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艺文志》译文自从孔子死后精要微妙之言也就中断了,七十弟子死后,经典要义的解释也就出现了分歧。
所以解释《春秋》分为《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五家,解《诗》的分为《毛诗》、《齐诗》、《鲁诗》、《韩诗》四家,解《易》也分为好几家。
战国时合纵联横,真伪争论不休,诸子的学说纷纷混乱不清。
到了秦始皇对这种状况感到害怕时,他们便烧毁文章,以愚弄百姓。
汉朝建立后,革除秦朝的弊端,大规模征收书籍文章,广开献书的门路。
到孝武帝时代为止,书籍残缺,竹简脱落,礼节遭到破坏,乐礼被摧毁。
皇上喟然而叹道:“朕很悲哀这些事!”于是建立藏书的简策,设置了抄书的官员,一直到诸子传说,都充实到秘府。
到成帝的时候,由于书籍散失的特别厉害,就派谒者陈农向天下征求分散的书籍。
命令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占卜的书,侍医李柱国校医药之书。
每校完一部书,刘向就整理编目,概括其大意,录下来把它上奏给皇帝。
当刘向死后,哀帝又派刘向的儿子侍中奉车都尉刘歆完成父亲的事业。
刘歆于是总结所有书籍而把《七略》上奏给皇帝,所以就有了《辑略》,有了《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现在删去多余部分。
只留下主要的,以使所收书篇更完备。
《易》说:“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纹彩和土地的适应性,近的就取自自己的身体,远的就取之于万物,于是创造;以通达神明的德性,以模仿万物的性情。
”到了殷、周之际,纣王身居帝位,违背天意,摧残万物,文王作为诸侯顺天命而行天道,天人的预测可以得到并且能显现,于是重叠《易》的六爻,作了上下篇。
孔子作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类共十篇。
所以说《易》的道理是很深刻的,经历了伏羲、文王、孔子三代圣人,经历了上、中、下三个远古时代。
到秦始皇烧书时,《易》因为是讲卜筮的事情的,传授的人没有断绝。
汉始皇建立后,田何传授《易》。
到了宣帝、元帝之时,有施、孟、梁丘、京氏传授《易》学的被列入官府传授之学,而民间有费直、高相两家的学说。
刘向以宫中的《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有的地方脱漏“无咎”、“悔亡”,只有费氏经与古文相同。
《易》上说:“黄河中的龙马驮河图而出,洛水中的神龟背载赤文绿字而出,伏羲和大禹依照图文分别画出八卦图。
”所以《尚书》的起源很久远了,到孔子时就加以撰修,上起于尧,下止于秦,共一百篇,并为它作序,说明他写作的意图。
秦始皇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独自把它们藏在墙壁中。
到了汉朝建立之时大都散失,只找到了二十九篇,用它们在齐、鲁间传教。
到了孝宣帝时代,有《欧阳》、《大小夏侯氏》,被立在官府学宫。
《古文尚书》被发现在孔子家的壁中。
武帝末年,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纶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
共王进入孔子的住宅,听到演奏琴瑟钟磬的声音,于是感到害怕了,便停止毁房。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全部得到这些书,比原先的二十九篇,多出了十六篇。
孔安国把它献给了皇上。
这时逢巫蛊的事情,没有被学校列入。
刘向用宫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的三家经文,其中《酒诰》脱落一简,《召诰》脱落两简。
大致是一简有二十五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五个宇,简上是二十二字的,脱落的也是二十二个字,文字不同的有七百多字,脱落几十个字。
《尚书》是古代帝王的号令,号令对于众人,所说的不能晓然明谕,就会使听的人和做的人不明了。
古文宣扬的应接近雅正,所以理解了古今语言就可知道《尚书》的意义了。
《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
”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
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为诗,把它用歌声表达出来就称为歌。
所以古代有收集诗的官员,君王用它观察风俗了解政治的得失,自我加以稽考修正。
孔子精选了周诗,上起殷朝,下到鲁国,共有三百零五篇,虽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还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是讽诗并能背诵,不单靠文字流传。
汉朝建立后,鲁申公为《诗》进行解释,齐国的辕固、燕国的韩生都为《诗》作解说。
有的取自《春秋》,采用众人的杂论,都不是《诗》的本来意思。
如不得已而要用《诗》,只有鲁《诗》最与《诗》本义相近。
三家都被列于学校。
又有毛公的学说,自称是子夏所传授的,而河间献王喜欢它.就没被列于学校。
《易》上说:“对于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的区别,礼义有所规定。
”但帝王的质朴和文采代代有增有减,到周朝时就规定得极为细致,每一件事都要有制度,所以说:“礼经有三百条,礼仪的细节有三千条。
”等到周朝衰落后,诸侯超越礼法的限制,厌恶礼法不利于己,都把它们抛弃毁掉了。
到孔子时就不完备了,到秦国时,就遭到更大的破坏。
到了汉朝,鲁国高堂生传授《士礼》十七篇。
到孝宣帝时为止,后仓的最为明晰。
戴德、戴圣、庆普都是他的学生,三家都被列在学校。
《礼古经》出现在鲁国的淹中和孔氏家中,同十七篇的文章相似,多出了三十九篇。
至于《明堂阴阳》、《王史氏记》上所见到的,大多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制度,虽然不能详备,但仍比后仓等人推论《士礼》而向天子陈说的学说多。
《易》上说:“前代帝王制作音乐崇尚道德,隆重地进献祭品上帝,供奉祖先。
”所以从黄帝以下到三代,乐曲都各自有名称。
孔子说:“安定国家治理百姓,没有比礼更好的,改变风俗,没有比乐更好的。
”礼和乐相辅相成。
周朝衰落后,礼和乐都被破坏了,音乐之理尤其精妙,因为它的节奏在音律,又加上被郑、卫之音所扰乱,所以没有遗传下来的规则。
汉朝建立后,制氏认为雅乐声律,世代都在乐官,颇能记忆一些音乐的铿锵鼓舞的音节,但不能说出它的含义。
六国的君主中,魏文侯最崇尚古乐,孝文帝的时候得到他的乐人宝公,献上他的书,是《周官•大宗伯》中的《大司乐》章。
武帝的时候,河间献王喜欢儒术,同毛生等人共同采集《周官》和诸子学说中论说音乐的部分,撰写成《乐记》,献上八佾之舞,同制氏相差不远。
内史丞王定传授《乐记》,把它授给常山的王禹。
王禹在成帝时任谒者官,几次论说它的意义,献上二十四卷的记载。
刘向校书,得到二十三篇的《乐记》,同王禹的不同,这方面的学问越来越衰亡了。
古代帝王世代都有史官,君王的举动一定加以记录,其目的是以此使君主言行谨慎,其言行可为民之法则。
左侧史官记其言,右侧史官记其行,行动记下来就是《春秋》,语言记下来就是《尚书》,帝王没有不跟这相同的。
周室衰败后,书籍破残损缺,仲尼想保存前代圣人的业绩,就说:“夏礼我能说出来,但杞国的就不能全面验证了;殷礼我能说一说,但宋国的就不能全面考证了,这是文献不够的缘故,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加以考证了。
”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礼节文采都完备,史官有法度,所以让左丘明观看了他们历史的记载,根据所行的事情,依照人道,用成就来建立功赏,根据失败来加以责罚,借助日月来确定节气的时间,借诸侯朝见天子来端正礼乐。
有所隐讳贬损的事情,不能见之于书籍,就用口传授给弟子,弟子回去后所说的就互不相同了。
左丘明怕他的弟子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见解,以致失去真意,所以研究本来的事实而加以解释,昌明孔于是不用空言来解说经文的,《春秋》所贬损的当代君臣,有权威势力,他们的事情就写进了解释中,因此这本书就被隐藏起来了,没有宣扬,用来避免遭到当时的灾难。
等到末世人们口头传说流行开来,便有《公羊》、《谷梁》、《邹》、《夹》的传。
这四家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两家被列在皇家学校讲解,邹氏没有老师,夹氏没有书。
《论语》这部书,是记载孔子回答其弟子及时人提问,以及其门徒相互问答的一部书。
当时弟子对于孔子的言行各自有所记录。
孔子卒后,门人相互收集并记下来,所以称为《论语》。
汉朝建立后,有《齐论语》和《鲁论语》两家。
传授《齐论语》的,有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等人,只有王阳是名家。
传授《鲁论语》的,有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都是名家。
张氏在最后,因而流行于世。
《孝经》是孔子对曾子讲解孝道的著作。
孝道,是天经地义之事,是人人应尽之事。
从大的方面来说,所以叫《孝经》。
在汉朝,有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授《孝经》,各成一家之言。
各家经文都相同,只有孔氏壁中的古文不同。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这两句各家的说法都不合适,古文的字和断句都不同。
《易》上说:“上古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事,后代圣人改用文字记事,百官用来治事,万民用来辨别事物,这都是取之于《易经》中六十四卦中的《夬》卦。
”“夬,用于王庭决断事物”,是说它能宣扬在君王的朝廷,用处最大.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主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
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纔能当史。
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官民上书,字有不端正的,就要揭发举报。
”六体,就是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都是用来认识古今文字,摹刻印章,书写幡作为信物的。
依据古代制度,书一定要同文字,不知道的暂时空缺,然后来求教年老者,到了衰落的时代,是非没有正确答案,人们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造字。
所以孔子说:“我还赶上了史书中的缺疑不写的地方,现在连缺疑不写的地方也没有了!”大概是对字渐渐不正确而感到悲哀。
《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
《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文字大多取自《史籀篇》,但篆体又差别很大,造就是所谓的秦篆。
这时候已开始创造隶书,起源于官府中诉讼案件很多,为了方便省事,这种简便的文字首先用于处理徒隶事务的公文。
汉朝建立后,乡间的教师就合集成《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把六十字断为一章,共有五十五章,合并而成《苍颉篇》。
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没有重字。
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都是《苍颉》中的正字。
《凡将篇》则有很大的出入。
到元始年中,征召天下懂得文字的人以百计,各命他们在朝廷中记字。
扬雄选取其中有用的来作《训纂篇》,顺着连接《苍颉篇》,又换了《苍颉篇》中重复的字,共成八十九章。
臣又继承扬雄的作了十三章,共成一百零二章,没有重复的字,六艺和各书所记载的字大致都齐全了。
《苍颉篇》中多古字,平庸的教师弄错了它的断句,宣帝时就征召齐国的能纠正断句的人,张敞去接受传授,传到他的外孙的儿子杜林时,他就作了解释,与《苍颉篇》并行。
六艺总共有一百零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比《七略》增加了三家,有一百五十九篇;减去了重复的十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