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博士后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博士后群体代表了一批高层次创新青年人才。

本研究分析了博士后的自身现状、培养形式、科研支持、考评机制等对于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带来的影响。

发现制约中国博士后培养质量停滞不前的深层次的原因是博士后制度的不完善。

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博士后引育的整体环境,以期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

标签:博士后;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博士后制度的现状
博士后制度是为博士研究生打造的一个更深化的教育和科研平台,使他们可以得到更好地科研训练,以作为国家高校教师和科研人才的后辈人才存储库。

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是高校人事制度中重要的一项人才制度,关乎到国家未来的科研战略和方向。

在这发展的三十年以来,已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国际环境的急速变化下,现行的博士后制度面临着全新的问题与挑战。

博士后制度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三十年后,内在问题也逐渐显现,带来了诸如科研成效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考核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且科学性不强、随意性较大,跨学科博士后重视不够,博士后基金申请困难且资助力度低等问题,其中博士后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尤为突出。

博士后制度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应当“满足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满足对高等教育科技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要”。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身现状因素
在进站动机方面,我国对于博士后人员的定义早在制度成立初期便已经明确。

博士后这一岗位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专业青年人才。

然而大多数博士后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动机并不单纯为学术、科研兴趣。

一部分是由于博士毕业后择业的失败促使他转而从事研究工作,一部分是考虑自身未来的留校和工作需要。

博士后人员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动机呈多样化,学术动机较弱,功利性较严重,偏离了国家对博士后人员的培养初衷,成为了制约其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对于博士后身份定位的不明确也影响了博士后的培养质量。

在美国,博士后常常既不被当作学生,也不被当作教师。

而在中国高校,这一情况尤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士后的工作熱情。

(二)培养形式因素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于博士后工作期限的规定:博士后在站一般不少于三年,入站满两年后进行评估,决定是否出站或是继续研究,采取了弹性培养期限制度。

工作期限的设置较为合理,大多数的导师都能在博士后工作期内完成对其的培养任务和与博士后的科研课题合作,并不会对博士后的培养质量造成太大的影响。

博士后的培养学制类似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学制,分为全职和在职博士后。

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也明确地限制了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身份。

在职博士后都是以进校不离岗的形式完成学习工作,在承担自身工作任务的同时还需肩负做博士后所带来的科研压力,有效利用科研学习的时间也相较全职博士后少了许多,缺乏科研工作的连续性。

(三)科研支持因素
博士后群体是专职的科研人员。

科研的支持是博士后深入科学学习,从事科研工作,完成科研任务的基础条件。

目前,大部分国内高校的博士后工资在15~30万元/年,相对于美国博士后4~5万美元/年的年薪是较低的,极大地影响了人才的吸引力。

从科研经费而言,大部分科研经费的额度仅为3~5万元。

同时,博士后科研经费的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源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层面的人才类基金等。

而“近年来,申请各类基金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且从经费的申报、评审到落实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半年的落实时间对于博士后的工作期限来说不免过长,从某种程度而言限制了博士后的科研热情。

(四)考评机制因素
在现行的博士后制度下,对于博士后在站期间的考评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般由进站质量考核,在站年度考核,出站质量考核组成。

考核的最主要指标是论文的质量,另外还需要考核学术报告的数量,教学工作,参与和主持的科研课题等。

出站的考核则更为严苛。

此类考评仅能在学校范围内对博士后进行质量考核,缺乏院校之间的博士后横向比较。

考核的手段也较为单一,无法科学全面地对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作全方位的科学考评。

考评制度指标的僵化,容易滋生博士后浮躁的学术态度,使得培养质量下滑。

三、建议对策
建立多元的资金投入体系,更多地设立博士后专项基金,为新进站的博士后提供启动经费,提升博士后工资待遇;完善博士后的激励政策;取消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多征求导师对于博士后制度的看法。

博士后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服务意识,完善后勤保障;对博士后研究人员正确定位;强化流动站领导小组的领导;行政团队在制度层面加强校与校,学院间的学术合作;为博士后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谢秋丽.博士后过程质量管理评价及后效作用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9~13.
[2]Geoff Davi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areers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nalysis of Markets and Employment,2009.
作者简介:陈青(1990—),女,上海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