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上海教育考试院.doc

地理学科考试大纲-上海教育考试院.doc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地理学科考试大纲(试行)一、考试性质与对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通知》规定,本考试是以《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为依据的全市统一的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成绩是衡量本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地理课程学业水平的依据,是本市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依据之一。

凡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含综合高中)学籍且修完地理课程的高中学生均须参加本科目的测试。

二、考试测量目标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基本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包括: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

具体要求如下:Ⅰ地理基础知识1. 掌握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 基本认识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

3. 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4. 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5. 知道有关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Ⅱ地理基本技能和方法6. 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7. 掌握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8. 分析、比较和归纳有关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Ⅲ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9. 简要评价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10. 运用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世界与中国及本地区地理问题的思路。

三、等第能力描述考试成绩以等第形式报道,分为“合格”、“不合格”两类, E 为不合格,“合格”再分为A 、B、C、D 四个等第。

A 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 A 等第的考生需要在测量目标的三个方面都能全面地达到考核要求。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能够准确地理解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

3.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4.准确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5.能详细概括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6.能够获取和处理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中的主要地理信息。

7.熟练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8.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归纳多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9.准确地评价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10.能够以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路。

B 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 B 等第的考生需要在测量目标的三个方面都能比较好地达到考核要求。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基本正确地理解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

3.基本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4.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5.能比较详细地概括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6.能够获取和处理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中的主要地理信息。

7.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8.较为正确地分析、比较和归纳一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

9.比较正确地评价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

10.基本能够以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简单思路。

C 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 C 等第的考生需要在测量目标的三个方面基本达到考核要求。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能够正确地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能够理解地理环境演变、发展的规律,但不够准确。

3.基本准确地运用地理术语概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4.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

5.能比较详细地概括一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6.能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7.能够运用部分所学过的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

8.能够分析、比较和归纳一些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但不够完全准确。

9.能够对人类在处理人地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作出评价,但不够完全准确。

10.基本能够以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部分思路。

D 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达到 D 等第的考生需要在第I、第Ⅱ两个测量目标方面基本达到考核要求。

具体能力要求如下:1.基本能够辨认和复现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能够运用地理术语概括部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3.基本能够理解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4.基本能概括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地理科学的新进展,5.能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文字材料获取和处理多数地理信息6.基本能够运用部分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基本方法7.能够分析、比较和归纳部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但不够完全准确。

E 等第地理课程学业水平为 E 等第的考生在三个测量目标方面尚未达到基本考核要求。

四、考试内容根据2004 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试行稿)》,并参考2010 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印的《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确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内容领域、主题和内容要点如下。

第一部分宇宙与地球考试要求主题内容要点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主要天体类◆恒星、星◆利用相关型的名称云、行星、卫示意图说明◆两种最基本星、彗星和流地球在宇宙的天体名称星体的基本中的位置◆太阳系的组特征◆依据图文成◆天体系统资料说明主1.天体系统◆八大行星位的层次要太阳活动一、地2.太阳系置序列及分类◆太阳系八对地球的影球在宇宙3.地球生命◆太阳大气三大行星运动响中物质的存在个层次及其主的共面性、近条件要太阳活动圆性、同向性◆太阳活动的◆类地行星、主要标志及周巨行星和远期日行星的特征◆地球生命条件◆主要月相的◆月球表面◆对某一次◆用月相变化名称及对应的环境的特征日食或月食原理解析日常农历日期◆朝向地球现象进行解生活中观察到◆大潮和小潮的月面始终释与分析的地理现象出现的农历日不变的原因◆阐明潮汐对期◆新月、上弦水资源、海岸地1.月相月、满月、下貌、生态、航运、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2.月相与潮汐变化3.日食和月食发生的条件弦月依次出现的规律◆日食与月食发生时,日、地、月三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大潮、小潮出现时对应的月相三、人类对太空的探索1.太空探索的历程2.太空探索的意义◆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地球自转的◆恒星日和◆结合生活◆根据地球自方向和周期太阳日实际进行区转和公转的相◆地球公转的◆地球自转时的换算关知识,解析生1.地球自方向和周期的线速度和◆运用相关产、生活中的地转和公转◆国际日期变角速度示意图阐明理事象四、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2.地方时和区时3.地转偏向力4.正午太阳高度和昼更线的经度及日期变更规则◆南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方◆北京时间◆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某地正午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向太阳高度的夜长短变化◆黄赤交角的季节变化5.四季度数◆二分二至◆二分二至日日正午太阳日期及太阳直分布射点的纬度◆某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二分二至日全球昼夜长短的状况◆天文四季的划分第二部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试要求主题内容要点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六大板块的◆板块的消◆运用“海◆根据地震或名称和分布亡边界与生底扩张示意火山实例,分◆地震要素:长边界图”阐明海析其成因、危震源、震源深◆地震波中底岩石年龄害,提出防灾度、震中、震的纵波与横的分布规律减灾的建议五、板块构造与地震火山1.板块构造学说2.地震要素与火山类型岩3.地震与火山的形成与分布中距◆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名称和分布◆按成因划分的三大类岩石的名称◆花岗岩、玄武岩、石灰岩、大理岩所属的岩石类型◆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化学元素◆主要地貌类型的名称波传播速度的差异◆震级与烈度的区别与联系◆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侵入岩和喷出岩的不同特点◆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我国黄土地貌的典型◆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海沟、岛弧链和高大褶皱山脉的成因◆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世界地震带与火山带的分布特点◆根据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的◆根据景观图判断各类◆评价某地地貌对农业生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旅游等的影响地形图6.主要的地貌类型7.地貌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分布区地貌类型,◆黄土高原阐明主要特地表沟壑纵征和形成条横的主要原件因◆判读等高5线地形图,归纳地形特征◆大气的物质◆对流层、平◆据图解析◆根据 1 月、7 组成流层的主要温室效应月等温线或等◆大气垂直分特征◆根据热力压线图判断海层的各层名称◆大气圈对环流原理阐与陆、冬与夏◆全球气压带地球生命的明山谷风、以及盛行风与风带的名称保护作用海陆风的风向,并说明理及分布◆冷热不均向变化并解由◆世界主要气引起的热力释理由◆联系实际评候类型的名称环流◆根据气候价季风对我国及分布◆全球气压图表资料归农业生产、日◆主要温室气带、风带的形纳气候特常生活的利弊体成和季节移征,判断气◆运用各类图动候类型(热表资料列举全六、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1.大气的垂直分层2.行星风系3.常见的天气系统4.季风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6.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对全球水热分布的意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及成因◆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根据相关球变暖、酸雨、臭氧洞等环境问题的证据,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建议成、冬夏季盛图表,判断行风向及对常见天气系气候的影响统,预测天◆气旋和反气变化趋势气旋的气压◆结合某次分布与气流台风实例,运动状况及解析风向、其控制下的气压、降水天气特征等天气状况◆台风、寒及变化潮、梅雨的成◆根据热力因及天气特环流原理阐征明城市热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