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礼”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
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习俗和社会功能。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情”,才能有合科时代风尚的“礼”。
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
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节日食俗1、春节食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有互相拜年、喝年酒、吃年糕、吃饺子等风俗。
人们在春节必食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明代,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民间食俗,寓意”年年高”。
饺子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过去在除夕之夜子时吃饺子,含有”更岁交子”、”辞旧迎新”的意思,饺子味道鲜美,被誉为”东方第一美食”。
喝年酒是拜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请客酒、拜年酒、新婿酒、团拜酒。
2、元宵节食俗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
这一天,人们挂灯笼、吃元宵、放鞭炮。
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寓意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又有元旦完了之意。
清同治年间湖南《巴陵县志》曰:”“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意。
”3、端午节食俗端午节是农历五月五日。
节日里,民间有赛龙舟、食粽子、饮雄黄酒、放艾草、挂香袋等活动。
最主要的节令食品是粽子,有三棱形、方形、枕头形等,流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饮雄黄酒流传说是避虫毒,抗病消灾。
4、中秋节食俗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此夜月亮又圆又亮,人们合家团聚赏月。
吃月饼、瓜果是中秋节最流行的习俗,原为祭月供品,节日美点,现表示团圆美满之意,月饼又称”团圆饼”。
明田汝成《西河游览志余﹒熙朝乐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5、冬至节食俗冬至日,标志冬天到来。
冬至节,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谚,认为冬天寒冷,耗热量多,应多吃营养食品,饺子为冬令佳品,朝鲜族必吃冬至粥。
福建有冬至吃糯米丸之俗。
6、腊八食俗腊八,亦称”佛成道节”。
腊八日,民间有吃腊八粥之俗,是礼佛食品、民间小吃,也是腊八节的重要礼品。
清同治年间湖北《长阳县志》载”用糯米、黏米、绿豆、红豆、黄豆、黑豆、白豆,腊肉剁碎杂煮作粥者,名‘腊八粥’”。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吃腊八面。
主要传统年节食俗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起源:①源于”腊祭”(原始社会)②尧舜时已有主要活动与食俗:祀祖、吃年饭、守岁、拜年、喝春酒、吃年烂、吃饺子等元宵节时间:正月十五起源:①远古以大把驱邪(祀太一神)②受佛(灯笼)、道教(上元天宫大帝生日)主要活动与食俗:张灯结彩、吃元宵清明节时间:公历4月5日前后起源:①24节气之一②与寒食节合一(唐代)主要活动与食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植树,荡秋千,野宴等端午节时间:农历五月初五起源:多种说法:祭祖日、赵王勾践,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祭”地腊”主要活动与食俗:赛龙舟,食粽子,咸蛋,饮雄黄酒,菖蒲酒,放艾草,挂香袋,吃蒜挂蒜,插草蒲七夕节时间:农历七月初七起源:源于神话故事主要活动与食俗:姑娘们聚会,竞赛女红,陈瓜果食品,观”牛郎织女相会”中秋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起源:祭月神主要活动与食俗:赏月、吃月饼、瓜果,”摸秋”,”送瓜”重阳节时间:农历九月初九起源:可能起源于秋游去灾并深受道家影响主要活动与食俗:登高野游、赏菊、放风筝、吃花糕、插茱萸,迎出嫁女归宁冬至节时间:公历12月22日前后起源:24节气之一,周代秦以十一月(农历)为正(过年)主要活动与食俗:祭天、祭祖,送寒衣,宴饮,腌制鱼肉,吃饺子,饮酒腊八节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起源:受佛教影响主要活动与食俗:佛门弟子施粥扬义,宣扬佛法,吃腊八粥送灶节时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后起源:祭祀灶神主要活动与食俗:用胶牙糖、糍粑、果品、豆腐、马料等祭灶(曾用黄羊祭灶),吃”小年”饭,有的地区吃”人口粥”(迎玉皇)中国古代饮食审美思想一、甘、美、善——饮食美思想的萌芽美的本义为甘,甘:”从口含一”,是口含食物所产生的一种快感。
美:羊和大的组合,是对羊的味觉上的感受。
美、善同义。
二、五味调和——和谐美的探求“五味”是泛指各味道。
“和”是中国饮食的最高境界“和”与”同”的差别:”同”是单一、相同,必然单调乏味。
”和”是谐调,是将各种不同的味加以合理调配,使其适中和平衡,以达到整体和谐至美的最佳效果。
三、十美风格——系统完善的审美原则十美:质(营养、品质)香(嗅感)色(颜色)味(滋味感)适(触感)器(器具)序(上食品的顺序)境(宴饮环境)趣(情趣)(一)质:原料和成品的品质、营养。
1.原料品质优良。
2.营养合理搭配,有利人体健康。
3.食品卫生安全,无毒副作用。
(二)香:令人产生愉快感觉的气味气味:一些挥发性物质作用于人的嗅觉器官而使人产生的感觉。
异味:令人产生不愉快感觉的味道。
(三)色:悦目爽神的颜色。
1.色彩的象征意义与心理味觉色彩象征意义心理味觉白纯洁、朴实、洁净、明快质洁、软嫩、清淡,白色,带油光时肥浓黑严肃、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糊苦感,干香,味浓,余味隽永红热情,激昂,喜庆,健康,愤怒,强烈、鲜明,味浓,酸,甜,香危险黄光明,愉快,希望,智慧,尊贵金黄、多酥脆,干香浓黄嫩而淡香,甜味感,有时有淡,味寡之感深黄香甜、肥糯绿和平、健康、宁静、新生、清新、清淡、嫩爽春天、暗绿恐怖2.色彩的组合艺术①调和色的组合②色彩面积不同的组合③食品色彩与环境的谐调(四)形:体现美食效果,服务于食用目的的富于艺术性和美感的造型。
1.食品的常见形态:自然形态、几何形态、象形形态2.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对称、平衡、调和、对比、渐次、节奏与韵律、反复与比例(五)味:饱口福、振食欲的滋味,也指美味。
1.滋味:是某种物质刺激味蕾所引起的感觉。
2.味觉美的类型:浓烈美、清淡美(六)适:舒适的口感1.触感(食物):指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所产生的对口腔皮肤的接触感觉。
2.几种触感类型:嫩、酥、脆、烂、韧3.触感的设计艺术①把握人们吞咽难易之度。
②要有层次,避免单调。
③因人而异。
(七)器:精美适宜的炊饮器具,以饮食器具为主。
1.饮食器具:食具(餐具):盛器、取食器饮具:酒具、茶具2.盛器与菜点的配合原则①盛具的大小应与菜点的分量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