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会使课堂沉闷、缺乏活力而效率低下。

因此,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呆板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全方位地开启学生灵动的数学智慧。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享受到热烈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

”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孩子创设快乐的学习环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数学,达到学习的自动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以下是我的课堂教学实录:首先,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以1元、1角为例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然后,创设一个坐车到商店购物的情境。

课件出示动画汽车,醒目地标上1元字样。

“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

”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

最后,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招聘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学得自主、投入,效果自然不错。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一定会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所以,只要我们老师多动脑,多想办法,多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尽量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让学生亲近数学,让数学走近学生。

二、游戏教学,体验乐趣儿童的天性爱玩、爱动,而且注意力集中不持久。

在教学过程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相关的游戏,如夺红旗、开火车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

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我设计了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进位(不进位)的加法。

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只要开始了游戏,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

每个四人小组都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

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

看到每个同学都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活动中乐此不疲地学习,我感觉自己真开心,好像回到了跟他们一般年纪的童年。

游戏教学,不是靠老师出色的教,而是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引导者,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游戏活动,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教师的工作更加高效。

这样自由的数学课堂,难怪他们这么喜欢上数学课。

三、合作交流,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如例:63-36=27,72-27=45,54-45=9。

让学生从中探索规律,教学中,我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

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

然后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参与表演,开启智慧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

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应当培养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独特的思考。

在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可能会闪现出不同的想法,这时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他们的猜想,要采取“暂缓判断”的原则,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倾听者,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解读他们的思维。

从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须躬行”。

例如我讲的——《左右》这节课,在讲“实践与与应用”这一环节时我提出:“左右”还规范着我们的生活呢。

(出示课件)课件显示学生上下楼梯的情景,我很疑惑地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大家都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已经举起手来说:“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

”这时有的学生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说:“我认为他们都是靠左边走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产生了矛盾。

在此时我笑着说:“请认为他们都是靠左边走的同学上来,让我们来体会一下,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从后往前走是上楼梯,从前往后走是下楼梯。

老师有个要求,就是每个人举着右手。

”表演时,学生上楼,我边走边问学生:“你是靠右走吗?”学生点点头说:“是靠右边走的。

”上楼后又顺势下楼,我又问:“你是靠右走吗?”学生依然点点头……学生的表演与课件有机结合,在表演中使学生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

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应该靠右边有秩序地走。

在这环节中,学生直接看课件判断左右,学生容易以自己为标准来下结论。

为此,我组织有效的表演让学生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让课件与表演结合起来看,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方向的变化过程,明白方向不同左右不同的道理,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这样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融于生动有趣的、学生感兴的活动中,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表演上下楼梯中体会左右位置与判断者的关系,这些无不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的理念。

注意数学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书上的练习与场景,并由此延伸和挖掘生活实例,将学生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去感受、去发现、去比较左和右的不同,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了解其相对性,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观点与结论,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到有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使他们体会的更加深刻。

五、多维评价,培养自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数学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

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生在数学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

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评价。

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

”“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

由此喜欢上数学老师,也喜欢上数学课。

总之,要让我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们乐于学习的场所,我就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出更多更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使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数学课堂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