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浅谈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浅谈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摘要: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粗制滥造产品层出不穷,时代的发展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基于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本文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为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学校提供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关键字:中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前言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应运而生。

首先,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名牌。

其次,我国政府不仅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希望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而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人们具有“敬业”精神。

最后,工匠精神是现代企业最看重的职业素养之一。

据2014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对150 多家各类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求职者是否具有敬业精神的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的最为看重的特点之一。

[1]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

假冒伪劣产品、粗制滥造产品、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低劣的产品质量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品质追求是相互矛盾的,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而作为培养未来工匠的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显得刻不容缓了。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刘志彪认为,从供给来看,工匠精神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来看,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来看,是指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

[2]二、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刘丽[3]认为,中职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十分模糊,缺乏学习意志。

本人认为,中职生个性特点鲜明,自我中心现象明显,规则意识淡薄,好奇心强,学习上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上得过且过,缺乏深厚的职业情感,常抱有“差不多就行”的心理,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前途容易产生迷茫心理。

三、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基于学生的职业心理特点,本人将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提出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深化认识,认识工匠精神1、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

基于中职生缺乏学习兴趣这一现状,学校可通过以下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科任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操性,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譬如,使用设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班主任可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譬如邀请同专业的师兄师姐交流学习经验;召开“我的职业发展之路”主题班会,增进学生对自己职业发展的了解,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组织学生召开辩论会“学习重要?不重要?”,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认识工匠精神及其价值一方面,学校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学校应以班会课为宣传的主阵地。

组织工匠精神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一系列的节目,譬如纪录片《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引发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讨论;邀请巧工名匠为学生阐述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

另一方面,学校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组织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

譬如观看《工业强国的崛起之路》,以直观化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性”;以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如我国人民通宵排队抢购美国苹果手机,德国大众汽车深受我国人民青睐,国人疯抢日本的马桶、电饭煲等,引发师生对国内产品质量大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品质对企业、国家的重要性;组织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价值”大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亲密情感的建立和建立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启发学生意识到提升产品质量,培养工匠精神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3、丰富校园活动,增进认识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认识。

譬如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黑板报评比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工匠精神”辩论会;组织师生共同开展工匠精神文艺晚会;邀请工匠精神代表进校园,为学生详细介绍自己的心路历程;学校定期召开系列讲座,系统地讲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具体表现;组织师生参与“赞美工匠诗词会”,扩宽师生的知识面,增进师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学校召开“工匠精神诗词会”的专题学习,深化师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认识;学校开展开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活动,以比赛的形式促进师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二)丰富校园生活,渗透工匠精神,以情动人俗语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要从认识上着手,更应从情感上触动中职生。

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培养工匠精神,以情动人。

首先,学校可打造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譬如“名工巧匠的成长故事”征集活动,名匠与你面对面,工匠代表进校园,师生共同讨论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对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进行系统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工匠精神成就技能人生,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对技能的重视。

其次,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开展“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实践教育与养成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再次,教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表现、求实创新的工作精神,不仅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最后,全校通力合作,渗透学科教育。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是科任教师的职责,更是全校教师的责任,因此,工匠精神应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建立师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氛围。

各科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

譬如,当讲到“挑山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挑山工务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精神,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挑山工的工匠精神。

(三)认识道德冲突,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学校应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来启发学生自行践行工匠精神。

一方面,教师可创设践行工匠精神的各种冲突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譬如,设置“差不多先生”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差不多”思想只能制造出粗制品;以“动物园老虎袭击人”的事例来说明“比老虎更可怕的是对规则的蔑视”的规则意识教育;“技能提升上的拦路虎”,引导学生认识:只有扎实基本功,刻苦钻研,力求在技能上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克服技能上的高原现象;以“个人还是团体重要”的情境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精神对技能提升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创造践行工匠精神的各种实践机会。

譬如,举办各种专业的技能比赛,以比赛带动学生精益求精行为的发展;学校举办“身边的创意小发明”展示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务实创新的精神;组织学生参与“寻找身边的小工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身边具备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的小工匠,以此激发学生的践行热情。

(四)重视实践教育,形成精益求精的习惯1、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中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应与专业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实训教学相结合,而且应融入到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评价标准中。

首先,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应具备严格的操作程序和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

其次,科学、具体设定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越具体可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

教师应致力于设置科学、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以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再次,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再加工,力求使教学内容具备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利于学生的学习。

最后,课程的考核标准应科学化和综合化。

一方面,理论课的考核标准科学化。

譬如,教师应明确理论课的考核标准,科学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实践课的考核标准综合化,譬如测绘图应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数,数控加工的考试标准,不仅应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更应看重学生对操作的态度。

2、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习得的。

因此,学校应认识到榜样对中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譬如,学校可组织“名工巧匠的故事”征文活动,“工匠与你面对面”交流活动,爱岗敬业的老师评选活动,你身边“尊师重道”的故事。

学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微博、讨论区、学校的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这些榜样人物,以明确学生的行为标准,为工匠行为的建立奠定认识基础。

3、持之以恒,力求养成习惯工匠精神的起源是尊师重道,精神基础是爱岗敬业,表现是精益求精,灵魂是求实创新,工匠精神的培养关键是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行为。

科学发现,一种行为坚持21天即可养成习惯。

学校应致力于创造一个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同时,科任老师可与学生签署“我的行为规范公约”,并严格执行公约内容,认真记录“习惯养成记录表”,力求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工匠精神的养成不仅需要全校教师的重视和努力,更需要中职生自身的领悟与内化,认识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并自觉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1]苏海淼,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途径研究[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9月[2]刘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 [J] .青年记者,2016(16)[3]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 .重庆大学,20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