三套柱塞系统,每120供油一次,因
第70页
空气和燃油集成模块
第71页
柴油机的理想喷油速率
第72页
共轨系统的预喷、主喷和后喷
第73页
喷油量和共轨压力、喷油脉宽的对应关系
第74页
三种典型的喷射系统的喷射压力比较
第75页
6 关于共轨系统的基本问题
问题1:共轨多大的功率范围? 轿车、轻卡、重卡、机车、船舶均可 30Kw~200Kw/缸的功率范围
柴油机共轨控制系统
一、为什么需要共轨控制系统; 二、柴油机三种电控系统的对比;
(1)第一代位置控制式 (2)第二代时间控制式 (3)第三代高压共轨控制系统 三、柴油机的空气控制系统; 四、共轨控制系统的结构细节; 五、关于共轨系统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1页
柴油机面临的问题
第2页
§1 柴油机面临的问题
第38页
§2.3.2 液力活塞增压喷射系统-HEUI
第39页
HEUI的含义
第40页
HEUI系统组成
第41页
HEUI的预喷射功能
第42页
HEUI的主喷射
第43页
HEUI的机油压力控制
第44页
HEUI的燃油供油泵
第45页
HEUI的控制系统
第46页
HEUI的控制特点
1. 机油压力和增压活塞配合完成喷射压力控制, 以较低的共轨压力来实现高压喷射;
• 与汽油机比较:
– HC和CO排放相对较少 – CO2少 – NOx排放和汽油机基本相当,但是汽油
机可以加三效催化装置 – 微粒排放较高 – 噪声较大
解决NOx和PM的排放
第3页
柴油机面临的问题
第4页
柴想喷射特性
– 预喷射、初始喷射速率低,主喷速率 高,后喷停止速度快
• 缸内高压喷射
– 轿车:2000bar,卡车:2600bar以上
• 增压中冷,废气再循环(EGR)
– 提高升功率、经济性和降低排放
第6页
柴油机发展趋势
• 排气后处理
微粒捕捉器,氧化催化器,NOx催化器
• 解决方案:电子控制:
–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 – 电子控制可变截面涡轮 – 电子控制废气再循环 – 电动进排气门 – 电子控制单元 实现理想的喷油速率是解决柴油机排放的基础,
实现机械混合运行,安全可靠; 缺点:间接控制,响应慢,对发动机性能改善有限
第19页
§2.2 第二代时间控制式
1 分配泵系统 2 直列泵系统 3 电控单体泵/ 泵喷嘴系统 4 第二代电控系统的总体特点
第20页
§2.2.1 基于分配泵的电控系统
第21页
分配泵的电控系统框图
燃油箱
加速踏板传 感器
传感器
问题14:共轨压力波动峰值有多大? 一般在共轨的平均压力的百分之几的水平以内,例 如怠速时的共轨平均压力一般在350巴左右,其压力
第83页
6 关于共轨系统的基本问题(续)
波动在几巴到十几巴的水平。在大负荷供况下,波 动幅值在100巴以内。 问题15:共轨到各缸之间要有限流器,为什么? 主要是为了保证发动机的安全,使得从共轨到喷嘴 之间的流量受到限制,从而保护发动机过载,这是 当某缸电磁阀失效以后,从机械上保证发动机不受 损坏的装置。 问题16:喷油器的响应时间:一般要实现1mm3~4mm3的喷油 量,电磁阀响应在0.2ms~0.3ms之间,才能实现。例 如五十铃的电磁阀由125V电压驱动,响应约为0.22ms。
第34页
第二代电控系统总结
(2)与第一代的差别:
采用电磁阀实现对喷射过程的直接数字 控制,不但可以控制喷油量,而且可以控制喷 射定时,实现高频和更加灵活的控制功能;而 且可以实现分缸独立控制。
第35页
第二代电控系统总结
(3)第二代电控系统的缺点:
(1)仍然依赖于传统的脉动高压系统,使得 高压喷射的区间受到凸轮型线的限制,无法实现 大范围的喷射定时控制;
喷油器
滤清器
电磁阀
第22页
喷油控制功能
密封端口
第23页
ECU模块
第24页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第25页
控制时序
第26页
§2.2.2 基于直列泵的电控系统
电控单元
喷嘴
高压
电
油路
磁
阀
低压
油路
简化直列油泵
输油 泵
位置/转速传感器
PPVI:在直列泵上实施的时间控制式电控系统
第27页
PPVI液力系统结构框图
配合空气系统和电子控制,是柴油机发展的 根本途径。
第7页
§2 柴油机三种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对比 1 位置控制式 2 时间控制式 3 高压共轨系统
第8页
§2.1 第一代位置控制式
1 分配泵位置控制 2 直列泵位置控制 3 第一代电控系统的总体特点
第9页
§2.1.1 分配泵位置控制系统 机械式分配泵
取消机械调速器 对齿条/拉杆的位置
实施电控
第16页
装有柔性动力系统的混合调速器
第17页
装有柔性动力系统的康明斯发动机
第18页
§2.1.3 第一代电控系统特点总结
间接控制喷油量——位置饲服 间接控制喷油定时——液力系统饲服控制 喷射压力大小控制——取决于原有机械系统的性能 喷油速率控制——取决于原有机械系统的性能 优点:技术难度小,改动工作量小,成本低,可以
后喷会影响经济性(3%~5%),同时也会影响机油消耗。
第78页
6 关于共轨系统的基本问题(续)
问题6:共轨系统中,哪些关键参数是新的? 和传统的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相比,增加了共轨压
力传感器,实现了共轨压力的闭环控制,从而大大增加了喷射 控制的灵活性,增加了喷射压力控制、预喷油量控制、预喷定 时控制,后喷油量控制、后喷定时控制。由于这些新的功能的 增加,共轨发动机的标定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变量增加 之后,虽然给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更加的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意 味着增加了试验匹配的工作量。 “最佳状态一直是追求的目标,但是没有最好,只有可以接受” 的标订规则。
问题4:预喷油量和角度? 1~4mm3,3~5%的总油量,角度可以达 到 TDC前90。
第77页
6 关于共轨系统的基本问题(续)
问题5:后喷的作用和角度? 用来形成较浓的空燃比——实现降NOx的功能。可以在 TDC后200~220进行喷射,所喷的油量不会在缸内正 常燃烧,一部分通过EGR重新进入气缸,其它的油量经 排气管到达NOx催化器,达到降NOx的目的。通过EGR循 环的燃油相当于大提前角预喷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