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一、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 岑参在西域从军六年的独特经历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奇闻异事,他以浓丽 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展现了西域奇特的自然风光。

西部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 在诗人笔下满含着雄奇壮丽与乐观昂扬。

那里黄沙莽莽“白草磨天涯,胡沙 莽茫茫”,狂风怒吼: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那里有炽 热的火山 :“ 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沸腾的热海:“侧闻 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 西部最壮观的景象,恐怕要算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了。

岑参是这样描写边 塞地域的广大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迥绝人烟的 沙漠,月光下呈现出一片朦胧景象 , 景色虽略显苍凉 , 但气象壮阔、形象鲜明。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之中,不仅前路迷茫,而且心情迷惘。

“四望云天 直下低”,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

“ 地尽”和“天低”重述了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诗的末句 “行到安西更向西”,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涯,地外仍有地,天 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足见天地之未尽。

岑参的诗具有令人心动的图画美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推 “北风卷 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是描 写西部冰天雪地的奇寒,奇妙的是,诗人将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 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 ,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披上了神 奇美妙的幻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地诗化了。

岑参诗歌 的这种壮美风格与他执著为国立功的英勇气概不无关系。

他在青年时代就有 大志雄图:“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

” 出塞之后,特别是到了封常清幕府后,因和主帅关系和谐,受到赏识和知遇,因而 情绪开朗而昂扬。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 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他报国雄心的体现。

西部的风也有排山倒海的巨大威力:“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峻烈的北风竟能卷起斗大的碎石!诗人善于摄取新1/7鲜事物,难怪古人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 《河岳英灵集》 ) 另有“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风头如刀面如割 ”等都形象地说明这不是一般的大风、狂风,而是横扫一切的寒风,这种寒 风的强度和奇冷中原人难以想象。

诗人在描绘西域特有自然风物的同时,浓烈渲 染了大唐军队的赫赫声威和豪壮军容。

“盛唐的时代精神,作者心中渴望建 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共同交汇成一股跌宕奔涌的豪猛之气,充溢于诗句 之中,使严酷的自然也为之动容,为之变色”。

如果说《白雪歌》等诗描写的是西部风雪的奇寒,那么《火山云歌》《热海 行》等诗描写的则是西部销金铄石的酷热:“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 敢来。

”仿佛整座山都在燃烧,这种灼人的酷热、“飞鸟千里不敢来 ”的绝域在岑参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域不仅有燃烧的火山,还有沸腾的热海,那就是伊塞克湖。

“岸旁青 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诗人以 丰富而超然的想象,将热海地带的风光刻画得有声有色,仪态万方,读之令人动魄 惊心。

为何在一般人眼中黄沙滚滚、冰封雪盖、无比荒凉的西域,在岑参笔下却充 满了绚丽的色彩?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 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

”(《艺术哲学》)生活 在盛唐时期的岑参,见证着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封建王朝,诗人 也胸怀报国的壮志,心中充满奋发有为的精神,即使历尽艰辛,也百折不回、矢志 不渝。

盛唐气象必然充满着“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和积极进取 的精神。

“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 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

诗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饱蘸浓墨,描绘出 一幅苍莽雄奇的边地山水画卷。

不管是诗中那雄浑奇丽的风光,还是在艰险环境 中浴血奋战的将士,无不让人感到作品内在波澜磅礴的气势。

“岑参的边塞 诗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气候息息相通”,它们已“成为这一时代精神 气候的最充分、最饱满的象征”。

二、浓郁醇香的边地风情 西部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 ,是歌舞的海洋。

岑参来到西部后 , 与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异域色彩的生活习俗、饮食、歌舞等风土人情在他的诗中 都得到了生动精彩的展示:“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 这是对西部音乐普及状况的描绘。

在西部,不仅有“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 来 ” 的 美 妙 琴 歌 声 , 更 有 “ 世 人 有 眼 应 未 见 ” 的 动 人 舞 姿:“慢脸娇娥纤复�,轻罗金缕花葱笼。

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 生旋风。

”那长袖罗裙、身材纤巧的舞女,如风一般轻盈而飞快地旋转,如 现目前。

诗人不禁感叹道:“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岑2/7参的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而且为后世研究唐代舞蹈留下了第一手资 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人两度从军西域,“好奇”的岑参自然会对异乡胡人产生兴趣。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描述了擅长胡笳、生就酱紫色的络腮胡,碧蓝色 眼睛的西域乐工:“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从其他诗 人的作品中,也可见西域胡人的这一特征。

如“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眼 紫髯须”(张说 《苏摩遮》 )。

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有不少描写歌舞酒女,如 《敦 煌太守后庭歌》:“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等等。

西部地区的社会风习与中原也大异其趣:“蕃书文字别,胡俗语言殊。

”“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语言和文字都有别于中原,宴 会上演奏的是不同地区的音乐 ,谈话杂有多种民族的语言。

饮食与中原截然不 同 :“ 灯 前 侍 婢 泻 玉 壶 , 金 铛 乱 点 野 驼 酥 。

” 居 住 条 件 也 很 特 殊:“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 花氍毹。

”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西部色彩,是盛唐其他边塞诗人作 品中极为少见的。

无论是绵绵不断的驼队(“橐驼何连连”),抑或是满眼弥望的芨 芨草 (“ 白草北连天 ”); 不管是牧民的蒙古包 (“ 穹帐亦累累 ”),还是西域的特产蒲桃 (“ 桂林蒲桃新吐蔓”), 都成为岑参 关注的对象,或许这些风物只有在岑参笔下才显得那么光彩熠熠。

盛唐时期,优秀的边塞诗人不少,然而由于边塞的特殊环境,他们的作品大多 反映边地战事,抒发报国的热情。

只有在岑参笔下,神秘的西域边塞风光与风土人 情才第一次翻卷呼啸着跨进诗的画廊,并展示出其独特的风采。

西部的沙漠、火 山、暴风、飞雪在诗人笔下已远离了荒凉苦寒 , 而代之以雄浑与壮美 , 这正是 “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的终极体现,“是 盛唐诗 歌的时代风格”。

岑参“第一个发现了这块‘新大陆’,并以他敏感的诗心, 挖掘‘新大陆’沉睡多年的黄金。

他的歌唱把沉睡多年的荒漠唤醒, 表现出一幕幕使人目眩神迷的史剧”。

3/74/75/76/7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