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
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
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
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
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
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
《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
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
“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

(《狼》)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相关主题