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
“车”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繁体、简体)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赵孟頫 (“俯”的异体),均以自己的独特风格,将楷书发 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书法作品成为后世习字临 摹的楷模。
“胎、郎、服、胄”四字,在小篆中写作
部首共有四个,分别是“肉、月、舟、冃”,合并后 只取了一个“月”字,“胎、服、胄”三字的意符 实际上名不副实了。
又如“春、奉、舂、泰、奏”五字,小篆写作 :
其上半部分构件完全不同,隸書将它们合并成了一个, 使各自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形体意义变得模 糊不清。
再如:
2、为什么说行书有极大的使用价值:
行书既受今草的直接影响,有保存了楷书的笔法,凡是收敛 笔势而接近楷书的,称作“行楷”;放开笔势而接近草书的, 称作“行草”。行书不象楷书那样拘谨、难写,也不象草书那 样放纵、难认,在保持楷书形体轮廓的前提下,适当运用草书 那样的连笔,但各字保持独立。适当地省减笔画,形体结构清 晰,书写自由快捷,笔法活泼流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而 被社会广泛应用,晋宋以来一直成为手写体的主要形式。
“中原”之称。
“ 豫 ” 的 演 变
给“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现代汉字
鼠牛虎鸡 狗猪兔羊猴龙 蛇马
牛
虎
猴
猪
鼠
马
蛇
羊
鸡
兔
狗
龙
此字为车。图片依次为拓片、摹写、结构图、复原图1、 复原图2。
象形字,车字在甲骨文中异体较多,明显的特征是两个 车轮。最初车轮为圆形,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变成了方形, 再后来,两个轮子简化为一个。
汉字的演变
一、字体(笔势)的演变
(一)商代文字(甲骨文)
1、定义: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殷商 时代的代表文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古老而有比 较成熟的文字。 2、名称及命名依据:
①甲骨文、契文、殷契、骨刻文字。 ②占卜文字、卜辞、贞卜文字。 ③殷墟甲骨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3、甲骨文的特点:
(五)隶书
1、定义: 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
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字体。
2、产生: 民间说:
卫恒《四体书势》:“隶书者篆之捷也。” 徒隶说:
班固《汉书·艺文志》:“是时始造隶书矣, 起于官狱多事,苟趋声易,施之于徒隶也。”
许慎《说文解字·叙》:秦“大发隶卒兴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简易。”
“狂草”极难辨认,但却有很高的 艺术欣赏价值。
图为《张旭狂草图》
章草 两汉·史游《急就章》
今草 唐·孙过庭《书谱》
狂草 唐·怀素《千字文 》
章草
今草
狂草
(八) 行书
1、定义:
行书,是介于正体字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早期的行书 介于隶书和草书之间。产生于东汉,盛于魏晋,直到今天,仍 是人们日常广泛使用的手写体。
• 乙、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汉字的构形理据。尽管小篆对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形体作了系统的整理,但这种整理 继承了汉字的传统、原则和方法,大部分字形具有可 解释性。
• 丙、形声字大量增加。除了新造形声字外,原来的不
少象形、会意字通过添加形符或声符也变成了形声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百分之二十左右,而在《说文 解字》中,已增加到百分之八十。
程邈说: 卫恒《四体书势》:“下杜人程邈为衙狱吏,得
罪始皇,有幽于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 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 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 字也。”
3、分类:
A、秦隶(古隶):战国晚期到西汉初期。 B、汉隶(今隶):汉代。
今隶又称“八分书”,唐张怀瓘(guàn)《 书断》“渐若八字分散,故曰八分。”王愔(yīn) 《文字志》:“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六国古文與秦系文字相比较
2、小篆:
A、概念: 与大篆相对而言,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
同文”政策而颁行的标准字体,又称秦篆。 B、产生: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 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 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C、特点: ①较全面地保留了汉字的构形理据。 ②文字形体定形化。 ③字形进一步符号化。 ④结构上更多使用“形声相益”的方式。
秦隶-云梦秦简 汉隶-居延汉简 汉隶-史晨碑
汉隶《熹平石经》
汉隶《曹全碑》
汉隶《张迁碑》
(七) 楷书
1、定义:
楷书是汉隶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一种字体,萌芽于汉末,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完全成熟于隋唐,一直沿用至今。楷 书原叫真书、正书。“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 即规范整齐可为楷模。
2、为什么说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楷模:
(1)以象形为基础:
例:
(日)
(月)
(人) 象侧身而立的人形,《说文》:“天地之性最 贵者也…象臂胫(jìnɡ)之形。”本义即人。《金文诘林》 引张曰升说:“人之形态,别于禽兽,其显著者,即在 于不必手足并用爬行,故字作侧立形。”
(2)结构上六书具备: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占28.51%,指事占 4.32%,会意占37.81%,形声占29.34%,转注字已 萌芽,假借字已普遍。
(二)西周春秋文字(铜器铭文)
1、性质及名称: 金文指先秦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
铜是铜锡铅的合金,古人称铜为金,故名“金文 ”,实为铜器铭文的省称。铜器中以钟鼎为重, 又叫钟鼎文、吉金文字。
2、种类: 商代金文、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金文。
其中,西周金文最具代表性。
3、特点:
A、新出现的象形字少而形声字大量增加。
C、楷书是当代图书印刷用字的主要字体。
楷书 钟繇《季直表》
楷书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 易。(长方形)
唐 歐陽詢 化度寺碑
唐 虞世南 孔子廟堂碑
北魏‧碑 牛撅造像記
(六) 草书
1、定义: 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快捷而产生的一种今文字体。
草,是草率、潦草的意思。 2、类别: A、章草:指汉代草书,其特点是打破了隶书的结构,只 保存字的轮廓,以求书写的神速。 B、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结合楷书书法而发展起来 的,其特点是笔画连带,每字相呼应或相连,有如一气呵 成。 C、狂草:唐代产生的一种比今草更草率,更具随意性的 字体,其特点在“狂”,如行云流水,龙飞凤舞,上下贯 串,连绵不断。 “颠张狂素”,指盛唐张旭和高僧怀素。
小篆的特点有下面四个方面:
• 甲、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被加强。小篆已形成一个较
为严密的构形系统,《说文解字》五百四十个部首 的归纳就体现了这种系统性。参与构形的大部分象 形字已符号化,系统化,而不像甲骨文阶段强调物 象特征,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声字表义部件 的类化过程也已基本完成,代表同类事物的形声字 多采用了同一表义部件。
(四)、秦系文字(小篆)
秦系文字,指秦国自春秋至战国及秦统一中 国以后秦王朝的文字。 1、大篆: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文字。
秦 石 鼓 文 ( 籀 文 )
• 大篆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所谓石鼓,
是10块鼓形石,故称石鼓;又因四周刻有歌颂狩猎 之事的四言诗,故又称猎碣(碣,特立之石,方为碑, 圆为碣)。石鼓发现于唐初,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原石上共有600余字,经磨损和风化,已经残缺不全, 它是东周时代的秦国石刻文字。
五十 六十 二百 五千 大甲
• C、行款基本固定。
由甲骨文的多种书写款式到金文已基本确定为“下 行而左”。
文
商代晚期铜器铭文
(商代著名文物 司母戊鼎 )
(钟鼎铭文)
毛公鼎器形及銘文
毛公鼎铭文
西周小克鼎銘文
鸟虫书铜器铭文
释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三)战国六国文字
• 丁、结构固定。偏旁部首的写法和位置已基本定型,
不得随意改变或增减笔划。线条多圆转弯曲,凡转折 之处一律呈弧形,不论横竖曲直,粗细均等。字形规 整匀称,大小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