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及欣赏》论文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班级:00000000姓名:000学号:*********日期:000000000000000建筑艺术欣赏建筑艺术是与绘画、雕塑等并列的艺术门类,又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

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

由于建筑学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领会其中的涵义,懂得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因此,必须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使大家能够懂得建筑的本性,然后才能谈到欣赏。

为何要在艺术欣赏的教学中强调对建筑艺术的领悟呢?首先,从大家相对熟悉的艺术性来说,建筑艺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它通常与壁画、雕塑等作品一起构成美妙的艺术氛围。

此外,建筑形象和空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对此有全面的论述。

总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西方常常被列于各种艺术的首位。

它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

第二,建筑学科具有相当的综合性。

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乃至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综合的学科。

在整个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学科交叉的今天,建筑学无疑是一个范例,它带给我们许多能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在打开思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第三,建筑艺术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艺术。

当远古的绘画、音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并不少见。

这些古代建筑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带给我们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

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

这说明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历史,并且对历史有着特殊的热爱与珍惜。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古建筑遗存或遗址。

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而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通过建筑艺术欣赏这门课,我有了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学会领会一座建筑的性质、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对其整体概貌有一个相对准确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些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进而体会设计者的意图,对这座建筑的总体水平有所把握,并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形式美法则和其它评价原则对其进行相对客观的评判,大体分清其优劣高下。

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身的美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欣赏眼光,摒弃低级和庸俗的趣味,塑造健全的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情趣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这不仅是建筑欣赏,也几乎是一切艺术欣赏和爱好的最终目的,通过本课学习,我学会了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而高雅的审美观,正确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

(一)作品赏析北京故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1368—1911)两代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其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

从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将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结束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统治,故宫一直是中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建筑980余座、屋宇8700余间。

故宫四周绕以10米高的城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

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

故宫城外面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层层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历史上,故宫因火灾和其他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整个皇宫建筑分为南部前殿和北部后廷两部分。

前殿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这三大殿是故宫中最高大的建筑物,也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是封建皇权的象征。

后寝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为东西六宫,是皇帝、皇后、嫔妃居住的地方。

前朝后寝,界限分明,不可随便逾越,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伦理观念。

中国的建筑匠师们将如此大规模的建筑规划得井井有条,利用重重围墙、门和庭院把故宫有序地组合成壮丽的建筑群。

故宫的规划和建筑,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

其室内外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体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运用、小品的陈设、装饰的制作、色彩的选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产生了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故宫还是我国收藏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建成于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宫旧藏。

抗战期间,为确保国宝安全,曾将精选的五批故宫文物转移南方,抗战胜利后,部分运回故宫,部分运抵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千方百计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宫新旧藏品达到数百万,其中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银器、陶瓷器、牙竹木雕、丝织刺绣、文房四宝、绘画书法、家具等,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中国长城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早在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就开始沿边界修筑烽火台。

敌人来时,在台上举烟,通报敌情。

春秋战国时,各国沿国界也修建了互相防御的烽火台。

公元前7世纪中,为了把与秦国接壤的各个孤立烽火台连接起来,楚国首先建造城墙,就是最早的长城。

以后各国相继建造。

秦始皇统一中国,拆除各国间的长城,只留下北方燕、赵、秦三国的并把它们连接起来,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汉代将长城向西延伸到河西直到新疆,在甘肃敦煌设玉门关和阳关,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汉以后各皇朝大都维修过长城,以明代规模最大,完成了东达辽东、西止甘肃嘉峪关,横贯中国北部长达11300余华里的人类最伟大的工程。

长城有时有内外多重,甚至多达二十余重,将所有城墙相加,有14600余里。

若统计2000年间历代所筑长城,估计总长可以达到10万里,绕地球一圈而有余。

长城在历史上起过很大作用,防范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袭,保证中原的安宁,使得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也促进了边关各民族的和平贸易与交流。

时至今天,长城作为军事工事的实用功能已经不存在了,而它的美却长存了下来,成为人对美的观照对象,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城墙多沿着蜿蜒起伏的山脊线延伸,常利用山脊外侧陡崖的地形,山、墙相依,更加险固。

那雄伟的关城,流转若动的城墙,挺然峭拔的城楼、角楼和敌台,孤绝独出的烽火台,它们所构成的点、线、面结合的神奇构图,都转化成了美的韵律、美的节奏。

长城逶迤上下,又把自然原本存在的美的节奏明显地点示出来,原来完全自在无情的自然被赋予了人的判断,也就成了和人的感情息息相关的了。

所以,美学家评论说,长城“宛如神奇的巨笔在北国大地上一笔挥就的气势磅礴的草书。

城上的敌楼就是这草书中的顿挫,雄关就是这草书的转折,而亭障、墩、堠则是这草书中错落的散点,形成一幅结构完整的艺术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艺术”。

长城的美属于壮美,是一种崇高的美,一种体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美,以雄伟、刚强、宏大、粗犷为特征,是中国人追求和平并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体现,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民族感情。

所以,长城不仅是美的,也是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可以说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纪念碑,其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依托,取得了独特的伟大成就,深刻体现了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大斗兽场即科罗西圆形竞技场,始建于韦斯巴乡王朝,竣工于公元80年的泽度王朝。

公元82年,多米蒂安下令又在其上增加了一层,竞技场原名叫弗拉维梯形广场。

它现在的名称得于位于竞技场一旁的巨大的尼禄,它是科罗西人。

竞技场是罗马帝国最大的历史遗迹。

公元442年,竞技场被地震摧毁,它取之不尽的石料为中世纪的许多宫殿提供了许多建筑材料。

公元1750年,贝若伊特大主教把遗址纳入它的教堂荫护下,并开始了修复工作。

在继承他之后的各代主教的努力之下,修复工作逐步得以完成。

竞技场周长542米,有80行看台,分为4层。

前三层建于穹形顶石廊之下,最高层是坚厚的实心护墙。

它可容纳50000观众。

由于宽敞的穹形顶石廊的庇护,所有的观众都可以免受风吹雨打和日晒之苦。

至今,人们还可以看到支撑穹顶的大石柱的座基。

竞技场是为了观看角斗士厮杀格斗而修建的。

据说公元80年,竞技场竣工之际,举行了大规模的角斗开幕仪式。

庆典活动持续了100天,期间2000名角斗士丧生,5000头牲畜被屠杀。

在罗马帝国末期,角斗士厮杀表演几乎成了每天的日常活动。

悉尼歌剧院伍重(丹麦)悉尼歌剧院如同巨大的混凝土贝壳,又像一艘船扬起白帆。

设计方案由丹麦人伍重提出,他希望建造一座未来派的城市标志性建筑。

歌剧院于1963—1973年建成,整个建筑占用了长95米、宽193米的一块平地,耗费混凝土126000吨、钢材6000吨。

该建筑由三块相连的大壳组成,主要包括一个有155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有2700座位的音乐厅和一个提供完美听觉效果的话剧厅。

流水别墅赖特(美国)流水别墅位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附近的一片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是房主人考夫曼的度假别墅。

1936年落成,设计者是美国建筑设计大师赖特。

他经过长达6个月的构思,决定将别墅凌空建于地形复杂、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

整个别墅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悬挑,伸出于溪流和小瀑布的上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