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慧城市建设主题和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主题和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主题和框架(一)智慧1建设的总体需求1市智慧城市建设以智慧服务为着眼点,以提升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枢纽服务功能、促进低碳绿色创新发展、增强核心城市的凝聚力为导向,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发展愿景,围绕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主题展开。

智慧的交通运输是智慧1不可或缺的主题。

发挥1市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围绕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建设要求,打造与区域核心和枢纽相匹配,与港澳可衔接,与国际先进水平可比较,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智慧化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将区位上的枢纽和核心转化为交通运输出行服务功能上的枢纽和核心,吸引国内外资金、货物、商旅人群在1的聚集、加工、中转、增值。

智慧的产业支撑是智慧1助力和推动1科学崛起的重要内容。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围绕大力推动“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推进东部发达区域优势要素向西部转移扩散、强化与港澳经济纽带关系和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经济的重要作用、促进产业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等方面的产业发展道路,智慧1建设要面向企业,提升经济服务水平,打造高端优势要素扩散,提升经济特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吸引和激发创新要素孵化成长并形成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发展产业信息化及信息化人才培育服务业。

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和智慧的社会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主题。

智慧1需要强调1市“易商环境”的改善,强调政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强化信息化在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公安、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增强管理的科学性,高标准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面向户籍人口、旅居人口、过境人口的社会服务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创造能够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

围绕“建立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建设要求,智慧1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无边界传播作用,智慧的文化传承是智慧1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

同时,1市正处在率先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是支撑率先转型发展的关键,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着激烈的人才竞争,需要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来抓,发展信息化人才培育等高端服务业。

(二)智慧1建设的具体需求1.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的核心诉求是:面向枢纽城市的物流、人流提供智慧出行服务,构建与区域核心和枢纽相匹配,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信息化支撑体系,构建基于物联网的“车联网”服务平台,助力打造“粤港澳交通枢纽”、“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

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需要紧抓1毗邻港澳、辐射粤西的地缘优势,紧抓海港、空港、口岸联动的需求,以及伴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高栏港等港口的升级、1机场航线的进一步丰富后,人员、货物、车辆、船舶、航空器流量的爆炸式增长对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提升的需求,面向交通运输管理者、交通运输服务商业企业、商旅人群和本地居民提供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和智慧化的出行服务,最大程度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最大限度提高交通枢纽的运行效率。

因此,智慧的交通运输主题主要聚焦:(1)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心信息平台及应用平台,提升综合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2)强化交通信息的采集和资源整合,支撑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口岸“五位一体”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开展“车联网”建设;(3)突出交通出行服务,彰显交通服务人文化;(4)聚焦电子口岸、智慧港口、物流服务信息化等代表性建设内容,提升运输服务水平。

2.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助力和推动“三高一特”产业发展和经济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夯实国内外高端企业在1投资经营的信息化环境,推动产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建设产业链协同、产业创新等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聚合和降低创新成本,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智慧支撑服务,提升本地产业发展水平。

智慧的产业支撑主题需要服务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更好的投资、生产、经营环境,吸引优秀高端企业入驻,发展高端经济、总部经济,助力“三高一特”产业引进和落地。

服务企业创新,打造良好的网络创新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孵化和塑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服务产业改造,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参与国际中高端竞争的竞争力;服务产业协同,打造无边界的网络协同环境,增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推进发达区域的优势要素实现扩散,提升辐射和带动能力,改善对龙头企业的依赖,增强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

发展产业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人才培育服务业,有效支持产业信息化发展。

因此智慧的产业支撑主要聚焦:(1)推进“两化深度融合”;(2)促进产业链协同,提升集聚效应;(3)打造公共支撑平台,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化门槛;(4)建设智慧园区;(5)建设征信系统,打造电子商务平台,优化企业营商环境;(6)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支撑旅游服务、金融服务产业发展;(7)产业信息化与信息化人才培育服务业发展。

3.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智慧的城市管理主题的核心诉求是:面向城市管理者提供智慧化的管理手段,打造城市“规”、“建”、“管”一体化的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体系,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智慧化的城市公共服务,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在1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中,高标准地打造城市发展新格局。

随着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经济特区向全市扩容,横琴新区发展纳入国家战略,高栏港经济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1东部大转型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1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迎来了城市功能升级的关键期。

城市管理主题需要围绕枢纽城市和核心城市功能升级的需求,1智慧城市建设要建立超越珠江口西岸城市,比肩北、上、广等领先城市的枢纽和核心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围绕“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环境”的要求,1智慧城市建设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提升管理能力,推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转变。

同时,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需要跨领域、跨系统的协同配合,需要推进城市管理的共享和协同。

因此,智慧的城市管理主要聚焦:(1)强化信息资源整合,推进各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支撑城市管理的协同;(2)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化;(3)深化环保、城管、市政、安全生产信息化;(4)城市公共安全及应急指挥信息化。

4.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围绕“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形成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治理模式”的要求,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提升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政府“易商服务”和政务服务水平,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

智慧的政务服务主题需要大力提升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跨部门的政府服务与资源整合共享、业务协同联动和决策科学支撑,打造以公民和企业为核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公众、企业与政府的互动,支撑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

在政务服务层面,让市民和企业可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电话、移动终端等多种渠道获取一致与整合的政务服务,推进审批流程简化,提高商事登记、项目审批效率,提升“易商服务”水平;在政务公开层面,深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促进行政服务效率提升和政务公开透明;在政务决策层面,通过对政务数据的整合分析利用,将政务信息资源转化为辅助决策知识。

因此,智慧的电子政务主要聚焦:(1)“易商服务”服务水平提升;(2)推进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推进整合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企业网页建设;(3)完善政务协同办公应用,建设和推广移动办公,提升政务业务效率;(4)深化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科学决策支撑。

5.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社保三大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面向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智慧化的针对性服务,提高获取公共服务的便捷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与欧美先进国家媲美的宜居软环境。

智慧的社会服务主题需要围绕1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构成特点,关注候鸟人群的服务,考虑老人、小孩等不同人群的服务需要,在1智慧城市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的生活品质,努力满足居民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市民最直接、最关注的需求,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以人为主线,整合各类民生服务,提升民生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保、社区等方面提供跨部门协同、一站式社会服务。

因此,智慧的社会服务主要聚焦:(1)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整合,支撑跨部门、一站式的便捷民生服务,支撑服务创新;(2)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3)推进市民卡、市民网页和企业网页等整合的服务渠道建设;(4)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6.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的核心诉求是:发挥信息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传承中的无边界传播渠道作用,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文化生活,培育和弘扬1精神,塑造和传播主流价值观。

智慧的文化传承主题需要围绕1市“加快形成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的总体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蓝色1、科学崛起”战略中关于“培育和弘扬1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部署,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无边界传播渠道作用,加强对1精神的宣传推广;推进1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的数字化,加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推广;与加快建设歌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发展相配套,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加强网络空间交流秩序的维护,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因此,智慧的文化传承主要聚焦:(1)打造多渠道、多终端立体覆盖的文化宣传推广网络,加强特区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推广;(2)建设数字文化资源库,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和文化事业网络化,丰富文化资源供给能力;(3)建立网络文化监管和引导手段,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4)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智慧1建设的总体框架智慧1以“以人为本、智慧服务”为愿景,聚焦智慧的交通运输、智慧的产业支撑、智慧的城市管理、智慧的政务服务、智慧的社会服务、智慧的文化传承六大主题的智慧应用,以“一卡(市民卡)、一网(网上办事大厅)、一号(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页(市民网页、企业网页)、一库(智慧1信息资源库)、一平台(智慧1综合服务平台)”六个综合性基础平台系统建设,统筹、整合各专业应用系统和平台,逐步形成智慧1“6+6”信息化体系。

智慧1的总体框架包括愿景、目标、管制架构、战略主旨、智慧城市的基础组成部分、智慧城市重点主题、政策和标准、绩效指标八大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