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法学(第一章)
(三)中国“国际法”名称
历史上第一位被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法学家是瑞士的著名国
际法学家瓦泰尔(Emerich de Vattel),1839年林则徐主持 翻译了《国际法:适用于各国和各主权者的行为和事务的自然
法原则》中的几段,内容涉及战争、敌对措施,如封锁、禁运
等。 1864年(同治三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认为瓦特尔一书
3.国际法体现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意志。
国内法主要依靠有组织的国家强制机关加以维护并 保证其实施;国际法的强制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本身的 行动。 【举例】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过程。
核谈判漫画
4.国际法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措施保证实施。
所谓国家单独的强制措施,主要是指当国家遭到外来侵略 的时候,国家以自身的武装力量进行自卫,反击侵略行为,以 保证国际法的实施。 所谓国家集体的强制措施,主要是指当国家遭到外来侵略 而无力抵抗的时候,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进行武装反击,制止 侵略行为,以保证国际法的实施。
同意或默示同意才能生效。虽设有国际法院,但它对当事国并没有
象国内法院对当事人那样的强制管辖权。因此,国际法常常被认为 是一种较弱的法。
国际法的强制性有多重要?强制性体现在 什么地方?是国际司法的裁判,还是裁判后的 执行?从这个角度看,国际法应该如何完善?
国家如何有效发挥作用?国际组织将在此发挥
什么作用?根据现状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 在内国法的秩序中,法庭解决争端的本质是禁止 使用暴力和拒绝提倡强制措施,劳特派特劳氏将这一基本观点 用于国际法的共同体中,他认为,国际法需成为名符其实的法 律,就不容许有先天不能裁判争端的观念存在。而这种缺陷事 实上又的确存在。然而,将这一缺陷认作是国际法的特征所在 ,则大错特错。国际法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自身缺陷的克服, 有待于自身的发展。 国际法尚是一种不完善并有待于逐步完善的体系的。
国际法是法律(肯定论)
(1)国际法通过各主权国家郑重签订或默认;它规定 了一整套处理国家对外关系的行为准则,为国家规定了国际 法上的权利和义务。 (2)国际法具有特殊的强制性,尽管与国内法的强制
方式不同,但仍是强制方式。
(3)一些重要的条约都明确规定了国际法的效力,例 如《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均有这类条款。 (4)国际法作为国家间的法律,不仅为世界各国所公 认,而且为各国所遵守。
但是,“万民法”这一名称不能准确地表达“国际法” 这个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特殊法律体系的含义,而且,这个 名称容易被误认为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法律,因此,这一名 称也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正式采用。
【习题】近代国际法产生于
B 世纪。
C.18 D.19
A.16
B.17
(二)边沁的“国际法”名称
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在1789年在其《道德与立法原理绪
第一章 国际法的基本理论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熟练掌握国际法的概念、渊源、编纂、基本原则及国际
法的效力根据,可以准确区分国际法与国内法,了解国际法 的发展。 本章是其他各章的理论基础。目的是掌握国际法的基本 理论知识,为各章的学习做好准备。要了解国际法的定义, 重点掌握国际法性质与效力依据,了解国际法的渊源、理解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国际公法学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公用邮箱:juseducation@
以国际法的视角审视世界情势
国 际 法 案 例 新 闻 串 烧
用国际法的武器维护中国法益
国际公法学的学科体系
序号
1 第一章 国际法导论
章节名称
第二章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国际法的主体 第四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第五章 国际法律责任 第六章 国际法上的领土 第七章 国际海洋法 第八章 空间法 第九章 外交和领事关系法 第十章 国际条约法 第十一章 国际争端的解决 第十二章 战争法
体。”
三、国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和国内法相比,其特征主要有:
1.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 2.国际法是国家以协议的方式制定的,或通过国际习惯形成
的。
(1)国际法是在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国家之 间签订协议的方式制定的,通常这是指国际条约; (2)国际法是在国家与国家的相互交往过程中,经过多次反 复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通常这是指国 际习惯。
过时,重新选用并翻译了美国著名国际法学家亨利·惠顿(
Henry Wheaton)于1836年出版的《国际法原理》(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一书。丁韪良将此译著取名为《万国
公法》,它将西方国际法全面移植到了中国。
二、国际法的概念
传统的理论
国家是唯一主体,国际法只是调整国家在其相互关系 上的行为规则: Lassa Oppenheim(1858—1919):“指各国认为在它 们彼此交往中有法律拘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的总体”; Th wrence:“决定全体文明国家相互关系之行为
所谓区域国际法,是指世界某个区域的国家,在它们
彼此关系中发展起来的适用于该区域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
度的总体。区域国际法不同于普遍国际法或一般国际法, 它只能在特定区域内的国家之间适用,不能拘束区域外的 国家关系。 如,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区域国际法比较发达。
在现代国际法上,欧洲地区的区域性国际法最为发达。最
则与规则所负的义务。所谓“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与规则”即指普 遍国际法。
所谓一般国际法,是指世界上大多数或绝大多数国家参加
的国际条约规则的总体。其中,所谓“国际法的一般规则”,
就是指一般国际法。从理论上讲,这类国际法规则可能因少数 国家没有参加条约而不受其约束,所以,它们不具有普遍适用
的效力。
根据《奥本海国际法》的理论,普遍国际法因为包括了很 大部分的国际习惯法,所以对于一切国家具有拘束力;而一般 国际法因主要是国际条约,所以,其效力可能会排除少数没有 参加条约的国家。
四、国际法的性质和规范体系
(一)国际法的性质 19世纪英国法学家奥斯丁(J.Austin,1790—1859)的国 际法是“实在的国际道德”论,他认为国际法只是一种道德体 系,因为法律只能是最高权力机关所制定,并加以强制执行的
规则。平等国家间协调产生的国际法不是真正的法律:(1)Βιβλιοθήκη 最高立法机构; (2)无强制制裁机构。
为典型的就是欧洲联盟,其前身叫“欧洲共同体”。1951年4 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 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3年7月生效),这是欧洲统 一化的最初形式。1957年3月,西欧6国进一步签订了《罗马条 约》(1958年1月1日生效),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 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7月,依据6国1965年布鲁塞尔签订的《 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 洲经济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 EC)。
学时分配
3学时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2学时
3学时 3学时 4学时 6学时 8学时 5学时 5学时 3学时 3学时 3学时
学习与考试要求
国际公法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期末采取闭卷考试
的方式。要求每人准备笔记本一本,这学期国际公法作 业分若干次,每次请大家认真做好笔记。 该学科不仅安排别出新意的实践课程,同时将为大 家举办国际法庭系列大赛。
论》中最早提出“国际法”这一名称。由于这个名称中包含 “inter”(之间)的意思,恰切地体现了国际法的特征,因此
,“international law”作为国际法的名称被国际社会广泛地
采用。
【习题】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正式使用国际法名称的学者是 ( B )。 A.沃尔夫 B.边沁 C.奥本海 D.宾刻舒克
(二)国际法的规范体系
从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来划分,国际法是由普遍国际法(或一
般国际法)、区域国际法和特殊国际法构成的规范体系。 1.普遍国际法和一般国际法 所谓普遍国际法就是各国公认的国际法,指国际习惯和国际 条约中对所有国家都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法。1970年《国际法原
则宣言》指出,每一国家均有责任诚意履行其依公认的国际法原
案例:国际法有用吗?
1864年,普鲁士政府派遣李斯福为驻华公使,4月间,李斯 福乘坐兵舰“羚羊号”抵达中国天津大沽口海域,遭遇三艘丹 麦商船。当时普丹正在欧洲因领土问题交战,于是,普鲁士兵 舰将三艘丹麦商船拿捕。清政府根据惠顿《万国公法》第2卷第 4章第6节:“中国所管海面,及澳港长矶所抱之海,此外更有 沿海各处,离岸十里之遥,依常例归其辖也。盖炮弹所及之处 ,国权亦及焉,凡此全属其管辖,他国不与也”,认为普舰在 中国洋面拿捕丹麦商船,“显系夺中国之权”。并与普鲁士公 使进行了严正交涉,最终迫使普舰释放二艘丹麦商船,并对第 三艘予以折款抵偿。
思考:为什么需要国际法?
国际法的作用的表现
国际法是国家间的法律,其作用在于:
1.是国际上区分合法和非法的标准;
2.是国际上的行为规则,是国家进行自我约束和相互 约束的一种法律形式,是国家在其相互交往中确立某种权
利和义务的法律形式;
3.是国际裁判的法律依据。
第一节 国际法名称、概念、特征和分类
一、国际法的名称
(一)从“万民法”到“外国法” 古罗马时代有“市民法”(jus civile)和“万民法”(jus gentium)之分。市民法适用于罗马市民之间的关系,而万民法则 调整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以及外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表现形式:大法官告示)
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格劳秀斯于 1625年出版了其经典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书中采用了“万民 法”的名称,他认为,万民法的范围比国内法广泛,万民法是从 所有民族或许多民族的意志中获得法律义务感的法律。
【问题】1.清朝政府据以行使主权的国际法依据是什么? 2.该事件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