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鞭草中黄酮化合物的提取一、关于马鞭草药名:马鞭草拉丁学名: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科:马鞭草科((Verbenaceae)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凤颈草、蜻蜓草、退血草、燕尾草、铁马鞭、狗芽草、鹤膝风、苦练草、顺捋草、铁马莲、田鸟草、铁扫手、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红藤草分布区域:西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生长状况: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四方形,上部方形,老后下部近圆形,棱和节上被短硬毛。
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3~5深裂,裂片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齿,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
花夏秋开放,蓝紫色,无柄,排成细长、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膜质,筒状,顶端5裂;花冠长约4 毫米,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丝极短;子房无毛,花柱短,顶端浅2裂。
果包藏于萼内,长约2毫米,成熟时裂开成4个小坚果。
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宜种植。
图2 成簇的柳叶马鞭草图3 新鲜马鞭草与干马鞭草叶子图4 路边的马鞭草图5 马鞭草整株放大图药用情况:马鞭草体内富含糖、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黄酮、类胡萝卜素等许多活性成分,药用部分为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在中国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水肿、痢疾、黄疸等病症;现代研究还发现马鞭草具有抗癌、抗乙肝、抗早孕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另外临床还有如下报道:1、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症用马鞭草(最好为鲜品)200~300 g, 洗净切碎,加水煎至50~150 ml,1剂/d,分次内服及含漱,婴儿用小勺喂入后或咽或吐均可,用至症状、体征消失。
头2一3d板蓝根针剂2 ml,肌肉注射,2次/d。
31例病例在6d内全部治愈,未发生并发症。
刘学平应用马鞭草单味煎剂治疗牙龄肿痛及口腔黏膜溃疡百余例获效颇佳。
2、治疗急性扭挫伤刘建武等报道用马鞭草l00g,鲜桃树叶50 g,捣烂,加香白芷粉15 g,并入米酒适量,调为糊状,先用冷盐水擦洗患部,干后均匀涂马鞭草膏,并外敷以塑料薄膜,再用纱布绷带简单包扎。
早晚各换药1次/d。
用药60例痊愈达75%。
3、治疗乳痈马鞭草100 g或干品50 g,放入带壳鸡蛋2~3 个,加水适量煮至蛋熟。
吃蛋喝汤,1剂/d。
15例中11例I剂而愈,4例2剂获愈。
本法应在发病3d内应用;若病程过长,则疗效不佳。
4、治疗面神经瘫痪用马鞭草、节节草、扶芳藤等组成的汤剂,治疗58例面神经瘫痪患者,完全纠正35例,占55.7%;基本纠正 19例,占21%;无效4例,占6.8%;总有效率为93.2%。
5、治疗尿血及其它马鞭草30~60 g,大黄10 g,上药为1日量,煎汁分服。
10 d为1个疗程。
治疗尿血35例,痊愈23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4%。
化学成分:对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展开, 至2000年已经发现其全草中主要含有马鞭草苷(verbenalin) 、5- 二氢马鞭草(hastatoside) 、桃叶珊瑚苷(aucubin) 、熊果酸(ursolicacid) 、3α ,24- 二羟基齐墩果酸(3α ,24-d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 、十六酸(Hexodecanoicacid) 、β- 谷甾醇(β-sitosterol) 、羽扇豆醇(lupeol) 、蒿黄素(artemetin) 、β- 胡萝卜素(β-sitostero) 等化学成分。
但其研究并不深入,近年来,由于其在临床上的独特疗效,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趋活跃,已从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有配糖体、黄酮类、三萜类、甾体类、糖类等。
二、马鞭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1、提取、分离与纯化马鞭草30 kg(1)↓95%工业乙醇55℃温浸7 d重复3次,过滤↓——————————————↓滤渣(硼酸,显色追踪,显阴性)提取液(硼酸,显色追踪,显阳性)(2)↓合并并减压浓缩浸膏(3)↓蒸馏水分散分散液(4)↓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相↓经处理后上硅胶柱,依次用(5)氯仿、(6)乙酸乙酯、(7)丙酮进行梯度脱↓—————————↓—————————↓乙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丙酮提取物(8)(硼酸,显阳性)(硼酸,显阴性)(硼酸,显阴性)(9)↓氯仿-甲醇混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洗脱部分(10)↓反复过硅胶柱,以TLC监测纯组分(11)↓分别重结晶↓—————↓——————↓—————↓——————↓化合物1 化合物2 化合物3 化合物4 化合物5(黄色粉末)(黄色粉末)(黄色粉末)(浅黄色粉末)(黄色粉末)(12)↓HCl-Mg反应↓HCl-Mg反应↓HCl-Mg反应↓HCl-Mg反应↓HCl-Mg反应显阳性显阳性显阳性显阳性显阳性步骤:(1):使用溶剂萃取法,从马鞭草中萃取出有效成分,粗分离出多糖、蛋白质、纤维素等沉淀类杂质(2):将上述萃取得的有效成分浓缩成浸膏(3):将上述浸膏分散在蒸馏水中,便于下一步实验的操作(4):用低极性溶剂乙酸乙酯粗萃取总黄酮(5):氯仿萃取,分离出水溶性杂质(6):乙酸乙酯再萃取黄酮成分(7):丙酮萃取出分离出油类脂溶性杂质(8):硼酸显色法追踪黄酮(9):洗脱提纯黄酮类成分(10):硅胶柱色谱法分离各黄酮成分(11):分别重结晶各组分(12):盐酸-镁显色反应追踪、鉴别黄酮2、结构鉴定化合物1:黄色粉末, mp > 300℃, HCl-Mg反应呈阳性,高分辨正离子ESI-MS m / z: 28710558 [M +H ] + 。
IR ( KBr ) : 3418, 1655, 1609, 1504, 1266,1164。
1H-NMR ( 400MHz, DMSO-d6 )δ: 12197 ( 1H,s, 5-OH) , 7141( 1H, d, J = 810Hz, H-6′) , 7140 ( 1H,s, H-2′) , 6199 (1H,d, J = 810Hz, H-5′, ) , 6167 ( 1H,s, H-3) , 6145 ( 1H, s,H-8 ) , 6119 ( 1H, s, H-6 ) 。
13C-NMR ( 100MHz, DMSO-d6 )δ: 181183 (C-4 ) , 164142(C-7) ,164108 (C-2) , 161165 (C-5) , 157147 (C-9) ,149194 ( C-4′) ,145195 ( C-3′) , 121165 ( C-1′) ,119115 ( C-6′) , 116123( C-5′) , 113156 ( C-2′) ,103184 ( C-10 ) , 103102 ( C-3 ) ,99104 ( C-6 ) , 94104(C-8) 。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确定为木犀草素。
化合物2:黄色粉末,mp: 2752276℃, HCl-Mg反应呈阳性,高分辨正离子ESI-MS m / z: 28710552 [M+ H ] + 。
IR ( KBr ) : 3427, 2926, 1636, 1601,1459。
1H-NMR ( 400MHz, DMSO-d6 )δ: 12118 ( 1H, s,5-OH) , 8115( 2H, dd, J = 1116, 210Hz, H-2′, 6′) ,7102 (2H, d, J =1414Hz, H-3′, 5′) , 6154 ( 1H, d, J =210Hz, H-8) , 6127(1H, d, J = 210Hz, H-6) 。
13C-NMR(100MHz,DMSO2d6 )δ: 176146(C-4) , 164192(C-7) ,162115 (C-5) , 160112 (C-4′) , 157163 (C-9) ,146191(C-2) , 133148 (C-3) , 130130 ( 2C, C-2′, 6′) ,123109(C-1′) ,116117 (2C, C-3′, 5′) , 103195 (C-10) ,98199(C-6) , 94130 (C-8)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确定为山柰酚。
化合物3:黄色粉末, mp > 300℃, HCl-Mg反应呈阳性,高分辨正离子ESI-MS m / z:30310506 [M +H ] + 。
IR ( KB r) : 3436, 2926, 1639, 1507, 1456。
1H-NMR ( 400MHz, DMSO2d6 )δ: 12118 ( 1H, s, 5-OH ) ,7179(1H, d, J = 116Hz, H-2′) , 7168 (1H, dd, J = 814,210Hz,H-6′) , 6198 ( 1H, d, J = 814Hz, H-5′) , 6150(1H, d, J= 210Hz, H-8) , 6125 (1H, d, J = 210Hz, H-6) 。
13C-NMR ( 100MHz, DMSO-d6 )δ: 176145 (C-4 ) ,164194 (C-7) ,162117 (C-9) , 157165 (C-5 ) , 148123(C-4) , 146187 (C-2) ,145173 (C-3′) , 136162 (C-3) ,123160( C-1′) , 121132( C-6′) , 116104 ( C-5′, )115158 (C-2′) , 103197 (C-10 ) ,99102 (C-6 ) , 94130(C-8) 。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报道基本一致,确定为槲皮素。
化合物4:浅黄色粉末, HCl-Mg反应呈阳性,高分辨正离子ESI-MS m / z: 27110612 [M + H ] + 。
IR( KB r ) : 3417, 2922, 1650, 1624, 1602。
1H-NMR(400MHz, DMSO-d6 )δ: 12195 ( 1H, s, 5-OH) , 7191 (2H,d, J = 818Hz, H-2′, 6′) ,6192(2H, d, J = 818Hz,H-3′, 5′) ,6174 (1H, s, H-3) , 6144 (1H,d,J = 116Hz,H-8) , 6115 ( 1H,d, J = 116Hz, H-6 ) 。
13C-NMR(100MHz,DMSO-d6 δ: 181173 (C-4) , 165122(C-2) ,163176 (C-7) , 161157 (C-9) , 161146 (C-4′) ,157153(C-5) , 128156 (2C, C-2′, 6′) , 121127 (C-1′) ,116115(2C, C-3′, 5′) , 103149 (C-10) , 102188 (C-3) ,99122(C-6) , 94125 (C-8) 以上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确定为芹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