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总第206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6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在世界上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为方法论基础,分析了作为一个系统的教学过程所包含的基本成分和联系,并进而建立了较完备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准则和程序,提出了最优化教学条件的创设方法,同时指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途径。
该理论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等特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提高教育研究水平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该理论应与时俱进,从如何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
[关键词]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0-0188-05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现代系统论的原则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综合性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学理论。
该理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方法,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独树一帜,对世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的教学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基础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美苏两国的竞争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运动。
尽管改革的内容在各国并不相同,但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高难度”、“高速度”却是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
这次教学改革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教师不能适应新教材教法的要求,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未能实现,等等。
在苏联,除了以上问题外,学校教育改革的片面性、形式主义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而且,由于苏联的中小学学制只有十年,比别的国家少两年,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尤其突出。
教育界亟需一种更全面、更有效的理论作指导。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尤·克·巴班斯基(1927—1987)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副院长。
他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创造了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教学经验。
此后20余年,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总结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思想的依据是科学在提高人类活动效果中的作用这一方法论原理。
为了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优方案,有必要重新考虑教学论中有关教学过程的结构及其成分,它的内部和外部联系、规律性以及相应的原则、方法和形式等问题。
巴班收稿日期:2012-09-22作者简介:王春华,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
斯基将这个新观点称之为辩证的系统方法,并将其作为考察教学过程、研究制定选择最优教学、教育决策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
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
”①巴班斯基主要运用了系统方法的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综合性观点和最优化观点来研究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结构和最优化问题。
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一)一般教学论思想为了比较深入地理解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本质,巴班斯基首先用系统论观点论述了教学论的所有基本范畴。
巴班斯基用整体性观点考察了作为系统的教学过程,分析出以下六个基本成分:目的成分、激发—动机成分、教学内容成分、操作—活动成分(通过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来实现)、检查—调节成分、评定—结果成分。
在此基础上,巴班斯基又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区分为六步:(1)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并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使目的任务具体化;(2)使内容具体化;(3)规划教学手段,优选教学形式和方法,制定计划;(4)计划的执行,这是中心环节;(5)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适当调整进程;(6)效果分析,查明尚未解决的问题,供下一轮过程参考。
这一划分的突出特点是把备课阶段(前三环节)列入教学过程,而且把教与学统一考虑。
从整体性观点出发,巴班斯基还提出了12条教学原则,并将其组织成一个系统。
在这些原则中,既有指导教学全过程的原则,也有分别指导教学过程各个基本成分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时,这些原则必须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最优作用。
巴班斯基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研究了教学过程的结构联系,包括普遍的规律性联系、因果联系、函数联系、层次联系、控制联系、本源联系、功能联系和发展联系,从而揭示了教学的任务、内容、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客观的、必然的、一般的、本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
这些联系和依存关系带有教学规律的性质。
只有充分体现这些联系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②巴班斯基还用综合性观点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型式问题,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体系几乎统摄包罗了各家的分类法,他认为只有这样分类才能反映教学方法的多质性和多面性,有利于教师综合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方法适应各种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关于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时机,以及优选教学方法的程序,巴班斯基也进行了详细说明。
在确认班级上课制度实效性的前提下,巴班斯基认为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各有优缺点,在每一具体场合都必须考虑其最优组合。
教学实践中基于某些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形式,巴班斯基将其称为“教学型式”。
他总共列出了六种教学型式:讲解—再现型式、程序教学、算法化教学、问题教学、再现兼探究型式及其变式。
六种教学型式各有其适用性、优点和缺点,要运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的标准来决定取舍,扬长避短,实现最优的结合。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概念和标准巴班斯基首先给出了最优化的前提: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
③在此基础上,他得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
④最优化不是什么特别的教学法或教学手段,而是在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基础上,教师对教育过程的一种目标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的、有科学根据的一种选择,是最好的、最适合于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方案。
最优化只有针对现有的控制任务,即从我们所选择的具体标准或总的标准来看,才可能有意义。
巴班斯基指出了两个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标准: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效率、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①在评价教学过程的效率和质量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根据他们的教养水平和发展程度,根据教学结果是否符合对现代学校所提出的综合目标和任务的要求,以及教学结果与发展可能性的符合程度来评价。
这里说的发展可能性是指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发展阶段上的最大发展可能性。
检查师生在时间和精力上花费是否最优化,就要看这些花费是否符合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行学校卫生标准的规定。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巴班斯基认为,根据整体性观点,在选择最优教学过程结构时,需特别注意五种最重要的本质因素:教学原则、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得以进行的系统(学生、教师等)的可能性以及教学的外部条件的特点。
②基于此,巴班斯基提出了选择教学过程最优结构的六项方法论要求。
巴班斯基将选择并最优地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工作程序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阐述了每一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工作。
③这一工作程序集中体现了辩证的系统方法的四个基本观点,其中,贯彻始终的是最优化观点。
它把教学看做是可以调控的活动过程,力求使教学这个复杂、多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章可循。
多次运用这一工作程序,就能促进教师形成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运用最优化方法的能力。
巴班斯基还提出了包括八个教授最优化的方法④在内的详细的教学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⑤教学过程的双边性决定了教授最优化方法与学习最优化方法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为此,在该体系中,针对八个教学过程的成分和条件,巴班斯基分别给出了教授最优化的方法和学习最优化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班斯基提出并详细阐释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条准则:(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准则;(2)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准则;(3)符合学生年龄的可能性准则;(4)符合现规定学习该材料的时数准则;(5)符合国际上设计学校教养内容的经验准则;(6)内容必须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物质基础的准则。
对于教师如何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六步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五)教学方法的最优化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
要掌握如何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任一种方法。
巴班斯基将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激励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知活动效率的方法⑥。
每一类方法又包括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对每一种方法的性能、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合理使用都作了详细解释。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