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教师业务学习笔记读书应该是教师的立教之根,生存之道;为了督促教师们读书,学校规定每月必须写出不少于1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业务学习笔记的内容与往年相同,只见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但没有什么新的内容,从这可以看出:教师们既没有看什么书,也没有认真思考,有的只是“埋头苦抄”。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读书并没有成为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
很多教师认为,传授知识重在吃透教材,只要熟悉学生和教法,就能取得好成绩。
尤其是很多老教师,他们教龄较长,对于相应年级的教材更是“滚瓜烂熟”,所以他们也认为没有读书的必要,没有将读书视为提高自己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的重要途径,他们仅仅把“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看作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
二是无书可读。
学校没有新购进的书籍供教师阅读,图书室早已“画檐蛛网,门可罗雀”,图书也多是上世纪迎“普九”验收时添置的。
学校十几名教师只有三四种教学刊物,教师读书资源如此紧张,加之教师主动购书用以提高自身的欲望并不强烈,使得读书活动成了“无米之炊”。
三是读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
当前督促教师读书的形式主要是撰写读书笔记,而老师们的读书笔记多是“急时抱佛脚”,在检查的前几天集中抄写,一蹴而就,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老师们每年的读书笔记都相同,四、五年都在读着同一本书(其实只是在机械地抄写往年的读书笔记,很多教师连书都没见过),这样乏味、枯燥的形式会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可想而知。
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我们做教师的必须成为“读书人”,这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召唤、一种责任,一个读书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
为了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让教师在读书中成就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生活,让教育事业因教师执著的读书精神而更加精彩,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提高教师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手中仍然握着原来的“旧船票”死死不放,又不肯通过读书来来接受新的东西,显然不能适应新课改这艘“大船”,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唯有读书,才可以让我们浮躁的内心宁静平和,透过现实的迷雾,去捕捉前头的一丝丝光亮,锤炼教育的智慧,拥有自己的思想。
一句话,读书就是我们教师有效实践新课改的一种强大支撑!。
其次,学校有计划地定期购进一些前沿图书,数量不一定大,但种类一定要多。
既有教育专著又有教育小故事,既有教学设计又有保健养生,能够满足广大教师的不同需求,调动他们读书的欲望,从兴趣入手,渐渐养成习惯。
学校还可设置一份读书基金,比如每学期为每位教师提供50元钱用于购书,教师可以凭借购书发票由学校报销,所购图书归学校所有,阅读完毕后充实到学校图书室。
超出50元的部分由学校按照一定比例予以报销,势必会激发起广大教师的购书和读书积极性。
第三,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促读书,进而改变当前机械应付的局面。
学校可以成立“教师读书会”组织,组织教师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分散读书和集体读书相结合,定期召开读书座谈会,定期撰写读书体会,进行教师“读书之星”的评选,等等。
也只有真正开拓读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真正激发出广大教师的读书积极性,使阅读走进他们的生活,认识到读书的价值,进而使读书成为其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借助网络,改变教师理论学习方式,改变检查方式现在,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校园网建立了,大多数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人人可以上网,何不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学习呢,好的资料可以下载下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把学习情况上传到自己的博客或者自己的网校office,检查时也很方便,什么时间学的,学的什么,什么时间上传的,一看便知。
资源不用是最大的浪费。
读书笔记摘录及读后感一、摘抄式笔记采用摘抄式笔记须注意:1.要摘抄那些精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2.摘录后要经过核对,注意与原文相符,甚至标点符号也要与原文一样,否则就有可能把作者的原意弄错;3.摘抄前后或中间有所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
如果遇上原文已有的省略号,要加括号注明“(省略号为原文已有)”,以便区别;4.摘录可以帮助记忆,同时,抄录下来的资料也有利于保存,便于今后温故知新或写作征引,所以,一定要在抄录(或剪贴)后注明资料的来源,如书名或刊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年月等,需要时可查考原文;5.使用卡片摘抄资料,一张卡片只能记一条材料,不能因为怕浪费纸张而在一张卡片上记几条材料。
否则,不便于分类,也不便于检索;6.如果能在抄录后,随时写一点体会、感想,可以促使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例一:(妙录名言)类:名人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资本论》法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6页。
) ——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习惯例二:(摘抄优美的语句)类:作文•写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
红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
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的景色。
(描写夏日荷塘景色。
摘自《荷叶咏》)二、读书心得读书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经过认真的思索,参考有关的资料,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的思想、学习、工作的实际,总会有一些见解、体会和心得,把这些体会或心得写下来,形成完整独立的一篇文章,就是读书心得,也叫读后感。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与批判。
总之,读书心得是将自己阅读后的感受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与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相比,这是读书笔记中要求更高的一种笔记形式。
写好读书心得,是理解原文内容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写好读书心得,需要了解其写作规律,注意其写作方法。
1.要认真阅读原文读书心得顾名思义就是要先读后得,要有感而发。
而“读”是“得”的前提,读者之“得”则要建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
2.要介绍读物的概况读书心得是读后之得,因何而“得”应讲清楚。
这就要求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介绍“读”的内容,就是概述读物的内容要点,或者主要的中心思想,或者直接引用原文的某些文字。
然后,再引出自己根据以上内容的感想。
这可以说是写读书心得较为固定的格式。
3.必须观点鲜明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意。
读书心得和原作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说,必须紧密相连;从观点上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如果你赞成某个作品的观点,可以在读书心得中表示拥护、支持、称颂;如果不赞成它,则可以批评、论争、斥责、反对。
无论褒或贬,都要做到观点明确,立场鲜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就会使文章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处理原作和感想的关系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观点不同时,不要把原作的意思扩大、缩小或断章取义,随便歪曲;另一个是观点相同时,不要以原作代替感想,把读书心得变成原文内容的复述。
4.要重点突出读书心得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围绕着原文的主题与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谈感想、发议论,也可以围绕某一角度、某一侧面集中抒写感想;既可以就读物中的某些内容充分发挥,也可以就书中的内容与其他读物加以比较,写自己的认识。
但无论怎样写,都要善于捕捉和抒发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注意把笔锋集中到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或几点上,最忌讳的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5.要有真情实感俗话说,情真才词切。
一篇好的读书心得,不但可以使读者看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情况,还可以使读者跟着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去寻味原作的感情所在。
矫揉造作,言不由衷,甚至无病呻吟,非但不能讨好,还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6.必须联系实际读书心得的“得”固然是因“读”而发,但是,如何“发”,就不能不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或社会实际、现实实际。
这一点是读书心得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
读书心得既不像某些文艺作品那样,可以通过艺术形象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可以专谈某些业务知识。
联系实际,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说大话,不说空话。
联系实际,要努力发挥联想,不要拘泥于原文,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
7.要以议论为主读书心得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所以在表达方式上,应采取议论为主的方式。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来表达中心思想。
“叙”,就是引述读过的文章中体会最深、教育最大的那个章节、那一段或一句话、那一个人物。
“议”,就是在“叙”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想,是“叙”的深化。
必须强调的是,读书心得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间或援引原文,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它只是服务于写体会,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援引原文有这么几种情况:或者因为感想由它而来;或者感情需要借它而发;或者作为述的对象;或者作为议论的根据。
总之,如果不是出于表达上的实际需要,就不要过多地援引原文。
“议”为主,“叙”为宾,“叙”是为“议”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也常常辅到抒情,采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做到叙述简洁,议论精当,抒情真挚。
常写读书心得,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而且能够锻炼和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利于促进读写结合。
例文:读《卖油翁》有感《卖油翁》这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陈尧咨的人,擅长射箭,百发百中。
他因此而感到自豪。
一个卖油的老人看了,只是略表赞许地说:“无它,唯手熟尔。
”他把油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住葫芦口,将油通过钱孔灌入葫芦中,葫芦灌满了,钱孔却没有沾上一滴油。
他自谦地说:“我亦无它,唯手熟尔。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只要经过刻苦练习,达到精熟,任何本领都是可以掌握的。
我们常常看到,老农能预测风雨,善于治理田地;工人能操纵机器,加工出精密的复杂的零件;演员能扮演各种角色,做出生动的表演;画家能运笔自如,画出最新最美的画图……对此,人们总会发出种种赞叹,称他们是“天才”。
岂不知这一切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他们勤学苦练,长期积累经验,达到熟练的结果。
我们有些同学常常羡慕那些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人。
自己也想试一试,今天学一会儿提琴,明天练一练画画,但是浅尝辄止,一磁到困难就放手不干了。
叹息自己缺少音乐和画家的天赋,结果总是一事无成。
其实这些同学的脑子并不笨,有的人玩起扑克牌来是常胜将军,但在数学竞赛中却是倒数第一名,说到底是后者不如前者那样练得多,没有达到“手熟”的缘故。
掌握一种技能,获得一种本领,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只要勤学苦练,就能达到精熟。
我们青年人不应该自暴自弃,只要树立信心,勤奋起来,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读书笔记读《教师人文读本》有感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