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体形体是客观物像存在于空间的外在形式。
任何物像都以其特定的形体存在而区别于其他物。
形体属于素描造型的基本依据和不变因素。
对形体的认识,我们也可以将其分解为外形和体积两个因素。
外形指平面的视觉外像而言;体积指空间的立体体量而言。
在素描中这二者既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一对统一体。
形是体积的外像,而体积又必须是有形来体现的。
所以,我们对形体也可以理解为有体积的形。
这就是说,我们对素描造型因素中的形体的认识,要树立起立体空间的观念。
任何复杂的形体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基本的几何形体,这就是:立方体、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多种几何形体按不同形式组合而成的物像。
我们在观察物像时,应首先注意其整体呈现的基本形。
构成物像的基本形不同,则物像的形体特征就会不同。
基本形是物像的大关系,把握住对象的基本形,就抓住了其形体特征。
而准确地把握物像的形体特征便奠定素描造型的基础。
2 结构素描中的形体,主要指物像的外形特征,结构则主要指物像的内部构造和组合关系。
形体与结构是外观与内涵的关系。
结构是形成物像外贸的内在依据,不了解它,就无法准确把握物像的一系列外表特征。
在素描中,结构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解剖结构或构成结构;二是形体结构人体和动物的骨骼、肌肉所构成的解剖关系,是解剖结构。
熟悉了解解剖,是人物造型的基础。
其他物体的内部构成框架及其构成关系称构成结构,是物像形体的内在依据。
绘画中对物体的结构关系的把握,主要在于用面体现其基本形体特征,这样便于理解和把握复杂的结构关系,有利于形象体积的塑造。
对结构的这一形体化的概念,我们称为形体结构或几何结构。
立体是面的集合体,这是现代绘画表现立体和空间的基本观点。
因此,素描中对立体形象的把握通常是从分面开始的,分面是对物像形体的概括,是对结构的分析。
面的概括构成了物像的立体框架。
圆或接近圆的形体,也可以用概括的面来塑造。
方的面更能准确地把握圆的整体关系。
所谓造型中宁方勿圆也就是为了概括地、准确地塑造立体形象。
3 比例物像的结构、形体等造型因素体现在外观形态上必然同一定的尺度相联系,不同的尺度关系则表现为一定的比例关系。
任何物像的形体都是按一定的比例关系连结起来的,比例变了,物像的形状也就边了。
因此基本比例的差错,必然导致对结构、形体认识和表现的错误。
在素描写生的起始阶段,比例的意义尤其重要,画面形象的准与不准往往是比例关系的正确与否所致。
素描中比例的概念还可以指各物像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同一物体中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例关系;色调的明暗深浅层次的比关系等。
对形体比例的观察不应是机械、刻板地比较,应注意立体物像在一定的角度和透视变化中的比例关系。
要致意在相互比较中抓住物像的比关系,特别是大的、整体形象的比例关系,而不应停留在局部去过分计较烦琐细节的比例。
初学绘画可借助工具测量的方法去求得基本比例的准确,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应逐步抛弃这种方法,着重凭感觉、眼力,靠比较,训练观察能力的准确。
4 透视我们看到的自然界物像呈现近大远小的空间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把透视现象准确地表现在画面上,使其形象、位置、空间与实景感觉相同,这就是绘画透视。
在素描中,透视的运用是在画面上确定物体的深度,即物体及其各部分的形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是绘画中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创造空间效果的基本因素。
所以说,透视法则是写实造型的重要依据,掌握透视基本原则是准确观察,真实描绘物像空间关系的基础。
透视是一门较复杂的科学,这里作一些简单的介绍说明。
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视线视点与物像之间的连线视域固定视点后,60度视角所看到的范围视平线向前平视,和视点等高的一条水平线。
视平线与图像的关系:高于视平线的看到底面,低于视平线的看到顶面,视平线处于物像中间则地面与顶面都看不见。
平行透视形体正前面的一个平面与画面平行时所呈现的物像透视关系为平行透视。
平行透视最少只看到一个面,最多可看见三个面,与画面成直角的形体边线都消失主点成角透视形体的一面与地面平行,其立面与画面成一定角度,称为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最少可看到两个面,向画面纵深延伸的边线都分别消失于左右两个余点。
5 明暗明暗是素描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描绘物像立体与空间效果的重要因素。
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呈现一定的明暗关系。
光源的强弱,距离光源的远近及照射角度的不同,都会使物像呈现不同的明暗。
光是物体明暗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物体明暗变化的外在因素。
物体在一定角度的光照下,会产生受光部分和背光部分两个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联系的明暗系统。
物体的明暗层次可概括为三个大面、五调子,它们以一定的色阶关系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一定的光线下,明暗变化是由形体的机构起伏、转折而产生的。
因此,明暗在任何时候都只属于特定的形体结构,回明暗的调子变化也就是在表现结构的起伏转折变化。
结构是内在的、本质的因素,明暗是外在的,表象的形式;形体结构需要通过明暗来表现,而明暗关系中又处处体现着内在的形体起伏和结构变化。
明暗除了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在画面中更是表现整体空间效果的主要因素,明暗的层次处理及虚实、强弱的对比作用,是表现前后五香空间关系和整体气氛的基本手段。
素描教学的“点、线、面、体”2008-10-17 14:22在西方造型艺术体系中“无点不成线,无线不成面,无面不成体”曾经典地概括了点、线、面、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点是线的基础,线是面的基础,面是体的基础,在素描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辨证地运用三者的相关理论,来启发、引导学生,对我们素描教学上档次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从绘画学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物体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
那么怎样运用“点、线、面、体”的本体语言来启发、引导学生呢?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并借此抛砖引玉。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
“观”是指大体的看,粗略的看;“察”是指仔细的分析,反复的比较。
通常情况下,正确的观察方式有利于教与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逐步提高。
素描的教学体系实际上是很复杂的,而且不同的专业老师对观察方法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的方法也是相当的多。
但是,在这里我们仍然要提倡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
其理由有两个方面:一、大体、粗略地看有利于我们观察物体的视线总在整体之中。
二、一开始就进入仔细分析、反复比较是不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相反,在其思维里面还会出现杂七杂八的形象。
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发现先观后察的观察方法是合逻辑的、科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
“先观后察”先观,观什么呢;后察,又察什么呢。
这里要分为以下三方面来阐述,一、先观大的体积,大的动态。
要求视线放得很宽,有些同学在这里很容易犯错误,因为他们的视线很容易集中到某些小的形体上去,同时在表现的过程中也始终盯着那个小地方画;其结果是到最后画面的整体效果不但出不来,而且到处都是七零八乱的碎形象。
二、观调子时先看主要的大的明暗交界线。
两条主要交界线:后脑到下颌的与颞骨到下颌的,他们的起伏变化,将直接体现头部结构的转折变化,也将直接决定头像是否有体积,有空间。
三、察小形中的大形,察小体中的大体。
这要求我们始终要以一种整体的眼光来审视形体,坚持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统筹局部的观念。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表现”。
这是因为它是整个素描教程实践体系的核心,无论是观察方法,还是不同的技法、技巧等等,都要围绕着“表现”进行;一幅画能否成功或者完整将直接取决于怎样表现。
上面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怎样观察,那么如何运用这些观察的成果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呢?这里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四方面:一、学会用大的长短线概括形体的大动态,强化形体的大印象。
二、学会用排线概括形体的大明暗,表现形体的大体积。
排线是点、线的结晶,由于它很容易形成体积,而且概括性极强,因而在素描作画中运用地相当频繁。
三、找出两条主要明暗交界线,并加强其对比。
注意要用大的长短线、大的排线去找,要用大的明暗去加强。
明暗交界线不是两条单薄的线,它通常具有面的性质,体的厚度,加强它实际上就等于加强画面的大体积。
所以,整个作画过程中要反复抓住这两条主要交界线,把握它的结构转折变化。
四、深入刻画视觉中心,视觉中心是一幅作品所要表达情感,传达画者主观思想情趣的的地方;因此,需要切切实实重点刻画。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五官的形体,2、五官的空间3、五官的体积4、五官的质感。
深入的刻画其目的就在于塑造形体的严谨,空间层次的分明,体感的强烈以及质感的真实。
最后,让学生学会整体“调整”。
整体调整是作画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但其作用不会因为它是最后一步而减弱;有些时候反而在加强。
这里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恰当地处理好作品的完整性即可,这种完整性必须包括:1、大的体积完整,2、大的块面清楚,3、大的线条节奏感强,4、小的“点睛之处”精彩耐看。
综上所述,“点是线中的点,线是面中的线,面是体中面”深刻地概括了点、线、面、体作为绘画的本体语言辨证统一关系。
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我们作画的全过程,并且大大地推动了素描教与学的往纵深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