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全球投资者体验研究报告——费用与支出
Morningstar晨星(中国)研究中心王蕊
近期,Morningstar晨星公司在全球发布了关于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等26个市场共同基金投资者的体验报告。
晨星第六份全球投资者体验报告将从以下四个维度作出评估,并发表独立章节:费用与支出、监管与税收、信息披露、及销售。
费用与支出章节评估全球基金投资者承担的基金费用,考察全球基金行业的行业实践,旨在描绘现阶段共同基金的投资者体验。
晨星希望籍此可以推动全球的监管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分销渠道、媒体等各方就如何提升基金投资者体验进行研究与探讨。
研究方法
该报告主要的研究对象为每日开放申购与赎回的共同基金,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投资公司、公募基金、单位信托基金、UCITS与SICAVs。
研究对象不包括其他集合投资类工具,如保本基金、可变年金、保险连结基金、私人养老基金、封闭式基金、集体投资信托基金、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
需要关注的是,这项研究并没有评估投资者通过咨询投资顾问而购买基金产品的潜在成本,因为26个地区并没有披露相应的投资咨询费用,且这项费用会依据投资者、投资咨询公司或是账户的属性而呈现差异化的费率结构。
因此,我们选取年度运营费率资产规模加权中位数,来衡量不同市场基金的费率水平。
同时,计算过程中仅考虑“零售”份额,而最小投资额超过10万美元则被定义为“机构”份额且不参与费率计算。
运营费率反映基金运作过程中持续发生的费用,除管理费、托管费与其他费用外,还包括嵌入式分销费用(国内为销售服务费)、尾随佣金(国内为客户维护费)与业绩提成费用。
该指标不包括在销售渠道购买基金的一次性费用,如前/后端认(申)购费与赎回费用。
研究方法论会惩罚高费率的基金市场,主要原因是这些市场的基金往往捆绑分销费用与顾问费用,且以尾随佣金的方式从基金公司收取,不仅使基金本身的运营成本上升,同时投资者利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
因此,晨星倡导基金费用分拆,有利于促进费用的透明化和费用的有序竞争。
本研究还包括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问题去评估每个市场ETF的普及率及使用情况。
从全球范围来看,ETF作为“非捆绑式”费用的典型代表,是投资顾问帮助客户构建组合理想的底层资产,也是行业最佳实践的体现。
主要观点
报告指出全球投资者购买基金的费用呈下降趋势,但各市场呈现一些显著的差异。
以下列示全球基金运营费率下降的主要驱动力。
•从法律法规角度出发,英国的零售分销审查制度(UK Retail Distribution Review)、澳洲未来财务咨询服务(FOFA)和皇家委员会对银行的一系列稽查,和欧盟金融工具市场法规(MiFID)的演进,使得英国、澳洲以及欧洲一系列市场尤其是荷兰的基金费率进一步降低。
此外,2018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SEBI)也介入基金市场,下调印度基金总费率的最高限额。
•当投资者面对不同渠道销售的基金产品时,对费用的认知提升使他们逐步重视降低费用的重要性,低费用的基金份额不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以管理的客户资产规模计提顾问费用的趋势愈演愈烈,进一步催生了市场对低费率基金(如被动管理基金)的投资需求。
捆绑分销费用与咨询费用的基金份额因整体费用较高,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反对。
•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基金公司往往通过降低费率进一步争夺市场空间。
在被动基金(ETF与共同基金)的领域里,一场价格战正悄然发生。
如富达基金在一些市场中将旗下的产品运营费用降为零,给行业内的其他竞争者造成极大的费用压力。
本篇报告中的费用与支出评分包括5个等级,分为「最高」、「高于平均」、「平均」、「低于平均」及「最低」。
晨星给予澳洲、荷兰及美国「最高」评级,表示在费用与支出方面,这些市场的实践最有利于投资者。
相反,晨星给予意大利及中国(台湾)「最低」评级,因为两地基金市场都涉及偏高的费用与支出。
数据来源:Morningstar晨星;↑代表评分上升,↓代表评分下降,=代表评分没有改变;*代表首次覆盖的市场或地区
美国、澳大利亚及荷兰获得「最高」评级。
美国凭借规模经济效应及良性的业界竞争,在全部六份全球投资者体验研究报告中获得「最高」评级。
澳大利亚及荷兰连续三份报告中获得「最高」评级,因为这两个市场均具备有效的监管法规提高收费透明度,而行业竞争及规模经济效应更助力澳大利亚投资者节省成本。
近几年,澳大利亚和荷兰接连禁止了基金销售佣金的收取,但是这两个市场颁布禁令所产生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澳洲所颁布的祖父条款
禁令只对新的佣金收取安排产生影响,而荷兰的禁令则是面向市场中所有的基金,要求基金公司将投资者从收取佣金的份额中全部转移至免佣金份额中。
2019年7月,澳大利亚政府提议在2021年1月1日正式取消所有采用旧规则的佣金制度(grandfathered commissions)。
中国(台湾)及意大利都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获得「最低」评级。
中国(台湾)长期在费用与支出方面表现较弱,一些基金的费用在研究报告全部覆盖的市场中为最高。
部分原因是由于当地市场绝大部分基金集中投资于新兴市场的债券或是高收益债而导致费用高企。
此外,当地市场大量的新发基金偏高的费用也拖累了该市场的费用评分。
意大利的评级也由「低于平均」下调至「最低」,因为个人投资者需支付前端销售费及尾随佣金。
意大利各资产类别的基金也涉及偏高的资产加权费用率中位数。
多个市场的政府推行税收优惠或强制性政策去鼓励储蓄,促使监管机构加强提高收费的透明度。
受益于市场上行以及投资者储蓄的增加,基金行业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并开始聚焦与投资者同享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例如在费用与支出方面,印度的评级便由2017年的「低于平均」上调至本期的「平均」。
印度以往为费用率最高昂的市场之一,但监管机构已禁止基金收取前端销售费及预付佣金,最近也为收费设置上限,这些均是有利于投资者的举措,也是促成印度评级上升的主要原因。
国内市场基金的费用与支出的评级提高至“平均”,对比上一期评价结果有所改善,主要原因是债券型基金的年度运营费率资产规模加权中值由2017年的0.61%降至2019年的0.44%。
国内低费率、短久期债券基金产品的激增吸纳了大量资金,导致债券型基金的费用中值呈下降趋势。
混合型与股票型基金的费用中值分别为 1.77%和 1.76%,与上一期评价结果基本持平。
国内市场超过70%的基金份额收取前端销售费用,但不同的渠道销售费用的收取存在差异。
例如,与选择从银行购买基金的投资者相比,在网上购买基金的投资者往往可以享受更大的销售费用的折扣。
对于国内的个人投资者来说,通过支付费用而获取投资建议的做法并不常见,而通过前端销售费、销售服务费或客户维护费获取投资建议的做法则较为普遍。
几乎所有的基金都涉及销售服务费与客户维护费,但投资者仍然可以触达认(申)购费用为零的货币市场基金与一些债券型基金。
国内有关分销商佣金披露的规定正在发生变化,监管机构于2019年颁布针对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的征求意见稿,要求基金销售机构向投资者完整披露并细化其从基金销售活动获得的全部费用或者经济利益,强化了费用需要清晰化的要求。
在现存法律法规体系下,国内并未禁止基金采取浮动管理费率的模式。
从目前市场上运作的浮动管理费率基金来看,其费率的收取方式既有支点费用浮动方式(双向浮动、对称提取),也有根据基金收益率分档收取管理费的方式。
根据晨星研究,监管在这类产品的审批较为谨慎,一定程度上造成浮动管理费率产品在国内数量偏少的现状。
目前,国内市场供个人投资者选择的境外注册基金数量有限。
在“中国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计划”的实施下,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互认购买少量以香港为注册地的海外基金,一定程度上助力个人投资者实现全球配置的投资目标。
国内的个人与机构投资者都可以投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但机构投资者一直是ETF 基金的主要持有人。
个人投资者为购买ETF基金而支付咨询费用的实践很少。
ETF基金与其他公募基金在税收优惠上没有显著差异。
本地上市的ETF基金覆盖了较为广泛的资产类别,包括国内和全球股票、固定收益和大宗商品。
尽管本地投资者不能购买海外交易所上市的ETF,但他们可以通过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发行的ETF联接基金或FOF基金而间接获得海外ETF的投资敞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