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小升初语文冲刺试卷(二)B卷

安徽省小升初语文冲刺试卷(二)B卷

安徽省小升初语文冲刺试卷(二)B卷
一、积累与运用 (共2题;共15分)
1. (3分)仿照例句把句子写完整。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句子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写出了盘古的巨大。

以“晚霞”为内容写比喻句。

________。

2. (12分)句子练习。

(1)天空那么晴朗,我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改为反问句,意思不变)
(2)秋天到了,湖面上漂着枫叶。

(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生动)
(3)根据“滔滔不绝”一词的不同意思造句。

形容水流滚滚,连续不断:________
形容话多,连续不断: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45分)
3. (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

啊!原来是一个木雕小象墩,和白天见到的一模一样,却只有拳头大小。

(1)“我”为什么事而感到遗憾?
(2)当少年得知“我”无法带象墩回国后是怎样做的?
(3)学习了课文,我懂得了()
A . 木雕小象虽然是一件小礼物,却表达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
B . 少年真会做生意,怕“我”不买特意送到宾馆来
4. (25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桥
家乡的桥大都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

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

千岁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们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而来的。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记得有一年清明节跟我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

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

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做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着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1)给画直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最简单的是过户桥________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________最漂亮________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________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________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________形成个大________八________字________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________
(2)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3)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

(4)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5. (8分)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________其二________其三________
山,________山,________山,________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________奔腾急,________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________万马战犹酣。

________赖以拄其间。

(1)给加横线字注音。

下鞍________ 巨澜________ 酣________ 锷________ 堕________ 拄________(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 .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 .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 .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 .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三、写作 (共1题;共5分)
6. (5分)在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周围,发生了太多意外的事。

请你以“意外”为题眼,把题目补充完整。

如:意外的收获、惊喜、发现……也可以直接以“意外”为题,写一件发生在你身上或你身边的事。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 (共2题;共15分)
1-1、
2-1、
2-2、
2-3、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45分)
3-1、
3-2、
3-3、
4-1、
4-2、
4-3、
4-4、
5-1、
5-2、
三、写作 (共1题;共5分) 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