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从_融入_到_融合_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研究_李远煦
从_融入_到_融合_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研究_李远煦
1.经济 融 合。 关 于 经 济 融 合 的 概 念 学 界 并 未形成统一观点,围绕流动人口展开的研究认为 , 经济融合是指在流入地经济结构方面面临的挑战 及 在 劳 动 就 业 、职 业 声 望 、经 济 收 入 、社 会 福 利 、教 育 培 训 、居 住 环 境 (他 们 构 成 流 动 者 经 济 整 合 的 指 标体系)等方面 以 目 的 地 人 群 为 参 照 对 象 的 融 入 情况[5]。 大学 生 创 业 者 属 于 广 义 上 的 流 动 人 口 , 但相对而言并 不 是 生 活 在 社 会 最 底 层 ,本 文 根 据 实际情况,将大 学 生 创 业 者 的 经 济 融 合 指 标 分 为 创业 市 场、居 住 环 境、职 业 声 望、教 育 培 训 和 经 济
者的创业效 果,最 终 影 响 社 会 融 合 的 进 程 。 从 创 业教育的层面,亟 需 探 索 新 的 基 于 推 动 社 会 融 合 进程的教育模式。
一 、当 前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的 社 会 融 合 现 状 当前,我国创 业 教 育 评 价 体 系 偏 重 于 大 学 生 创办企业的数量,大多以盈利值为主要观测值 ,着 重考察创业者对主流社会的融入。这种导向是影 响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走 向 “精 英 教 育 ”的 误 区 。 根 据 一 般教育模式的因 素 分 析 ,在 这 种 “经 济 评 价 ”为 主 的“单向融入”模 式 下,其 教 育 理 念、目 标、内 容 和 评价标准 都 存 在 误 区 。 自 20 世 纪 90 年 代 以 来,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不足, 致使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状况出现了以下四 种 类 型 (如 表 1 所 示 )。 表1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
入 社 会,但 十 分 强 调 保 持 个 性 ,耐 压 抗 挫 能 力 不 足,只适合在 适 宜 的 市 场 环 境 中 立 足 。 一 旦 遭 遇 小 小 的 失 败 ,便 失 去 信 心 ,走 向 失 败 。 这 类 创 业 者 具备创业成功 的 素 质 ,但 是 在 身 份 认 同 上 与 社 会 存在着区隔,需要进一步的社会化 。这种“选择融 入型”创业教育 模 式 培 养 的 创 业 者 难 以 全 面 地 与 社会融合,它要 求 创 业 者 必 须 具 备 强 大 的 经 济 背 景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否则难以获得成功。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研 究 2014 年 第 1 期
从“融入”到“融合”: 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融合模式研究
李远煦 黄兆信
【摘 要】 文章从社会学角度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 析 了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与 社 会 融 合 之 间 的 关 系 ,归 纳 了在社会融合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 的 四 种 融 合 模 式。 认 为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要 转 变 以 单 纯 培 养 大 学 生 “经 济 融 合 ”为 主 要 目 的 的 教 育 理 念 ,建 构 经 济 融 合 、社 会 资 本 融 合 、文 化 融 合 、身 份 融 合 的 四 位 一 体 的 社 会 融 合 教 育 模 式。 【关 键 词】 高校创业教育 社会融合 模式 【收 稿 日 期 】 2013 年 3 月 【作者简介】 李远煦,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浙江传媒学院讲师;
4.完全 融 合 型。 “融 合 型 ”的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 ,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 以培养创业精 神 为 核 心 ,使 学 生 能 掌 握 创 业 的 基 础知识和基本 理 论 ,熟 悉 创 业 的 基 本 流 程 和 基 本 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激发学生 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和 创业能力,从而 实 现 创 业 者 能 在 当 前 的 社 会 经 济 环境中获得经济利润 ,为融入打好基础,同时能与 社会 人 群 相 互 接 纳、相 互 渗 透、彼 此 适 应、共 同 发 展 ,达 到 融 合 。 在 这 个 阶 段 ,创 业 者 与 非 创 业 者 有 着积极的互 动,相 互 渗 透 和 交 融。 这 是 较 为 理 想 的状态,也是未来高校创业教育所需努力的目标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包容性增长视野下的新生代创业问题研究”(13ASH011)、浙江省重点创新团 队(文 化 工 程 类)“新 生 代 创 业研究创新团队”(20123011)和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高校)研究课题“社 会 融 合 视 角 下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发 展 研 究 ”(SCG274)的 阶 段 性成果。
— 77 —
高 等 工 程 教 育 研 究 2014 年 第 1 期
收入五个层面,考 察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培 养 的 创 业 人 才在 创 业 渠 道、平 均 创 业 年 利 润、培 训 教 育、转 型 机会等方面,与 当 前 社 会 的 融 合 水 平 。 对 大 学 生 创业者而言,经 济 融 合 是 社 会 融 合 的 基 础 。 创 业 者的经济状况 高 于 社 会 平 均 水 平 ,则 代 表 融 合 状 况良好。仅仅 是 与 创 业 市 场 融 合 ,经 济 收 入 高 于 平 均 水 平 ,而 居 住 环 境 、职 业 声 望 和 教 育 培 训 远 落 后于平均水平,也 代 表 着 大 学 生 创 业 者 经 济 融 合 不充分。
— 76 —
从 “融 入 ”到 “融 合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的 社 会 融 合 模 式 研 究
神、创 业 心 理、创 业 技 能 等 方 面 的 教 育 ,这 导 致 高 校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园或者创业精英培训班中 表 现 突 出,但 在 实 际 的 市 场 竞 争 中 却 处 于 劣 势 。 在大学校园中创业,只需要具备少量的启动资金 , 拥有某种专项 技 术 ,或 者 敢 于 开 拓 本 区 域 内 的 市 场空白,就可 以 申 请 开 创 公 司 或 企 业 。 在 学 校 提 供的各种有利 条 件 下 ,大 学 生 创 业 者 不 需 要 大 规 模筹集资金,不 需 经 过 工 商 税 务 部 门 严 格 的 审 查 程序,也不必要 对 市 场 中 存 在 的 风 险 进 行 全 面 细 致的市场调查,并 且 由 于 大 学 生 企 业 在 创 业 园 中 的时期并不长,也 不 用 根 据 企 业 生 长 周 期 深 入 考 虑企业发展 战 略 。 简 言 之,这 样 的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下的创业公司是“实 验 室 ”的 产 物,是 生 长 于 温 室 中的试验品,并 且 创 业 者 所 承 受 的 压 力 要 大 大 小 于在市场中竞争的创业者。在这种情境下成功的 创业企业,一旦创业者大学生活结束 ,创业者面临 两种局面:一是关闭企业或公司 ;二是将企业或公 司转出创业园,到 真 正 的 市 场 中 进 行 真 刀 真 枪 的 实 战 。 这 种 以 “社 会 实 践 ”或 “创 业 园 ”为 依 托 的 高 校创业模式,培养的人才将是隔离型的创业人才 , 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
3.选择 融 合 型。 “选 择 融 合 型 ”的 高 校 创 业 教育,注 重 对 创 业 理 论 知 识 、应 用 技 能、创 新 精 神 的培养,但相对忽视研究学生的个性 ,忽视创业心 理、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导致在市场中进行创 业的学生虽具 备 一 定 的 创 新 精 神 ,能 够 很 好 地 融
经济融合 文化融合 社会资本融合 身份融合
隔离型
一般
低
高
低
融入型
一般
低
低
高
选择融合型高低高 Nhomakorabea低
完全融合型
高
高
高
高
1.隔 离 型。 大 部 分 已 经 失 败 的 大 学 生 创 业 公司或企业属于这种类型。隔离型的高校创业教 育模式注重创 业 实 践 能 力 的 培 养 ,而 忽 视 创 新 精
2.融 入 型。 “融 入 ”是 “融 合 ”的 初 级 阶 段, “融入”是一个 单 向 的 概 念 ,它 强 调 个 体 或 群 体 在 经济、行 为、文 化 和 观 念 上 融 入 到 主 流 社 会 体 系。[3]“融入型”的 高 校 创 业 教 育 模 式 注 重 对 学 生 的创业理论知 识 的 培 养 ,强 调 市 场 实 际 竞 争 状 况 的市场营销、管理等实用知识的传授 ,却忽视了学 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创新精神和独立个性的培养 。 在这样的教育 方 式 下 ,创 业 大 学 生 易 出 现 完 全 融 入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中 ,而缺乏创新,导致企业难 以 持 续 发 展 ,做 大 做 强 。 众 所 周 知 ,创 新 是 企 业 的 灵魂。创业者 如 果 缺 乏 创 新 精 神 ,囿 于 现 有 的 市 场环境开创企业,最终企业将走向失败 。而“融入 型”的创业教育 模 式 下 培 养 的 创 业 者 将 自 身 定 位 过于弱势,将当 前 既 有 的 社 会 环 境 和 市 场 环 境 定 位过于强势,在实际的市场操作中 ,过于注重自身 和企业对当前 社 会 经 济 环 境 的 融 入 ,在 创 业 之 初 易出现未加创 新 地 复 制 其 他 企 业 的 产 品 、服 务 和 管理方式的情况,很容易被残酷的市场所淘汰 。
黄兆信,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院长、教授
美国 芝 加 哥 学 派 社 会 学 家 帕 克 和 伯 吉 斯 认 为,社会融合就 是 “个 体 和 群 体 相 互 渗 透、相 互 融 合 的 过 程;在 这 个 过 程 中,通 过 共 享 历 史 和 经 验, 相互 获 得 对 方 的 记 忆、情 感、态 度,最 终 整 合 于 一 个共同的文 化 生 活 之 中 ”。[1]当 前 ,我 国 处 于 经 济 和社会转型时 期,面 临 与 日 俱 增 的 外 部 压 力 和 内 生 动 力 ,需 要 包 容 性 发 展 ,推 进 社 会 融 合 。 从 个 人 与社会的关系 来 看,教 育 对 人 与 社 会 的 融 合 影 响 显著,尤其是高 校 教 育 为 青 年 学 生 与 社 会 之 间 融 合提供了缓冲时间、过渡空间以及能力提升平台 。 当前兴起的高 校 创 业 教 育 是 除 学 术 教 育 、职 业 教 育之外的“第 三 本 能 力 护 照 ”[2],其 目 的 是 为 了 培 养具有较高融 入 社 会 能 力 ,且 能 创 新 性 地 与 社 会 进行融合的 人 才。 同 时,创 业 群 体 所 发 生 的 经 济 行 为 、社 会 行 为 ,开 创 的 创 业 文 化 等 也 将 影 响 当 前 经济社会环境 的 变 化 ,从 而 引 发 大 学 生 创 业 群 体 与社会之间 融 合 的 模 式 产 生 变 化 。 换 言 之,创 业 群体与社会融 合 是 一 个 双 向 互 动 的 过 程 ,高 校 创 业教育对创业大学生的社会融合具有重要影响。 但与西方发达 国 家 的 创 业 教 育 相 比 ,中 国 的 创 业 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状态 ,教育观念落后、教学 模 式 单 一 、缺 乏 足 够 的 师 资 、权 威 统 一 的 教 材 以 及 有效的评价机 制 等 等 ,这 些 问 题 将 直 接 影 响 创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