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书愤》课件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 “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解题
• 书:写 •愤:愤懑,悲愤
(以“愤”字贯穿全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一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
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 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 北方,诗人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
如山岳。这里暗含着诗人收复失地 的强烈愿望。
首联哪里能体现作者的悲愤之情呢?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 艰难坎坷,诗人因主战而受排挤迫 害。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 “愤”字。这是 为下文的“空自许”做
铺垫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 这一联回顾胜战,将诗人的恢复之志
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 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 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 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 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 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 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 人才36岁。
•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 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 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 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把全诗推向高潮。(感情基调)
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 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 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 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 有哪些不同?
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 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 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 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 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 愿;
•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这里“万里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 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 谁”的决心。然而如今呢?诗人却壮志 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个字体现出来?
•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 “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 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 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 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 悲愤。
空自许和上文的那一句照应?
• 和首联的“世事艰”照应,是对 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艺术手法上
• 这一联不仅用典工巧,而且虚实相生,对 比鲜明,韵味无穷。
• “塞上长城”是虚写,意境高远;“镜中 衰鬓”是实写,近在眼前。二者虚实相生, 构成鲜明对比。
• 表达了情实相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 而增强了控诉投降派的特点。
看诗题 看背景(论世) 看注释 看诗人(知人) 看诗眼 看典故 看手法
陆游
认识陆游,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他的诗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南宋统治 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激昂悲壮,表现出渴望恢复国 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深入探究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 《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 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亮?
•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
侯书台》 •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
艺术表达上
• 名词组合
• 虽无动词和连词,但使得语意连贯,气势 通畅,境界鲜明。
• 表明了时间、地点、环境,渲染了战争的 悲壮气氛,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 画,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如闻其事,如见 其状。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这一联叹息时光,“塞上长城”,南朝
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称自己是”万里 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 汝万里长城”。在这里,陆游说自 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 但是,期望没有实现,鬓发已经白 了。
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 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 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 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 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 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 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 健。
•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 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 吸取的。
问题: 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
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 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 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 《书愤》起句,“世事艰”,暗指 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 做铺垫。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 中的“愤”字,这是贯穿全诗的意 脉。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一联借古抒怀 ,<<出师表>>这
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 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 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 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
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 着豪壮的感情。
• 功绩方面:
• 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 • 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个人情感:
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 的痛苦;
• 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 表现手法:
• 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 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 浑然一体,内兄弟,引申为衡量人 物差等之意
朗读
诵读提示 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早岁那知世事艰” ,“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 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 “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 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检查预习:
1人、。陆游南,宋字
务观 ,号 放翁 ,山阴(浙江绍兴)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 剑南诗稿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情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 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创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 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 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 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 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 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 “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 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 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 毫写下了这首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