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

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

李镇西“突破”——李镇西民主课堂改革记录发布单位:教育局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11-01-13 09:22:26 浏览次数:194来源:中国教师报作者:李炳亭褚清源编者按: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从1982年大学毕业,在近30年的时间里,李镇西一直是以这样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界的关注里,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从一个“教育浪漫主义者”到“教育现实主义者”再到“教育理想主义者”,从“生活语文”到“民主课堂”,伴随着一次次的突破和超越,“代表人物”李镇西无疑是成功的。

李镇西是如何实现自我突破的?他又为什么不断地选择这样的突破?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他现在的课堂被专家称为“民主课堂”。

李镇西的民主课堂认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天的课堂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变革课堂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于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讲出来的“名师”勤奋、率真、睿智,当然再加上他特有的幽默感,与李镇西相处时总能给人以惊喜。

他的课激情湍飞,“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这样评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语言精炼,化繁为简,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但又不过度煽情。

”李镇西的名气是讲出来的。

从1985年他第一次上公开课,近30年,这一路下来,李镇西讲来了多少奖项,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那些打着李镇西鲜明个性烙印的课,就收录在《听李镇西老师上课》这本书里。

较之别人有所不同,成名之后的李镇西更加注重实践的经验,他曾经戏谑地说自己是“用身体写作”、用实践说话。

教育的使命感让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说,“我尤其反感的是,一些专家喜欢用理论来吓唬一线老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要老师们削实践之‘足’去适他的理论之‘履’。

读这些专家的书,总会感到自己的语文课根本就不是语文课,总感到自己有这样的‘认识盲点’和那样的‘理论误区’,总感到自己20多年的语文教学真是在‘误人子弟’,总之越读越自卑,甚至连课都不敢上了。

”“不过,这是以前。

面对‘专家’,现在我和我的老师们已经不‘自卑’了。

我坚信,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我凭什么要被你牵着鼻子走?”《一碗清汤荞麦面》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课”。

“李粉”们曾经这样记录李镇西上课。

他的课往往是这样开始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那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很多大企业纷纷倒闭。

当时的韩国的三星集团一下跌入低谷,举步维艰。

这时,三星集团的总裁李健熙,使了一个绝招,率领45000名员工,读一日本的短篇小说,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一碗清汤荞麦面》。

这篇小说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是一个真人真事,只不过一个作家把它改编成了一篇小说。

李健熙读了不到10分钟,下面就已哭泣声一片。

在这篇小说的激励下,三星集团的员工们众志成城,第一个冲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很快扭亏为盈。

这就是小说的力量,后来,企业已经欣欣向荣没有任何危机了,李健熙再次把45000名员工叫到一起,重读这篇小说,要大家继续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这究竟是一篇怎样的小说,如此富有魔力?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

有时候,他也会这样导入:“今天,李老师请大家吃‘面’来了。

这碗面来自日本。

说到日本,我们会想到最近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而紧张,我们还会想到六十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结合着小说的故事,李镇西会在“课眼”之外,让学生区分“喜欢”和“爱”的不同。

他会这样告诉学生,喜欢是“占有”,爱是“付出”。

如果我们喜欢什么,自然会想尽办法让这个东西成为自己的,而所有真诚的爱,都是不图回报的。

他说,爱的最高境界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不事张扬。

学生们常常被他充满悬念和动人心弦的讲述而吸引,也常常会因为他幽默风趣的语言爆发出阵阵笑声……李镇西的课无疑代表着一种高度。

如今,李镇西被他众多的追随者和“徒弟们”实实在在地奉为了“大师”。

曾经听过他上这节课的作家童喜喜对他说:“孩子们太喜欢你了,你太有亲和力了!”在武侯实验中学,当了校长的李镇西依然在上课,有不少学生也成了“李粉”,听李镇西老师上课成为学生们的“节日”,学生余艳秋说:“校长,您真的太幽默了!您有一颗使人快乐的心。

我也会像您一样,把快乐带给别人,让他们快乐。

希望您以后还能到我们班来上课!”李镇西常常陶醉在他的课堂情境里,他说,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为了课堂而生的。

要是几天不上课,李镇西会感觉自己魂不守舍。

而眼下,这位向来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语文名家突然“不讲”了。

“不讲”的李镇西让整个语文教学界瞠目结舌。

“不讲”的李镇西到底怎样上课?不讲,还是李镇西吗?“我不改,谁改?”李镇西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反思自己的公开课。

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

但这也怪不得我。

试想:连“知己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提前做好“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

如果要靠这样的公开课去引领教师们“学上课”,李镇西说,那中国的课堂教学就真的“没救了”。

这边,公开课之忧尚未解决,那厢一件更让他烦心的事又摆在他面前了。

初任武侯实验中学的校长,李镇西就一头扎进课堂里去听课了,一轮课听下来,他忧心如焚,“有些老师的课我实在听不下去,再也不愿听了!”他感叹道。

武侯实验中学位于城乡接合部,85%的学生来自当地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师平均年龄30岁左右,李镇西说,奇怪,为什么青年教师的课也那样老气横秋?他对记者说,相当多的教师只顾自己在前面讲,学生只是被动地在听,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甚至每节课都有不少学生趴在桌子上睡大觉。

这样的课堂还谈什么效率?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都找不到成就感,“无数个45分钟啊,师生的生命就这样白白抛洒了!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生命的践踏,也是对教师自己生命的戕害!”李镇西动情地说,“这样的教学弊端非常明显,教师是在控制课堂,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却难以提高,且越来越厌学。

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是苦不堪言,体验不到职业幸福感。

”李镇西第一次召开“课堂问题”座谈会。

问题刚一摆,就有不少教师开始抱怨了,什么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家校配合差等等……总之,责任都是学生的,唯独很少有人自动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李镇西说,其实我也不怪老师们,这么多年来,课堂教学不都是这样的吗,教师中心,以“讲”为主,“一刀切”,满堂灌。

但,“这样的课堂教学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李镇西坚定地说。

改,先从自身开始。

李镇西说,我要是不改,其他人怎么会主动去改?如何改?李镇西说,那就是变教为学,教必须服务于学。

于是,李镇西再上课时,突然“不讲”了。

这位曾经无数次在全国引发过“李镇西课堂旋风”的语文名师,有两次公开课印象最为深刻。

一次是执教《我的老师》,受到了评课者的一致好评,而学生却不买账;另外一次是执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引起了专家和老师们的争议,却赢得了学生的欢迎。

“不能说学生的感受与专家的评价是绝对对立的,但当二者不太统一的时候,教师的选择便折射出其教育观。

”“围绕学习和学生设计,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成为李镇西新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

李镇西拿“食物喂养”比喻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

第二种是“诱导式”或叫“启发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以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其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第三种是“共享式”或叫“分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

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

在他看来,以上三种“进餐”方式,分别形象地代表了课堂教学中三种师生关系模式: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进步。

李镇西和他的同事们,正是以第三种“进餐”方式——“共享式”来建构武侯实验中学的民主课堂。

他这样上“对比课”2010年5月27日上午,李镇西上了两节“研究课”,课文是文言文《狼》。

这一天前来听课的老师有多,大家都想看一看,不讲的李镇西如何上课。

李镇西把这节课标注为“自主课”。

他精心设计了导学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着导学稿自主学习,这节“不讲”的课,基本流程分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课堂研讨与分享、达标测评和总结反思”几个部分。

在“自学指导”部分,他这样设计: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够和你们一起来学这篇《狼》。

文言文同学们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可是你能不能把一篇文言文很准确地翻译为现代文呢?我们今天学这篇《狼》的主要目的是学会翻译。

说到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5个字:增、删、移、留、换。

所谓“增”,就是增加字数;所谓“删”,就是删去不必要或翻译出来反而影响表达的字和词;所谓“移”,即调整语序以适应现代汉语的习惯;所谓“留”,就是保留人名、地名以及和现代汉语词义、句式和习惯相同的字词;所谓“换”,就是古代用语与今天表达习惯差异较大的字词必须换掉,使其表达清楚。

好了,我们今天就根据这5个字来试着翻译这篇课文,好吗?在这节课上,李镇西把预习放在了课内,整个教学环节,他基本没有讲授,而是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他还放大了学习成果展示这一环节,课堂气氛热烈火爆,学生们都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有一位同学还因为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急得哭了。

李镇西说,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们还不太适应,但这样的课堂效果足以说明一切,课堂就得“还权”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