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织金县红托竹荪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刘育新1阳旭2王波2(1.贵州省织金县农牧局 2.贵州省织金县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贵州织金 552100)摘要:对织金竹荪产业目前的生产、销售、管理、科研、扶持、园区和基地建设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并指出当前织金竹荪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产业发展、红托竹荪、贵州织金前言: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试验区南部,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最高海拨2260米,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年降雨量1340.6毫米,平均气温14.1℃,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溶洞王国,煤海磷都,宝桢故里,竹荪之乡,山水之城,百泉古镇”之称。
全县辖32乡(镇、街道),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总人口115.2641万人,辖区内居住有汉、苗、彝、白、回、布依、仡佬、蒙古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59%,是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和“黔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织金县种植竹荪已有近三十年历史,是红托竹荪的发源地、主产地和科技进步的中心,是国内唯一最大的清香型红托竹荪及菌种生产供应、栽培、加工和销售集散基地,是名符其实、独具地方特色的富民产业,被誉为“中国竹荪之乡”。
由于多年来织金竹荪一直沿用传统制种、栽培、粗加工技术,生产上主要仍为农户、种植大户独立参照市场价组织种植栽培,未能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使得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因此,尽快实现产业化经营,振兴织金竹荪产业,对充分利用特色农业优势资源,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1. 产业发展现状1.1 种植生产现状织金竹荪从1986年栽培成功至今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织金红托竹荪品种常年种植面积3000至5000亩,常年产量300至500吨,年产值1.5亿元左右,无竹荪精深加工产业,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原因主要为长期科研投入不足,科研创新严重不够,导致产业缺乏必须的科技支撑,且一直沿用传统的玻璃瓶制种方式和简易大棚栽培技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然后是品种选育滞后,单产低、产量和品质不稳定、冬春季不能出菇,未能实现周年生产供应鲜品;再就是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主要体现为市场组织、规范程度低,价格大起大落,市场风险大,导致种植风险大,农户种植积极性逐年降低。
在基地培育方面,目前织金竹荪种植方式仍以传统简易大棚为主,两年即换地建棚,不能重复使用,导致高投入、低利用率。
受亩投入费用(现价亩均投入约30000至32000元)的限制,较大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在100至200亩之间,较小的基本为50亩左右,主要由专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经营,70%以上的为农户家庭经营,户种植面积0.5至2亩。
竹荪产业相对发展较好、种植规模较大、相对集中的基地主要分布在双堰街道、桂果镇、板桥乡、熊家场乡、黑土乡、三甲街道、猫场镇、上坪寨乡等乡(镇、街道)。
1.2 菌种生产情况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县已完全集中形成双堰街道、猫场镇、牛场镇三大红托竹荪菌种生产供应基地,年产销红托竹荪菌种3000万瓶左右,但低成本、低污染袋装种的研发使用仍处于试验阶段,急需改变传统玻璃瓶制种的生产方式。
目前全国99%的红托竹荪菌种由我县生产供应,其中:东部相邻的猫场镇、牛场镇年产竹荪菌种2500万瓶左右,70%以上外销省内安顺地区、黔东南、黔南及云南、四川、湖南、广西省外市场;双堰街道年产竹荪菌种500万瓶左右,主要为县内栽培使用,少部份外销。
1.3 产业化经营情况1.3.1 专业企业参与情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竹荪的产业发展中,主要有贵州织金西南联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织金县雅贤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贵州富春山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织金县天虹竹荪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织金县果蔬协会、织金县王氏竹荪销售有限公司、贵州织金鲁钰农业综合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织金县艳山特色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织金县易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织金县天洪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
业务包括竹荪制种、生产基地建设、栽培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主要通过自筹投入和技术培训、指导、支持,自建生产基地或发展农户进行基地化栽培种植,走“公司+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发展模式。
1.3.2 产业项目扶持情况近几年来,我县主要通过扶贫、农业、科技项目申请实施,招商引资建设产业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基地等措施,大力开展产业化经营。
主要申报实施的项目包括:2008年、2011年竹荪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共200万元),2012年竹荪产业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200万元),2013年竹荪产业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1500万),2013年世行贷款项目(用于竹荪产业资金4300万元),2014年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用于竹荪产业扶贫资金360万元),2013年省科技厅科技攻关和推广项目(用于竹荪产业100万元)等,项目实施期直至2017年。
1.3.3 产业园区建设情况2012年底,我县引进贵州织金西南联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划投资3.5亿元,依托省扶贫办、省科技厅、省农委等有关部门项目、资金支持,在我县桂果镇建设总规模1000亩的“贵州·织金红托竹荪产业示范园”,并作为织金县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主要部分。
园区建设内容包括科研、制种、栽培、精深加工、科技示范等,通过建设红托竹荪科技产业园区和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基地,实现产业化发展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增收致富。
园区于2013年3月启动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近1.5亿元,计划于2015年建成运营。
园区立足织金红托竹荪产业,以科技为先导,集中资源培育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势企业、优势科技、优势农户,建成全国乃至全球唯一的红托竹荪菌种生产、工厂化栽培、精深加工基地和电子商务交易中心。
园区融科技开发、技术示范、生产加工、电子商务、生态湿地公园建设为一体,以县级示范园为起点,省级示范园为目标,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全国有名”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
1.3.4 规模化种植基地发展情况在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方面,通过自筹投入、项目支撑等,目前我县已建成一些规模化的竹荪种植基地,主要有桂果镇区域基地(面积约500亩)、猫场镇区域基地(面积约300亩)、普翁至小纳雍乡区域基地(面积约200亩)、黑土乡至熊家场乡区域基地(面积约300亩)、析桥乡区域基地(面积约200亩),总的规划面积达1500亩,其它全县分散种植(20亩以下)的约3500亩。
1.4 科研开展情况多年来,我县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企业开展竹荪产业相关技术研发,主要制种、栽培技术沿用传统方法,从业者仅起到技术传承作用,近年来开始有个别制种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为促进织金红托竹荪产业发展,在县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2011年成立科研机构“贵州省织金县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并已由该中心投资200余万元建成组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设计年产100万袋(等量200万瓶,袋装种代替瓶装种研发使用)菌种生产线;组织开展竹荪等珍稀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种质资源研究储备、以草代木高产栽培试验、速生林种植及用于竹荪高效栽培试验、工厂化立体栽培(大棚重复利用)试验、竹荪生产废料循环再利用等相关研究,并已获得成功。
从2013年开始,以竹荪产业园的立项建设为契机,贵州织金西南联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织金县高原食用菌研究中心、贵州织金鲁钰农民专业合作社、织金县朝荣竹荪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企业联合在园区开展红托竹荪不同温型品种选育、工厂化制种、工厂化栽培、袋料栽培、无硫加工等高新技术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均已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
目前国家科技部、贵州省科技厅支持织金竹荪产业发展的科研项目有:《织金竹荪产业化技术研究成果熟化与栽培推广应用》项目,项目主持单位为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张林教授等专家;《织金红托竹荪发酵料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主持单位为贵州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朱国胜博士等专家;《织金红托竹荪以草代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项目、《织金竹荪不同温型品种选育及周年栽培技术》项目,项目主持单位为贵州大学余彦军教授等专家;《黔产红托竹荪农残、重金属污染、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项目主持单位为贵州师范大学吴迪教授等专家。
项目投入经费共计360万元,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部分项目正实施当中,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为织金红托竹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5 品牌建设情况2010年织金红托竹荪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认证,“中国竹荪之乡”等品牌,全县共有21个乡(镇、街道)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认定(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
2. 织金竹荪产业发展的优越条件织金红托竹荪集名、优、特、新、稀为一体,织金红托竹荪产业是名副其实的优势特色产业,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地域优势突出和产品特色显著。
2.1 优良的品质特征2.1.1 织金竹荪地域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
织金竹荪是在本县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而成的优质品种,只有在象织金这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不足,阴雨天多的特殊自然环境条件才适宜生长发育,离开了这个环境就会生长发育不良。
从目前国内所有人工栽培的红托竹荪菌种均为织金县生产销售可见其品种特性,其地域优势极为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2.1.2 织金竹荪品质具有不可复制性。
目前国内其他地方栽培生产的红托竹荪,虽然菌种是由本县生产提供,但产品品质均不及县内生产,织金竹荪的潜在内质只有在象织金县这样特殊环境条件下才能够体现出其优质和高产特色,其产品特性正是孟德尔遗传规律中“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的完美表达。
2010年,织金竹荪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保护。
2.1.3 产业经营的强劲竞争力。
织金红托竹荪是云贵高原乌蒙山区这种特殊区域内的特定农产品,其内在品质和社会知名度深得消费者青睐。
织金县是优质红托竹荪的原产地、主产区,目前国内国际红托竹荪最大的生产集散地,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
产品具有原产地垄断特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发展产业化经营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广泛的群众基础织金清香型红托竹荪是我县科技人员从本县竹林中分离筛选出来的优良株系,并在开始取得成功之后即将制种和栽培技术推广到全县竹荪种植户中去。
据不完全统计,三十年来,县内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共计培训12000多人次,从而形成了一个“科技人员——科技二传手——种植户”的技术推广网络,目前全县有30%以上的农户掌握竹荪传统栽培技术,为织金竹荪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