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县朱刘街道产业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绪论1.1指导思想 (1)1.2规划原则 (1)1.3规划依据 (1)1.4规划年限 (1)1.5规划范围 (1)第二章产业发展基础2.1地理位置 (2)2.2自然环境 (2)2.3旅游资源 (3)2.4综合经济 (3)2.5基础设施 (3)2.6劣势分析 (4)第三章朱刘街道发展战略3.1总体目标 (5)3.2发展策略 (5)3.3总体布局 (6)3.4分区布局 (6)第四章第一产业发展规划4.1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10)4.2农业标准化稳步推进 (11)4.3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2)4.4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 (13)第五章第二产业发展规划5.1发展现状 (9)5.2发展目标 (9)5.3建设内容 (9)5.4重点建设项目 (9)第六章第三产业发展规划6.1发展现状 (11)6.2发展定位 (11)6.3旅游规划 (11)6.4物流规划 (12)第七章现代化新型社区规划7.1规划概要 (13)7.2规划内容 (13)第八章基础设施建设规划8.1对外交通规划 (14)8.2道路交通规划原则 (14)8.3路网结构规划 (14)8.4城镇广场、停车场规划 (15)8.5给水工程规划 (15)8.6排水工程规划 (16)8.7电力工程规划 (16)8.8通信工程规划 (17)8.9供热燃气工程规划 (17)8.10管线综合规划 (17)8.11城市防灾规划 (18)8.12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9)8.13绿化景观规划 (20)第九章投资及效益分析9.1投资估算 (22)9.2效益分析 (22)第十章实施步骤10.1实施进度 (23)10.2近期重点 (23)第十一章保障措施11.1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4)11.2增强规划实施过程中不定因素的应对能力 (24)11.3确保重点建设项目如期推进和完成 (24)11.4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 (24)第一章绪论1.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城乡统筹、科学重建的方针,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保障安全与生计,合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朱刘街道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风貌的打造,加快生态恢复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1.2规划原则●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统筹安排●远近结合、持续发展●二三互动、链式发展●政府主导、项目支撑1.3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008);●国家《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昌乐县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昌乐县朱刘街道总体规划》(2003-2020);●昌乐县朱刘街道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规划的设想、意见和建议。
1.4规划年限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5年-2020年1.5规划范围昌乐县朱刘街道(图1)第二章产业发展基础2.1地理位置朱刘街道地处山东半岛内陆,昌乐县东北部。
位于东经118°43′—119°10′,北纬36°19′—46°46′之间,东与潍城区交界,西邻昌乐县开发区,南与五图街道隔山相望,北接寿光市。
街道南北长约9000米,东西长约8500米,面积为71.13平方公里。
2.2自然环境2.2.1地质地貌(1)地质朱刘位于鲁中隆断区边缘和沂沭断裂带上,地质构造比较复杂。
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和渤海西运动期间,海水自北向南淹进,在镇内沉积了厚度很不均匀的寒武、奥陶系灰岩和石灰系砂页岩,镇内大部分为微斜平地,局部为石质山岭,坡麓梯田,近山高阶地,山前倾斜平面。
(2)土壤街道大部分土壤为洪积冲积潮褐土,局部为洪积物褐土、黄土母质褐土、钙质岩褐土性土、洪积物淋溶褐土。
(3)土地评级街道北部为二级地,地形较低平,地下水位较浅,灌溉设施较完善,南部为三级地和四级地,约占全街道土地的1/3.朱刘街道的草龙山有部分七级地,岩石裸露,上层极薄,只生稀疏杂草。
2.2.2气候条件朱刘街道属暖温带,属海洋性气候。
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多西北风寒冷少雪。
年均气温为12摄氏度,年降水量平均为689.4毫米,多集中夏季。
无霜期为180天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26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为-3.3摄氏度。
风呈季风特点,春、夏多呈南风、东南风,一般风力为2—3级,冬季多为北风、西北风,一般风力为2—3级,最大风力为5—6级。
2.2.3水系情况a、河流街道内有一条河流,为季节性河道。
桂河:镇内长度为8千米,经寿光入海。
b、地下水朱刘街道地下水属平原型地下水,但由于超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该地区成为缺水地区。
309国道以北属浅层区,含水层属流沙,井深一般在40米左右,09国道以南,朱刘煤矿漏斗区,属深井区,井深一般150米左右,现有水位120米左右,含水层属石灰岩溶洞。
朱刘街道自然景观极其丰富包括森林、溶洞、岩书等,其中“首阳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以林业的幽静野趣景观为特色。
首阳山森林公园位于昌乐县城东南,以国有孤山林场为依托,四周与城关、朱刘、城南、五图街道和乔官镇相邻。
规划面积3.2万亩。
2004年被省林业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07年省级首阳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通过省级专家组评审,省林业局批准实施。
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达到2.1万亩,森林覆盖率65.6%。
树木种类有侧柏、桧柏、雪松、黄栌、五角枫、苦楝、麻栎、银杏、楸树、车梁木、流苏等50余种。
公园规划区内自然、人文景观丰富。
主体部分以首阳山区域25个山头组成,既有山体、溶洞、宝石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汉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
昌乐古八大景观中的“龙洞云开、马山雪霁、孤峰夕照、方水朝烟”等四大景观全部分布于公园规划区内,“剧城春晴、营丘夜雨、白石飞花、黄村秫熟”等四大景观与公园相邻。
2.4综合经济朱刘街道2009年末,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9.36亿元,其中农业收入3.72亿元,工业收入54.08亿元,建筑业收入4.08亿元,交通运输业收入9.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399元。
2009年全街道第一产业总产值5.76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67.3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6.06亿元。
街道根据县委两个“1234”的规划思路,全力加快东与潍坊、西与昌乐的对接融合,全力打造精细化工、电动车、新型建材、现代物流服务四大产业。
2.5基础设施2.5.1道路交通一、对外交通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309国道、宝通街横贯全境。
国际机场和海港码头均在90分钟内通达,济南、青岛均可在90分钟内到达,30分钟内即可到达潍坊机场,货物可发往全国各地。
二、城镇道路朱刘街道先后投资3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六纵六横”主干道12条,万山路、山水路、比德文路贯穿南北,潍昌路、站北街连接东西。
2.5.2水电基础全街道各村、企业自备给水设施,自行解决了给水问题。
街道内有5座水库,(小一型)2座,(小二型)3座。
水库总蓄水能力548.25万立方米。
街道内有农用机井352眼,塘坝10座。
电力网遍布全街道各村,居民户户有电。
●胶济铁路东西贯穿镇区。
尤其是由于火车站及货场的阻隔,造成镇区分为南北两大块,交通联系不便,制约着镇区的发展。
●环境污染严重朱刘街道重工业较多,水泥和煤化工生产企业是影响该镇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特别是大气污染较为突出,影响了镇区居民的生活,需及时治理。
●工业作为本镇的主导产业,虽有很多发展,但也有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需要加大规模,增加科技含量,树立拳头产品,增加市场竞争力,这是关系到工业城镇发展的重要课题。
●镇区规模较小,须加大规模,进一步加强区域带动作用。
第三章朱刘街道发展战略3.1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一二三四”空间发展布局和“一二三四”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与昌乐城市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无缝隙连接、全方位对接、深层次融合,加快建设“一中心、两片区、三大产业园、四个集中居住组团”,奋力膨胀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继续在“昌乐冲刺百强县”实践活动中勇当“急先锋”、争做“主力军”。
3.1.1经济发展目标2009年全街道第一产业总产值5.76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67.31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6.06亿元。
规划到2020年发展“五年翻三番计划”,着力优化工业生产力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工业跨越式科学发展。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街道区域内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在2009年基础上翻三番,突破1000亿元;街道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
3.1.2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朱刘街道积极融入昌乐城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新区,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工,把朱刘定位为昌乐东城,主要承载城市新兴工业发展任务,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富足文明、开放和谐、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3.1.3生态环境目标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服务条件,协调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村庄绿化建设,建设生态型农村,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开山采石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恢复。
3.2发展策略●第一产业发展策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农业是基础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首先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组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健全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专业化服务网络;其次,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发展适度规模的集约化农业生产创造条件,并通过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从土地上解放出农民,向城市转移,使之成为全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尽早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一方面通过建立高产高效的经济作物区、优质红提葡萄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推广,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培训农业科技人才,使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提高,进而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产业发展策略:以工业化带动经济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提高现有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设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实现现有骨干企业的优势膨胀,为今后的工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尽早形成全镇合理的工业体系,建立工业生产之间的协作关系,并注意鼓励利用本地资源和科技含量高、污染少的项目,使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成为城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