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几点认识固阳蒙古族学校安利内容摘要:面对当前的教改形式,教师们都在探求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的自主学习,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的引导是关键,要靠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和谐课堂,还需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把语文课堂真正的还给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多元化课堂当前,语文课堂改革,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倡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法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改的今天,老师们正尝试着以教材为主线,让孩子自主学习、自主讨论、自主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有效的自主学习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课堂呢?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最关注的问题。
近三年来,我在本校“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课题研究中,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
就我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验。
一、必须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一)、注重教师形象,构建平等和谐的知识平台。
教师形象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能产生无形的牵引力。
这是创设和形成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
课堂上老师态度谦和,精神饱满,使得学生乐于与你交流,不但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排除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绝对权威的畏惧心理。
让孩子的思想放松、思维活跃起来,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教师的热情会让学生精神高涨,教师的高涨的激情会让学生走进课堂。
一个没有激情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新课改教材文质兼美,图文并茂,任何一首诗,一幅画,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情素。
在教学中,我注重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受到熏陶和感染。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在每篇教学的开始,我都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气,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从而引领孩子们度过那“激情燃烧的”课堂,例如在上《雪地上的小画家》一课时,在导入新课中,我在配着音乐的旋律中,激情的描述:“下雪了;下雪了,大地披上了银装,田野披上银毯……”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了那特定的大雪纷飞的雪景中,为后来的语言表达开启了一扇门。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诱发了学生的情感的情况下,老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探读课文,从而入情,移情、陶情。
品读课文,体味情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离开具体的情境,我们就很难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故在教学中,须引导学生们细细品味优美文字。
例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让学生找出描写景色的反思引导品读,通过读来体味山的怪之美,湖水清澈之美,以及小鱼的可爱,觉得这样的环境只能保护,不恶心破坏,当读到一个小孩子把香蕉皮扔到湖水中,湖水也起“皱纹”时,孩子们也对那个小男孩行为感到不满,对美景被破坏感到惋惜,从而与作者,也与文中的小洁姑娘的情感产生了共鸣,通过一次次的品读,学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同样的心声——保护环境。
尊重需要,注意激趣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都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气氛,让孩子们主动地去学习。
在我的课堂上,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心情好坏而低沉,我会忘记烦恼,投入到教学中,让孩子们轻松学习,走入文本。
记得学习《我爱你,汉字》时,我的范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文本,用情地读了起来,我们师生共同走进了汉字王国,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老师与文本之间进行真正的对话。
(二)、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
课堂上即使出现回答错误,老师不应斥责、贬低学生,避免更多学生畏惧情绪的滋生。
应多一份微笑和鼓励,及时通过集体的讨论、交流等途径,使其明白错误的根源。
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渐渐地,课堂上涌现了“我认为这句话给我启迪是……”或“我认为他该这样读……”“我认为该这样理解……,因为……”“我发现了我读中的不足是……”等话语。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还不断地发挥着他们的潜能。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叫袁雅欣,从来不举手,老师叫到时就胆怯的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回答我的问题,语言组织的干脆准确,下课后一询问,是害怕,不敢举手,针对她的心理,我不断的鼓励,经常给她机会,现在的她信心十足,最近还竞选为我们语文实践活动的主持呢。
(三)、循循善诱,重视情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请你记住,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陶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告诉我们:要做好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就应心怀爱心,循循善诱,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情感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为达到既定的目标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首先必须爱护学生,用满腔的热情对待每个学生,以最大的耐心引导学生,而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即产生“动情效应”。
这种效应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学生会更尊重老师的劳动,更愿意接近老师,把老师当作自己的亲人,与老师合作,这将使学生变得更加乐学,教师更加乐教,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也因而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之中。
只有在这样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挥,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
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比如,讲到《桂林山水》一课,先放一段录相,加上课文朗读,一下子就把我们这些生活在北方,孤陋寡闻的孩子们吸引住了,激起了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
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
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如讲到《窃读记》时,我在课的结尾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作者的这种做法算不算偷?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成两组展开了辩论。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气氛活跃,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三)、视朗读品评感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
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
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
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如在《李时珍》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品评:“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
”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文中第一、和末尾自然段中的‘著名’、‘药’、‘立志学医’‘一边行医、一边采药’‘编写本草纲目’这几个词就把李时珍的情况特点及优秀品质都介绍给我们听了,她不愧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我为他深感骄傲。
”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三、体现课堂多元化,使学生爱学、乐学(一)、成为对话的课堂,即老师、学生、文本之间进行对话。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潜能的时空,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被动的倾听者,谈不上去和谁对话,新课程倡导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与文章对话,在我的语文课堂中,经常会这样问孩子:“如果你是书中的某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与文中人物去对话,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问学生,例如你就是小夜莺,你看到德国兵,你会说些什么?”让孩子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不要高高在上,应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热情的手去“牵”一把,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识字教学时,请一位小老师教大家学习,生字;朗读时,或者与学生联读与学生们来个朗读比赛。
每当学生走向讲台,从他们步履和体态中我可以看到他们是那么自豪,而台下学生也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也许就是师生的对话魅力吧!生生对话,有学习伙伴可以交流,还是班级授课制的优势所在课堂上,我们应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让孩子们学会与心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